潘龙岩
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潘龙岩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方法选取6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 回顾分析患者的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以及治疗结果等。结果6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中, 有23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 发生率为38.3%,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脑血管的同时治疗精神障碍, 所有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消失。结论在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时,医师应给予对症治疗, 细心诊断, 改善疾病的预后。
脑血管病;精神障碍;治疗
脑血管病多由脑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造成的, 以脑部缺血性损伤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其并发症又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患者的主要死因, 有高度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本研究中, 选取6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 观察其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 统计分析其治疗情况, 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本院治疗的6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58.3±3.4)岁。经过临床检查,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确诊脑实质出血3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 脑梗死16例。
1.2方法 分析比较6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的症状及特点, 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 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持续观察1个月, 对存在幻觉和妄想症的患者采用奋乃静和维思通治疗, 而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患者则采用帕罗西汀片治疗,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根据患者治疗效果随时改变用药量。
2.16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中, 有23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 发生率为38.3%, 患者的精神障碍类型和程度不同, 其中有记忆力减退9例, 头晕耳鸣3例, 记忆障碍4例,失眠5例, 情感焦虑脆弱1例, 面目痴呆1例。
2.2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脑血管的同时治疗精神障碍,在医务人员的细心辅导下, 所有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消失。
脑血管病按照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 其中主要的发病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其他的如心脏病、血液病、代谢病等也会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发生了脑血管病的患者通常还会有精神障碍、视力障碍、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1]。对于这些并发症, 常规治疗对注重在药物肢体功能恢复等方面, 而对精神治疗并不注重。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精神障碍而导致反应迟钝, 面部表情僵硬, 应及时治疗, 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以至于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中, 60例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中, 有23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 发生率为38.3%, 患者的精神障碍类型和程度不同, 其中有记忆力减退9例, 头晕耳鸣3例, 记忆障碍4例, 失眠5例, 情感焦虑脆弱1例, 面目痴呆1例。CT检查发现这些患者的脑皮质存在病变, 主要是由于多巴胺功能下降。而有关妄想症和意识障碍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由于与发生在颞叶、皮层及脑干部的病变有关。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 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配合CT等影像学检查得出临床诊断。对于存在精神障碍的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 则需要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针对患者的精神障碍类型和程度进行相对应的治疗。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一般会在一段时间后, 精神障碍症状逐渐减轻, 配合相应的心理辅导, 患者的精神障碍一般能痊愈, 1个月后患者的精神状态都能恢复正常[2]。从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主要是脑部缺血缺氧引起, 因此治疗之类疾病, 可通过改变脑部血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病。采用首乌、当归、白芍补充血气, 选用党参、白术、黄芪滋补益气, 并选用川芎、赤芍以到达活血化瘀的功效。
综上所述, 临床医师在诊断脑血管病患者的同时, 应注意判断是否存在精神障碍的情况, 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对症治疗,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保证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1] 高斌.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9例临床特点分析.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4(2):141.
[2] 安慧, 杜伟国, 郭万红.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3):708-709.
2014-07-10]
122500 凌源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