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明 李章宝 向生刚 宋善渠 肖尊军 曹 慧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7)
20 世纪80年代以后,湖南省桑园害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而引起的害虫抗药性、害虫再猖獗、农药高残留等副作用不断显现和突出,桑园害虫种群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不仅直接造成桑叶减产,而且还交叉传染家蚕微粒子病,致使蚕种带毒而烧毁,甚至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家蚕农药中毒而失收的现象时有发生,蚕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1 世纪以来,我们改变了桑园害虫防治的策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在系统调查桑园害虫群落结构和种群季节动态的基础上,建立桑园害虫优势种群灾害预警体系,注重桑园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通过多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试验示范区的桑园害虫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个桑园生态系统平衡运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湖南省地处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兼有向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集中,十分适合桑园生物生长;同时,夏秋季高温多旱,冬季严寒期短,也更适合害虫的发生。从20 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们对全省各蚕区桑园害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至今已查到桑树害虫61 种,它们分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蜘蛛纲和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纲共9 目33 科,其种类分布大都遍及全省各蚕区,其中:鳞翅目害虫19 种(占31.7%)、鞘翅目害虫16 种(占26.7%)、同翅目害虫11 种(占18.3%)。常发性桑树害虫种类有桑蓟马、桑斑叶蝉、桑白蚧、绿盲蝽、褐金龟、铜绿丽金龟、桑天牛、桑叶虫、桑象虫、桑螟、春尺蠖、桑尺蠖、桑毛虫、仿污白灯蛾、光白灯蛾、桑夜蛾、斜纹夜蛾、野蚕、桑蟥、朱砂叶螨、灰蜗牛等。容易暴发成灾的害虫种类有桑蓟马、桑夜蛾、桑螟、斜纹夜蛾等[1-2]。
随着栽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桑园害虫防治技术的进步,桑园害虫的种类、危害程度及发生频率也随之改变,桑园害虫的优势种群也不断发生演变。湖南省桑树害虫的优势种群演变和防治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2.1 20 世纪60—70年代 桑园害虫优势种群以野蚕、桑蟥、桑毛虫等为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使用的化学农药主要有滴滴涕、乐果、敌百虫等,用1 500~2 500 倍液喷施,每年防治2~3 次[3]。
1.2.2 20 世纪80—90年代 桑园害虫优势种群以野蚕、桑尺蠖、桑蓟马为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农业防治。使用的化学农药主要有乐果、敌敌畏、甲胺磷等,用1 000~1 500倍液喷施,每年防治3~4 次[3]。
1.2.3 21 世纪以后 桑园害虫优势种群以桑尺蠖、桑螟、桑蓟马为主,近几年桑夜蛾发生与危害也逐年加重。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使用的化学农药主要有乐果、敌敌畏、灭多威、桑虫清、桑虫净、乐桑等,用600~1 200 倍液喷施,每年防治5~6 次[3]。
经我们多年调查研究,湖南省桑园害虫种类与数量全年基本上呈单峰曲线,与全年月均温度曲线基本一致,并与桑树生长期、采叶活动、月降雨量等密切相关。桑园害虫发生的种类较多,但优势种群只有少数几种,2003—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害虫优势种群为桑蓟马,占害虫总发生量的76.15%,其次是桑白蚧(占8.0%)、桑螟(占4.7%)、桑尺蠖(占1.0%)、野蚕(占0.9%)、桑夜蛾(占0.5%)[2]。
桑园害虫种群全年季节动态可分为4个阶段,11月至翌年3月为群落的越冬期,桑树害虫处于越冬休眠状态;4 至6月为群落的活跃期,害虫种类逐渐增加,但由于采叶、夏伐和治虫,害虫不易暴发;7至9月为群落的波动期,此时气温偏高,害虫易暴发成灾,造成群落的不稳定性;10月份为群落的过渡期,桑树逐渐停止生长,害虫开始越冬[2]。要针对害虫不同阶段的发生与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近几年来,湖南省桑园农药使用不合理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夏秋季更为明显。主要表现:①缺乏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概念,盲目用药的情况较为普遍;②选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度追求速效与灭绝;③缺乏农药安全间隔期概念,往往造成家蚕中毒;④难以做到统防统治,农户单独用药造成相互影响;⑤多种农药盲目混用,随意加大使用浓度,加大剂量,喷药不均匀,没有抓住靶标对象,严重影响防治效果。
21 世纪初我们在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澧县试验基地开展桑园害虫防控技术试验研究,随后在津市市渡口镇新湖村等地桑园进行示范推广。桑园害虫防控技术策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生态观点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环境安全、经济效益和防治效果,提出最合理及最有益的防控措施。二是害虫防控不片面追求害虫的消灭,而是着重于害虫数量的调节,将害虫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以下;因此,在防控措施中强调自然调节因素的利用,一般认为留下一部分害虫反而可能对维持自然平衡是有利的。三是强调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同时尽量采用非化学的防控方法,除非在其它防控方法调节失效而害虫种群数量达到经济阈值时使用化学防治,一般尽可能少用或不用。
农业防治是以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通过植物检疫、推广抗性桑品种,并结合翻耕施肥、人工除草、采叶与夏伐、剪梢与整枝等桑园生产管理上的必要农事操作措施来防治害虫。桑园中的各种害虫及其不同发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栖息环境,即生态位,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破坏其生态位,造成害虫缺乏生存条件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1.1 植物检疫 利用国家法律法规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播和蔓延。我们在调运苗木时要进行产地生产期害虫调查和苗木检疫,防止美国白蛾、桑蟥等害虫,通过苗木调运而造成远距离传播。
2.1.2 推广抗性桑品种 桑树品种之间的抗虫性存在明显差异,选育和推广抗虫性强的优良桑品种,是桑园害虫防控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桑树某些特性结构,提高桑树本身的抗虫能力,如育71 -1 的叶片蜡质层较厚,对桑蓟马有较强的抗性;湘桑6 号的叶片背面密被柔毛,对桑蓟马有较强的抗性。
2.1.3 翻耕与施肥 桑园土壤是很多害虫生活栖息和越冬的场所,每年结合施肥进行2~3 次土地翻耕,不仅可直接杀伤部分土壤中的褐金龟、黄叶甲等害虫,而且土壤翻耕后可将害虫暴露在不良环境或天敌侵袭之下,并破坏其巢穴、蛹室等;同时,还可将地面落叶及部分浅土层中的桑瘿蚊、蜗牛等害虫深埋,使其不能出土而死亡。
冬季增施堆肥、厩肥等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营养条件,提高桑树自身的抗病虫能力,还可双恶化土壤中害虫的环境条件,降低害虫抗寒越冬的能力。腐熟好的有机肥对桑红蜘蛛可起到直接的杀伤作用。
2.1.4 除草 桑园每年可进行3~4 次除草,不仅可直接杀死杂草,避免与桑树争水争肥,促进桑树快速生长,也可改变桑园的小气候环境,抑制桑白蚧等害虫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红蜘蛛等害虫的栖息、越冬场所。
2.1.5 采叶与夏伐 通过多次采摘桑叶从桑园中带出大量桑蓟马、桑螟等害虫的幼虫、卵,可以降低桑园的虫口密度。桑树夏伐恶化了害虫的生存环境,减少其食物来源,大量的芽叶害虫,特别是单食性害虫如桑螟、野蚕等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因缺少食物而死亡,可极大地降低害虫的虫口基数。
2.1.6 剪梢与整枝 冬季进行桑树剪梢,可使养分集中,枝条充实,提高桑树的抗病虫能力;同时,还可除掉大部分叶蝉类害虫的越冬卵,大大降低来年的虫口基数。冬季彻底修剪桑树的死拳、枯桩、半枯桩、病虫枝及细弱垂枝;同时,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可以直接破坏桑象虫、桑螟、桑毛虫等害虫的越冬场所。据调查,桑园中半枯桩的多少与桑象虫的发生量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剪掉桑树的半枯桩,即可控制其危害[4]。
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害虫独特的生活习性,如趋光性、趋化性、群集性、假死性等,采取相应的物理、机械等措施来杀灭害虫。物理防治是桑园害虫防治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是一种较理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
2.2.1 灯光诱杀 桑园鳞翅目害虫的成虫大都有趋光性,可用灯光诱杀。5 至10月可在桑园中利用佳多频振式PS-15Ⅱ型杀虫灯诱杀害虫。每0.7~1.0 hm2挂1 盏灯,效果较好。据我们2006—2010年7 至9月的诱蛾调查,澧县试验基地桑园平均每盏灯每天可诱杀桑尺蠖、红腹灯蛾、桑夜蛾、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成虫15~153 只。
2.2.2 性信息素诱杀 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大田测报或直接诱杀。利用桑毛虫性信息素塑料管进行桑园大田诱杀桑毛虫雄蛾,效果良好[5]。
2.2.3 人工捕杀 金龟子等害虫有假死性,早晨可振动树枝,金龟子均掉在地上假死,可人工捕捉,集中杀死。桑红腹灯蛾、桑尺蠖等害虫的低龄幼虫有群集性,可直接人工摘除叶片,集中杀灭。桑天牛成虫有咬食桑枝皮补充营养的习性,6月下旬的早晚可在桑园捕捉其成虫,发现桑天牛产卵痕时,即用小刀、锥针等刺死虫卵。据我们调查统计,2005年6月,在澧县试验基地13.5 hm2桑园中共捕捉桑天牛1 万余只,株被害率从2005年5月的63%,降低到2006年5月的27%,防治效果明显。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桑园害虫的天敌生物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通过积极的保护与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维持桑园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据我们调查,2003—2005年在桑园中有捕食性天敌昆虫16 种,寄生性天敌昆虫6 种,蜘蛛8 种,捕食螨1 种,鸟类3 种,蛙类3 种,昆虫病原微生物4种;同时发现天敌与害虫之间存在明显的跟随现象,全年数量优势种群有小花蝽(占全年发生量的5.2%)、异色瓢虫(占5.9%)、龟纹瓢虫(占5.6%)、桑螟绒茧蜂(占5.9%)、草间小黑蛛(占7.7%)、T 纹豹蛛(占6.6%)。而且综合治理桑园区比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区的天敌数量明显增加,其天敌与害虫数量之比分别为1∶ 18.2 和1∶ 10.5,通过3年的试验,天敌的控制作用明显增强[2]。2006年6月上旬我们进行定点调查发现,红点唇瓢虫每天可捕食桑白蚧若虫70 头以上;2006年8月下旬通过定点罩网桑树调查统计,桑螟绒茧蜂对第3 代桑螟寄生率可达30%以上。
生态防治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和高效为目标,其核心观点体现在安全、有效、经济和适用,强调各种防控措施的协调运用。一是桑园管理上注重维护桑园生物的多样性,增强桑园的自然调控能力。二是调整桑园品种布局,避免栽植单一的桑树品种,同时针对当地的害虫优势种群的发生规律,改变栽培模式,提高桑园的自然调控能力。三是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桑树本身的抗虫和补偿能力。四是铲除桑园周围的害虫中间寄主,改变桑园生态环境,可以减少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如砍掉桑园周围的构树、杨树等,可以极大地减少桑天牛的危害。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直接杀死害虫,在害虫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中,只是一种补救措施。首先,应建立害虫优势种群测报预警体系,掌握害虫防治的最佳适期与防治指标;其次,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第三,轮用或混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极大地提高防治效果。
湖南省目前桑园中使用的主要农药品种有乐桑、乐果、桑虫净、敌敌畏、灭多威、残杀威和阿维菌素等。防治对象主要有桑尺蠖、桑螟、桑夜蛾、桑毛虫、桑蓟马、桑白蚧、桑象虫和桑天牛等。
生物农药防治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污染环境的优点,大都对天敌安全。如阿维菌素在桑树夏伐后和封园治虫效果非常好,并能有效防治已产生抗药性的桑园害虫。选用桑园专用农药防治具有高效、安全等特点,近几年来我们在蚕期一般都使用桑虫净、乐桑等桑园专用农药,防治效果良好,且蚕作安全。
通过多年来推广桑园害虫综合防控技术,湖南省桑园农药使用剂量和防治次数减少,害虫的防治成本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桑园害虫的天敌生物如瓢虫、蜘蛛、寄生蜂等数量大大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也达到较高水平;农药残留大幅度降低,家蚕中毒现象基本消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改善;桑园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桑园害虫综合防控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经济的技术措施,也是今后桑园害虫防控的必由之路,其成熟的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在桑园害虫防控技术中,化学防治还将是桑园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运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措施,而是更加注重生态防治理念,害虫优势种群数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和最佳经济阈值的研究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天敌优势种群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将进一步得到深入研究。
对桑园害虫进行防控时,应将桑树、害虫、天敌及环境因子看作一个整体,整个桑园生态系统是动态的,防控技术措施应随生态环境和害虫种群等因子的变化而变化。
[1]雷国新,李章宝,谈顺友.湖南省桑树病虫害普查概述[J]. 湖南蚕桑,1993,55(2):10 -13.
[2]李章宝,唐汇清,艾均文,等.湖南省桑园害虫——天敌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研究[J].蚕业科学,2006,32(3):312 -319.
[3]李章宝,唐汇清,袁哲明,等.湖南桑树害虫种类及其种群演变[J].蚕桑通报,2006,37(1):6 -9.
[4]李章宝.桑园冬季管理对桑树病虫害的影响[J]. 湖南蚕桑,1991,50(4):23 -24.
[5]浦冠勤.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J]. 蚕业科学,1985,11(4):189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