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14-01-23 11:21
种业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科学报棉铃虫飞虱

科技

科学家发现与棉铃虫互利共生新病毒

日前,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领导的团队和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合作,发现了一种对寄主棉铃虫有利的浓核病毒(HaDNV-1)。该病毒不但使棉铃虫幼虫更健康,还可提高其对生物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病原体》杂志。

研究表明,棉铃虫感染该病毒后,幼虫和蛹的发育进度加快,成虫繁殖能力增强,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Bt毒素的抗性提高。2008-2012年对不同地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的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接近80%的野生棉铃虫个体已携带HaDNV-1。

在生产中,Bt转基因抗虫作物和生物农药(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是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的主要手段。而HaDNV-1帮助棉铃虫发育得更健康,并提升其对Bt作物与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相关专家表示,该成果增加了对昆虫—病毒关系的新认识,对深入揭示农业生态系统物种关系协同进化机制、发展害虫防治新理论和新方法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报)

研究发现能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基因

褐飞虱自古以来严重危害日本的水稻生产。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日前宣布,研究人员确定了水稻体内一种能防治褐飞虱的基因,从而有望开发出抗这种虫害的水稻新品种。

研究人员发现,产于印度的水稻不会遭褐飞虱危害,因为印度产水稻含一种名为BPH26的基因。他们将这种基因植入日本产水稻,发现褐飞虱无法吸食水稻中的养分,最终会活活饿死。

研究人员认为,虽然日本产水稻没有BPH26基因,但是通过与印度产水稻杂交,就可以获得这一基因,从而开发出抗虫害能力更强的新品种。这将有助于发展不依赖农药的环保型农业。 (新华网)

高等植物同源重组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在高等植物同源重组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这是自摩尔根提出连锁互换遗传假说以来,首次通过分子标记直接证明高等植物同样具有通过同源重组产生异源双链DNA(hDNA)的机制。这一成果近日在《植物学杂志》发表。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物种世代交替的转折点,其过程中同源重组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从而加速了生物的进化。虽然人们对于同源重组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仅局限在真菌系中。

实验室以杨树为试验材料,提出了一种通过施加理化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抑制减数后分离,实现高等植物hDNA检测的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杨树前8条染色体上的hDNA模式进行分析,在hDNA发生频率、hDNA发生与着丝粒的相对位置、基因密度、甲基化程度、转座子及低复杂度序列关系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这一重要成果为杨树等被子植物起源进化、DNA修复、遗传多样性维持和杂种优势形成机制等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中国科学报)

河南省农科院定位24个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状基因

日前,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和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资助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梁慧珍等人定位了24个大豆根系相关性状的QTL(数量性状座位)位点。相关研究发表在《理论与应用遗传学》上。

以梁慧珍为首的研究团队,利用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所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定位了24个控制大豆主根长、根重、侧根数、茎叶重、根体积、下胚轴长度和下胚轴重7个根系性状的QTL位点,发现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机制比较复杂,茎叶重受多基因控制,其余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研究大豆幼苗根系QTL定位对于高产大豆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报)

猜你喜欢
科学报棉铃虫飞虱
艰难的起步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当选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