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抗肿瘤药的心脏毒性及治疗措施

2014-01-23 13:10张华金济南第四人民医院药剂科济南250031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年4期
关键词:蒽环类脂质体白血病

郭 军,张华金(济南第四人民医院药剂科,济南 250031)

蒽环类药是一类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有良好疗效的抗肿瘤药,但因其对心脏渐进性、不可逆的毒性作用,对患者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认为,蒽环类抗肿瘤药用药早期即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晚期出现剂量依赖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为不可逆的慢性心肌改变。

1 病例

某男性患儿,14岁,既往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年余,初入院时心脏彩超提示无相关心肌损害的临床症状。给予VDCLP(V:长春新碱,D:柔红霉素,C:环磷酰胺,L:左旋门冬酰胺酶,P:泼尼松)方案治疗后达缓解,随后依次给予VDCP、MA(M:米托蒽醌,A:阿糖胞苷)等方案巩固强化治疗。患儿给予维持剂量治疗。蒽环、蒽醌类药累积总剂量:柔红霉素总量913 mg,米托葸醌总量25 mg。患儿2月前输液后(治疗白血病)出现乏力、恶心,行走无力,伴咳嗽、咳痰,为白色黏痰,活动后及夜间较重,心脏听诊为奔马律。10 d前患儿症状加重,出现胸闷憋喘等不适,并出现双下肢水肿、尿少、不能平躺,有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药物性心肌病变:心功能不全(Ⅳ级);肺部感染。

治疗情况:考虑患儿系因蒽环类药导致的严重心肌损害,立即停药。加用磷酸肌酸注射液营养心肌。治疗采取吸氧、支持对症处理、加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缓释片)以及心脏保护剂。10余天后,患儿心力衰竭症状缓解,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心肌酶恢复正常。

2 药物心脏毒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方案通常包括蒽环类化疗药,与非蒽环类化疗方案相比,其增加了心脏毒性风险。此类药造成心脏毒性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形成含蒽环类药——三价铁复合物的自由基,而心脏比其他组织缺乏清除自由基的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其抗氧化作用较弱,因此容易“受伤”。

蒽环类药心脏毒性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类:

(1)急性:一般在给药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常表现为心内传导紊乱和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ST-T改变、Q-T间期延长等。此期,心肌细胞水肿、变性,是可逆性改变,进一步则进展为不可逆病变,出现心肌细胞溶解、胶原沉积、纤维化,严重的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甚至心力衰竭。

(2)慢性:一般在化疗后的1年内发生,发生和发展很快,为致命性的,和累积剂量相关。常表现为心动过速、气促、心室扩张、肺和静脉充血阻塞、胸腔积液等。慢性毒性的发生反映出心肌细胞的丢失和心肌的进行性损伤。起初的功能代偿掩盖了其心脏毒性,随着蒽环类药累积剂量的增加,最终会表现出明显的心脏毒性。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

(3)迟发性:在化疗后数年内或数十年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心室功能障碍、传导障碍和心律失常。蒽环类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最终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接受蒽环类化疗。

患儿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年余,蒽环类药(柔红霉素、米托葸醌)已在体内大量累积,入院时心力衰竭症状已非常明显。因此,考虑该患儿为迟发性蒽环类药所致的心脏毒性。

3 治疗措施

对于蒽环类药心脏毒性的治疗,主张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的指导方针[1]。主要包括吸氧、支持对症处理、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ARB)和β受体阻断剂以及心脏保护剂。早期检测心脏毒性事件,行ACEI或联合β受体阻断剂可部分恢复左室射血功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如果蒽环类药治疗后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功能障碍,即使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也必须进行内科治疗,尤其对于那些长期生存的患儿。在蒽环类药治疗结束的前2个月内,就应开始早期的心力衰竭治疗。该患儿已启动了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减少蒽环类药心脏毒性的其他措施:调整用药剂量或方案,采用其他剂型(如脂质体剂型),加用心脏保护剂(右丙亚胺)等。

(1)蒽环类药的慢性及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积剂量相关,因此限制蒽环类药的累积剂量可降低其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患者接受蒽环类药化疗前,应先了解其既往用药情况,如既往用过蒽环类药,应严格限制累积剂量。多柔比星的累积剂量应限制在550 mg/m2以内,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应小于800 mg/m2[2]。

(2)应用脂质体蒽环类药可减少蒽环类药心脏毒性的发生率。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因不会被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故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其在心肌的药物分布浓度降低,降低了毒素在心肌细胞内累积的趋势,其心脏毒性降低,提高了安全性。尤其对具有蒽环类药心脏毒性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脂质体蒽环类药的应用临床获益更大。

(3)目前,临床上最有治疗前景的心脏保护剂是铁离子螯合剂右丙亚胺。右丙亚胺为双内酰亚胺类化合物,是一种生物活化铁螯合剂ADR-925,能络合与蒽环类药结合的铁,去除蒽环——铁鳌合物中的三价铁离子,减轻脂质过氧化物产生的心脏毒性。对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的随机研究显示,在蒽环类药前应用右丙亚胺,治疗中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3]。

(4)促红细胞生成素也被多项研究证实对缺血性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另外,中药制剂[黄芪、黄芩苷、水飞蓟宾、粉防己碱、金圣草黄素、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引起的心脏毒性也具有心脏保护作用[4]。

[1] Saidi A,Alharethi R.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 induced cardiomyopathy[J].Cur Cardiol Rev,2011,7(4):245-249.

[2] 徐巍,刘晓琳,苏乐群,等.1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用药分析[J].药品评价,2012,20(9):31-33.

[3] Lipshultz SE,Rifai N,Dalton VM,et al.The effect of dexrazoxane on myocardial injury in doxorubiein—treated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pblastie leukemia[J].N Engl Med,2004,351(2):145.

[4] 李泳浩,孙长勇,王永胜,等.蒽环类药物心肌毒性机制研究及中医药防治进展[J].陕西中医,2012,8(33):1098-1100.

猜你喜欢
蒽环类脂质体白血病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蒽环类药物引发心脏毒性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佐剂对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依那普利、美托洛尔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脂质体研究进展及制备方法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蒽环类药物及蒽环序贯紫杉类方案对乳腺癌辅助化疗后心脏毒性的影响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