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锋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王剑锋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 对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下腔静脉畸形中, 左肾静脉畸形4例, 下腔静脉膜性梗阻2例, 双下腔静脉畸形4例,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5例。结论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临床类型较多, 但不常见。超声检查操作简单、无辐射、无创伤、可重复性强、安全性高, 易被患者接受, 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诊断
下腔静脉的形成是在胚胎发育6~8周后由主静脉、上主静脉及下主静脉发育或退化而成, 任何影响其血管连接或退化的因素在胚胎发育的6~8周内都可能引起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临床类型较多, 但不常见[1]。现将2008年8月~2013年8月于本院确诊为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15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总结报告如下。
选取2008年8月~2013年8月于本院确诊为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 男7例, 女8例, 年龄11~75岁。其中4例以肉眼血尿、2例以腰痛、1例以身目黄染、1例以腹腔积液为首发症状就诊发现, 还有7例是通过体检发现, 无明显症状。
15例下腔静脉畸形中, 左肾静脉畸形4例, 下腔静脉膜性梗阻2例, 双下腔静脉畸形4例,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5例。
2.1双下腔静脉畸形的超声表现 超声取横断面时脊柱前方、腹主动脉两侧可见2个椭圆形或圆形无回声区, 纵断面时可见2个长管样无回声区。其中2例为左优势型, 左侧下腔静脉内径分别为13.6 mm和14.3 mm, 右侧下腔静脉内径分别为7.8 mm和6.2 mm, 2例为内径基本相等。左侧肾静脉血流汇入左侧下腔静脉后由腹主动脉前方横跨与右侧下腔静脉汇合流至右心房。
2.2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超声表现 超声下可见右侧输尿管经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绕至下腔静脉前方, 呈“S”形或“J”形, 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肾盂积水及右输尿管扩张。
2.3下腔静脉膜性梗阻超声表现 下腔静脉肝后段右心房入口处未见血流信号, 下腔静脉腔内可见逆行性血流流入腰静脉及腰升静脉, 下腔静脉肝后段扩张, 右心房入口处可见膜性高回声, 隔膜厚度为 0.23~0.52 cm。下腔静脉在右肾静脉水平以上均为逆行性血流信号, 其旁可见扩张、迂曲的腰静脉及腰升静脉, 肾段、肾前段下腔静脉及肝静脉血流由此路径汇入, 并由奇静脉回流。本研究中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静脉扩张, 体表浅静脉曲张及肝内侧支形成, 而被诊断为布-加综合征。
2.4左肾静脉畸形超声表现 有文献报道左肾静脉畸形大致分为4 型[2]:①后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在原位汇合;②在腰椎4~5 水平, 后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③环主动脉型左肾静脉;④后左肾静脉与左髂总静脉汇合。本研究中, 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3例, 超声显示左肾静脉于腰椎与腹主动脉后方之间与下腔静脉汇合;后左肾静脉与左髂总静脉汇合1例。经计算左肾静脉狭窄处的内径与血流比超过5, 可以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
以往血管造影检查被作为下腔静脉的金标准, 现逐渐被超声、CT及磁共振等检查所代替。虽然多数下腔静脉畸形患者无临床症状, 但仍不能忽视, 这不仅对于解释临床上一些影像学异常表现有着一定的意义, 同时对胸腹部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3]。在深在的血管检查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确定其性质, 如超声探查发现腹主动脉两侧均存在异常的管状结构, 下腔静脉畸形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个时候应该采用超声多切面的探查, 对形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频谱多普勒超声和彩色多普勒的分析,以便做出正确诊断。并且超声检查操作简单、无辐射、无创伤、可重复性强、安全性高, 易被患者接受, 在临床上可以广泛的应用。
[1] 贾翠宇, 赵大伟, 何宁, 等.下腔静脉畸形的64层螺旋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2):156-159.
[2] 罗晓莉, 朱建平, 江丽, 等.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超声诊断.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2, 9(2):171-174.
[3] 刘文华, 彭卫斌, 王冬青, 等.下腔静脉先天变异的影像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27(12):1848-1850.
2014-07-17]
122000 朝阳市第二医院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