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特检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属于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导致该病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与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流缓慢三大因素具有密切关系[1]。由于上述因素导致下肢深静脉系统血液异常凝结,进而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脱落至髂静脉、下腔静脉,甚至随回心血流到达肺内动脉,导致肺栓塞,造成严重后果。该病好发于下肢静脉,若早期不能得到系统、正确的治疗,将导致下肢功能的残疾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因肺栓塞而死亡[2]。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该病的诊断,以往多依赖DSA,虽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能够直观显示血栓位置等信息,但因其为有创检查,且费用相对较高,临床应用较少。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了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高度怀疑为DVT的患者112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46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5.4±18.7)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下肢疼痛、行走困难或进行性肿胀等。其中产后患者6例,盆腔肿瘤压迫导致者12例,长期卧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26例,各种外伤、手术或下肢骨折后患者51例,其他原因所致者17例。
1.2 方法
1.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使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选择7.5-12.0 MHz及3.5 MHz频率的探头进行扫查。扫查髂静脉、股静脉时患者取仰卧位,腘静脉及胫后静脉扫查时患者取俯卧位。对下肢深静脉进行纵轴及横轴的连续扫查,实时观察血管壁、管腔以及周围结构,详细记录血栓位置、大小及其对血管腔的栓塞程度。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了解血管腔内血流的充填、充盈缺损以及侧枝循环的建立情况等,与对侧进行对比并配合局部加压检查。
1.2.2 DVT超声诊断标准 回声较好时根据下列主要标准进行判断:①超声检查可见管腔内实质回声;②加压检查时静脉难以压瘪;③血栓位置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超声自主或激惹性血流缺乏。回声较低情况下根据次要标准进行判断:①静脉血管内血流缓慢、见红细胞聚集,血栓上游及下游均可见血流回声;②静脉壁或静脉瓣膜僵硬;③静脉血管管径增宽;④形成的侧枝静脉血管因血流较多而导致管径增宽[4]。
1.3 观察指标 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并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检查结果 本组112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DVT患者89例,检出率为79.5%(89/112),探及血栓部位144处,其中完全栓塞98处,不完全栓塞46处。其中左侧57例(64.0%),右侧32例(36.0%),左侧显著多于右侧(P<0.01),无双下肢均受累患者。其中髂、股静脉段17例,股腘静脉段61例,腘静脉血栓11例。
2.2 声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DVT均表现为血栓部位血管腔内部可见实质回声,信号强弱不等,同时可见部分(46处)或全部(98处)管腔填塞。
2.3 彩色血流图表现 98处完全栓塞者血栓部位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而在46处不完全栓塞者的血栓部位则可见在血栓一侧(28处)或两侧(18)沿血管壁连续或断续通过,双侧时可呈“轨道征”;也可见充盈缺损的末端呈游离状态,彩色血流可包绕于血栓游离端呈现“轮廓征”。
2.4 脉冲多普勒表现 98处完全栓塞者无血流信号,而在18处“轨道征”或28处“轮廓征”的彩色血流部位均能够探测到连续的低速血流信号。
下肢DVT属于较为常见的下肢静脉血管腔阻塞性疾病之一,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运动的减少等众多因素,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步增高。据统计,下肢DVT发病率可高达7%-58%之间[5,6]。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多数研究理论认为,老年患者因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可导致机体的肌肉静脉泵功能减退,从而造成局部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瘀滞,进而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而因血液瘀滞导致的血液因子堆积,可导致凝血因子激活,导致血液粘滞度的增高以及血栓的形成[7,8]。下肢DVT在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局部的红、肿、热、痛等,体格检查时可见静脉呈条索状,待炎症消退之后条索状物将变硬。另外还可因血栓形成导致的静脉血回流受阻造成不同程度下肢疼痛、行走困难或进行性肿胀等。若该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将可能遗留肢体功能的残缺等后遗症,而若血栓脱落,则可经回心血流到达肺部血管,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9]。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早的给予相应的治疗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下肢DVT的诊断,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超声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已不再困难。上世纪80年代初期,脉冲式多普勒技术以及彩色血流成像技术问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超声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另外随着近年来高频探头的不断研发,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0]。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筛查中已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相关报道称,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下肢深静脉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在88%-98%之间,特异性则高达97%以上,准确性达97.8%左右[11]。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了112例疑似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112例患者中,诊断为下肢DVT89例,且左侧患病率(64.0%)显著高于右侧患病率(36.0%)(P<0.01),未见双下肢同时受累者,探及血栓部位144处,其中完全栓塞98处,不完全栓塞46处。其中髂、股静脉段17例,股腘静脉段61例,腘静脉血栓11例。所有患者DVT声像图均表现为血栓部位血管腔内部强弱不等实质回声,不完全阻塞表现为部分管腔填塞,完全阻塞表现为管腔完全填塞。98处完全栓塞者血栓部位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而在46处不完全栓塞者的血栓部位则可见在血栓一侧(28处)或两侧(18)沿血管壁连续或断续通过,双侧者呈“轨道征”;同时充盈缺损的末端呈游离状态时可见呈“轮廓征”的彩色血流包绕。另外98处完全栓塞者脉冲多普勒未见血流信号,而在18处“轨道征”或28处“轮廓征”的彩色血流部位均能够探测到连续的低速血流信号。本次研究与国内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相似的结果[12]。
综上所述,下肢DVT的危害无需赘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同时因其具有无创性、操作的便捷性以及经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邱 天,郭曙光,方伟,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高危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9):2279.
[2]杨鑫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的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4):749.
[3]李俊来,曹晓林,余美琴,等.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效率的策略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2):134.
[4]虞晓龙,李 尊,郑建刚,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1):51.
[5]Knudson MM,Ikossi DG,Khaw L,et al.Thrombeom bolism after trauma,an analysis of 1602 episode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National Trauma Databank[J].Am Surg,2004,240(10):490.
[6]Qaseem A,Snow V,Barry P,et al.Current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elism in primary care: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J].Am Fam Med,2007,13(5):57.
[7]朱 伟,张希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腔内治疗现状及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2):44.
[8]黄 蓉,顾建平,楼文胜.影像学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3):254.
[9]刘 杰,费 蕾,周乐红,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3):169.
[10]胡广全,宾建平.靶向超声微泡在血栓分子成像及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6):545.
[11]何 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8,83(7):615.
[12]曹晓林,李俊来,刘 萃,等.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