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

2014-01-23 14:25章浩军范文东
中医药通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方证仲景干姜

●章浩军 范文东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

●章浩军*范文东

本文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分析整理出张仲景“重阳气”之学术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

《伤寒论》 干姜附子汤 方证研究

《伤寒论》第61条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仲景以大辛大热之品,顿服取效,充分体现了“重阳气”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多有启迪。结合经典学习,笔者试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

1 析方证之理以明坏病之治

干姜附子汤证为阳虚阴盛,虚阳欲脱之烦躁证。仲景分析此证之理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1.1 抓主症辨证法 主症为“烦躁”、“脉沉微”。汗下误治,阳气骤虚,阳虚阴盛,昼日虚阳得天阳之助,妄与阴邪相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所谓“夜而安静”,犹如“但欲寐”,缘夜间阳气随天阳的潜敛,而显更加虚乏。“脉沉微”为阳虚阴盛,虚阳欲脱之象。

1.2 排除法 原文“不呕、不渴、无表证”。不呕,病不在少阳;不渴,不在阳明;无表证,不在太阳,故可除三阳病。“身无大热”,示阴寒内盛,无虚阳外越之象。故诸“不”“无”之症,均有类证鉴别意义。

1.3 时相辨证法 据病情增减与时令相关,因时辨证,“烦躁昼甚夜轻”,以昼与夜、烦躁与安静论亡阳急证之救治。本条的意义:用烦躁与安静相悖,以明正气存否对病证的影响。烦躁虽病态,却明正气尚存之机;安静虽平和,却为正衰之征。

1.4 “坏病”证治辨析 “坏病”因误治,变证蜂起,病情变坏,证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干姜附子汤方证为“坏病”之一,仲景列举之,意在明“坏病”之辨治。

《伤寒论》第37条谓“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可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为“坏病”证治提纲。“坏病”是因为误汗、下、吐、温针等所致。故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分析临床证候,辨明病变本质,后“随证治之”。坏病见有“烦”或“烦躁”者:其一本条干姜附子汤方证之“烦躁昼甚夜轻”,属阳虚阴盛,虚阳欲脱之证;其二第69条茯苓四逆汤证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属汗下误治后阴阳两伤之证;其三第71条五苓散之“胃中干,烦躁不得卧”属汗出过多胃中干燥所致之证;其四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而见“虚烦不得眠”之栀子豉汤证。

2 辨方证之法谈重阳之得失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古代医家重视阳气,以阳为维护人体阴阳平衡之重要环节。辨干姜附子汤方证之看仲景以大辛大热之品急救回阳之法可知:仲景遵经,重视温阳,以阳气为重之经旨,贯通于《伤寒论》全书。后世医家受之启发,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临证特别强调真阳气机在六经辨治中的重要性,治病立法,首重扶阳,被尊为“火神派”之鼻祖[1]。云南卢氏在重阳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阳主阴从”,以及“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等学术思想,并在此论指导下,姜、桂、附得到广泛应用,成就了卢门数代“火神”之名。当今,善重温阳者首推李可名老中医,其大剂附子为主之方,一剂附子量可大至数百克,救治急危重证,屡试不爽。

然“物极必反”,若过分强调阳而忽略阴,则失之偏颇。仲景急救回阳方之干姜附子汤仅“顿服”一次,即止后服,如需加甘草成四逆汤来善后,正可明证之。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为人体阴阳和谐平衡,任何强调阳重或阴重的观点,到最后还是必须承认这个“平”。

3 从方证之方谈处方配对意义

干姜附子汤,仅附子与干姜二味组成,按《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属小方。《素问·标本病传论》又言“甚者独行”。故是方发挥“小方”之“药专力宏”,“独行”治阳衰欲脱之“甚者”。考本草,附子本就大辛、大热,功擅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缘何还需干姜来助热?仲景如此配伍意义为何?

《伤寒论》仲景用生附子与干姜相配共有干姜附子汤等8方。其临床意义有二。

其一,附子无干姜不热。附子辛温大热,《本草经读》称之“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辛温,清代黄宫磅在《本草求真》中谓:“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用,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句。”附子尽管补火助阳,解散寒凝,有“推墙倒壁之功”,其性走而不守,上下内外无处不到,且生用更为峻烈,但若病至少阴,真阳早已衰微,骤用火热走窜之品,恐反动其微阳,此时伍以辛热守中的干姜,二药相须为用,使回阳救逆,温中安寒的作用大增,且生附子走窜之性随干姜内敛,直入内脏,扶其弱阳,而成其回阳救急、力挽狂澜之功。

其二,附姜相配温养先后天。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本,脾阳为水谷运化之动力。脾阳根于肾阳,且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又不断充养肾阳,若肾之真阳虚衰,脾阳必然受损,故资助先天之本,以固真元之时,勿忘补益后天之本,方可存得生机,先天后天兼顾,才能使二者相互滋生,成其回阳救逆之功。伤寒大师郝万山以蛙心实验谈及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的区别:“灌有干姜附子汤的蛙心收缩频率快,幅度大,但持续时间短,并出现心衰现象,不抢救就停跳;而干姜附子汤加上甘草后实验发现出现效应时间延后,心收缩频率变快,幅度变大,但这种变化是温和的而不是剧烈的,持续时间很长,随后不伴心衰现象。”此正可为干姜附子汤治阳气虚衰欲脱之急证、重证、危证,且阳回后需加甘草以善后提供了现代药理依据。

4 以方证之药谈附子的应用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而善通十二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恽铁樵称之:“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所谓“最有用”,即附子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所谓“最难用”,一指附子证难辨识,危急之时错失良机,治不对证不见其功;二指附子有毒,用之不对证,不仅无效,且易中毒。从干姜附子汤方证之药谈附子的应用规律,有益于更好地指导附子的临床实践。

4.1 附子生熟而异,作用不同 《伤寒论》中用附子凡36见,涉及条文34条,仲景善用附子,上煦头项,下温元阳,外暖皮腠,内煦脏腑。附子生用,多与干姜相伍,用于回阳救脱者,共8方,生附借煎煮使毒性减少。入丸散宜炮用,其毒性大为降低,以炮附组方者,多具蠲痹止痛、温通心阳、扶阳解表、温阳利水等功效。

4.2 附子量差用异 《伤寒论》22首方剂中用附子以1~3枚计之,其中茯苓四逆汤等18首方剂(占81.8%)用1枚;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2首方剂(占9.1%)用2枚;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2首方剂(占9.1%)用3枚。有学者研究认为:附子主治与功能不同,用量亦不相同,补阳宜用5g,温阳宜用10g,回阳宜用15g,祛寒止痛宜用15~20g。

4.3 附子的配伍 生用伍干姜,回阳救逆;炮用配酸寒,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配甘草,甘草性平,具甘缓之性,起缓和作用,解附子之毒且不碍其温里。

5 举方证之剂言剂型之改

干姜附子汤,汤者,荡也,功在回阳救逆。考《伤寒论》中,伍附之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3种,其多为汤剂。现今中药剂型改革,通过提取、加工等将传统方药制成给药方便、利于携带、便于贮存,而疗效不变的剂型,扩大了中药的应用范围,临床意义重大。

中药成份提制成针剂,改变给药途径,药效确有提高。笔者曾治疗1名外科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术中血压下降明显,急用参附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5分钟后血压升至正常,30分钟后再次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20mL,终使手术顺利实施。中药针剂以其起效快、疗效好,在中医急证治疗领域大有作为。而单味中药饮片提取之颗粒剂,替代传统煎煮中药,给患者带来方便。

但剂改又面临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如未经煎煮的单味饮片提取剂,疗效与混合煎煮有无差别,尚未确认。青蒿素走出国门,为西医所认可,获美国医学大奖,可喜可贺,但其中药成份提取后,不加辨证使用,则可能失中医之精华,大有“废医存药”之忧。

当今剂改应既按中医理论辨治,又符合现代制药工艺,方可免成仅为西医多增一种“中药”。

6 从方证之工论医患相得

干姜附子汤方证之加工、煎煮、服法,交待精细,足见仲景对“工”之重视,当为医者榜样。“工”尚含医患相得,常不为医者重视,今且试加论之。

医者,工也。治病必涉及医患双方,医生之言谈举止均可影响病者。有病者必多有心理问题,有的病本身就由情志所致,故医者,医病需治心。《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可见“神机”决定疗效,神机使则病可治,神机不使则病不可治。病者精神状态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效密切相关,而医者态度、责任心、言语及治疗措施,都会影响患者精神状态。故《素问·汤液醪醴论》又言:“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标本相得,邪气乃服”。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凡大医者,必怀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问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医患相得”,要求医者如孙氏所言之“大医精诚”,术宜精,心应诚,方为大医。医者有扶困济苍的高尚品质,才能有高度责任心,再加治心神之技巧,才可做到“医患相得”而“邪气乃服”而有效。此论于当今之世,尤须重视。

7 从方证之质谈病质与药质相应

质,既指药品之质,又指病者之体质。从仲景干姜附子汤方证之质看,附子大辛大热大毒首要除重视其品质外,还应不忘病者之质。

药品之质多以地道药材论之,如附子之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仲景附子用量依据病者体质、病情缓急灵活运用,因人制宜。药物量上,虽患同一种病证,体质强弱不同,有别对待,如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四逆汤证的之“强人可大附子一枚”(323条)等。再如“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特质者患太阳伤寒也不可用麻黄汤发汗等。均见仲景用药重病者之质,“因质用药”是其特色疗法之一。故早在汉代就有中药用药规范化和个体化的学术思想萌芽,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

从干姜附子汤方证之质得以启示,临床用附子之剂:首先了解其产地、炮制之况以详附子药之质;再据病者体质不同,或用大剂直捣病所,或以小剂起用,若效不佳,再渐加量。

8 由方证之效论医存之本

医之存本在于效,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中医是科学的,中医是有实效的,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的检测在于疗效。中医延续几千年昌盛而不衰,就是因为有卓越的疗效。”仲景妙用干姜附子汤方证而获佳效,为后世医家治急危重证树立典范。

历代医家用干姜附子汤如从《肘后备急方》“亦治卒中急风,治卒心痛”,到《千金要方》“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再到《济阳纲目》“治中寒霍乱,吐泻转筋,手足厥冷多汗”。有学者总结:“方小、药精、效宏”为仲景方的3大特点,清代医家陈修园称之:“其效如神”,“愈用愈神奇”。

笔者治胃肠急痛用干姜附子汤,体会颇深。曾治1男性患者,呕吐不能食,腹中痛,上冲皮起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舌苔白,脉沉紧。症与大建中汤相似,初投大建中未效,后思其当以阴盛为主,即温阳散寒,用干姜附子汤1剂,顿服,未至一时所,即呕止、痛失而愈[2]。而后,常遇此类腹痛急甚且证属寒盛阳虚者,即用干姜附子汤多获效,并以建中或理中善其后。

中医治病对急证者应求速效;对危重者当取高效;对慢病者又应有长效;对病已愈者还当防复。故为医者,当须勤读经典,多做临床,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其可谓道远矣。

9 结语

研学干姜附子汤方证,方知仲景在辨病证之理、之法、之处方用药上,用意颇深;在剂、工、质、效诸方面,对临床亦有较大启发。故本人试析其理知仲景辨证之法来阐明坏病的证治规律;从其方证之法看扶阳理论之用药得失;由其方证之方来论附子干姜配伍之意义;从其方证之药探寻附子应用之规律;从其方证之剂谈现今之剂型改革对中医发展之利弊;从其方证之工论医患相得的重要性;从其方证之质论病者之体质与用药相关;终以其方证之效来谈中医生存、发展关键在于疗效。

[1]廖天源.“火神派”学术特色及临证体验[J].国医论坛,2011,26(6):45-46.

[2]章浩军.伤寒心悟[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95-9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No.国中医药发(2008)8号]

章浩军,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病、风湿病临床研究。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364000)

猜你喜欢
方证仲景干姜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热性作用的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