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莉 李雪青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中医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中医在很长时间内,医护不分家,使护理理论隐含在医理中,多存在于中医著作中,有待护理学专业人才去研究探讨[1]。《内经》是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全面地阐述基础理论、临床证候、诊法治则等,在护理方面,其内容涉及包括生活饮食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预防养生护理、疾病护理、用药护理及护理技术等各方面,奠定了中医护理学基础[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世间万物起于阴和阳,阴阳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这对于中医护理,甚至整个医学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素问·刺热》曰:“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指出治疗热病时,患者宜喝清凉饮料,穿衣单薄些,居住于凉爽之处,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此乃以寒治热。现代护理中物理降温法就是阴阳理论的具体应用。《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云:“以袭水土则湿致高原,热处风凉也。”指出要因地制宜,湿致上则燥,热致外则凉,说明阴阳即互根又互用,互相变化。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阴阳的细微的变化,及时掌握患者体内脏腑阴阳的本质。
《素问·缪刺论》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病邪侵犯人体经历由表到里、由浅到深的过程,是分阶段的。外邪侵袭人体会导致经络气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或是经络气血偏盛和偏衰,或是经络气血逆乱,或是经络气血郁滞等等。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也要分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指出用力劳动之后,正气亏虚,吃饭出汗后致腠理开泄,都容易被邪气所侵袭,说明正气虚是疾病发病的内因。《针灸大成·针有深浅策》云:“自人之荡真于情窦也,而真者危;丧志于外华也,而醇者漓;眩心于物牵也,而萃者涣;情于食色也,而完者缺;劳神于形役也,而坚者瑕。元阳丧,正气亡,寒毒之气,乘虚而袭。”明确指出,人贪图外界的繁荣、物质享受,放荡纵欲就会损毁真气。如果能从青年时注意保护精肾,防患于未然,则“寒热之毒虽威,将无隙之可投也。譬如墙壁固,贼人乌得而肆其虐哉?”因此护理方面来说,在外要及时地增减衣服应对寒热交替;在内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安排膳食,多锻炼,多运动,增强内在的抗邪能力。
《素问·刺禁论》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註证发微·刺禁论》曰:“大醉者,脉数过度,刺之则脉气愈乱。”《类经·针刺类》曰:“怒本逆气,乘怒刺之,其逆益甚。”《素问集注·刺禁论》云:“大劳则阳气外张,刺之则泄其气矣。”《素问吴注·刺禁论》云:“新饱之人,谷气未化,中气未和,刺之泄其精气,则脾胃不磨反生病矣。”《素问集注·刺禁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饥则脉道虚涩矣。”《素问註证发微·刺禁论》言:“大渴则血干,刺之则血愈涸。”《素问吴注·刺禁论》曰:“惊则气乱,刺之则神荡矣。”不但针刺存在禁忌,患者在治疗过程要求气血处在平稳的状态,才能辨证论治,比如大醉、大怒、大劳、新饱人、大渴人、大惊人身体状况极不平稳,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不能简单把患者看作自然人,他们也是社会人,每个社会人就会受七情所扰。实际上,很多被现代人奉为至宝的护理理论,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3]相契合。护理早就不再是简单技能劳动,而是综合性的更为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中医护理人员掌握更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多中医的诊疗思维模式。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心藏神,忧愁恐惧则神怯,故伤心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肝藏血,其志为怒。”从高处坠落跌伤,若此时又有情绪大怒的刺激,就会导致气行上逆,恰逢跌伤瘀血留滞,血亦随之上行,郁结胁下而使肝脏受伤。由此可见,七情所伤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十分重要的内因,护理过程中要仔细体察。《灵枢·寿天刚柔》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每个人体质与先天长成与后天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接诊病人时要因人而异。如,贵族身体柔脆,气行滑利,针刺宜轻浅不留针;百姓形质粗糙,气行迟涩,针刺宜深刺留针。由此可见,《内经》重视病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给疾病带来的影响这一整体护理观。《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云:“抑愚又有说焉,按经者法也,而所以神明之者心也。苏子有言:一人饮食起居,无异于常人,而愀然不乐,问其所苦,且不能自言,此庸医之所谓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望而惊焉者。彼惊之者何也?病无显情,而心有默识,诚非常人思虑所能测者。”说明按经络理论诊病只是一般法则,若想在诊病时达到出神入话的程度,就全靠医者心灵和智慧运用了。《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闭门塞腑,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指出要通过与病人交心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如《灵枢·师传》所云:“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随着医疗发展,护理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直到目前,还没有一种护理理论能够完整地描述解释、预测及控制各种护理现象及其联系[4]。近年中医护理的优势逐渐被发掘,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特别是《内经》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1]朱秋琦.从中医药的发展谈中药方知识产权的保护[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7):492-493.
[2]陈莉军.《内经》中医护理思想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9):609 -610.
[3]王新田,刘雅莉,杨克虎.循证护理融入整体护理的理性思考与展望[J].护理学报,2010,(3):10 -12.
[4]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