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甜叶菊田病虫害调查初报

2014-01-23 05:52王文平罗光宏
中国糖料 2014年4期
关键词:甜叶菊重茬病斑

王文平 ,罗光宏 ,陈 叶

(1.河西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2.甘肃省肃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酒泉 735000)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又名甜草、甜菊,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从中提取的甜菊糖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和医药等行业,是新型糖源植物[1]。甜叶菊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种植后,推广速度较快,现已成为世界甜叶菊原料生产大国。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和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境内光照充足,年温差较大,气候类型为温带荒漠气候类型,为西北内陆干旱区[2]。甜叶菊被引种到甘肃河西地区有近10年的历史,但随着栽培面积逐年加大,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现已成为制约菊农增产增效的瓶颈。为此,笔者于2011—2013年对甘州区、凉州区、肃州区、临泽县甜叶菊田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间、病情病症、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以期为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提供参考。

1 调查与鉴定方法

笔者于2011—2013年,结合走访菊农,对栽培田进行了调查。调查地点为河西走廊的肃州区、凉州区、甘州区和临泽县;每个调查地选10个样地,田间调查采用“Z”字形取样法,每点查30株,记载受害株的症状、发病率、虫害率,并采集病、虫标本,在实验室内进行镜检,确定病、虫种类。

2 病害调查

2.1 甜叶菊立枯病

2.1.1 病原 经病原分离、培养和鉴定,甜叶菊立枯病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隶属半知菌亚门。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菌核形成适宜温度23~28℃。病菌在种子表面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并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3]。

2.1.2 发病特征 症状特点有3种类型,一是在种子萌发时病菌侵入或出苗后从近地面侵入,经繁殖在茎基部呈现黄色病斑,由小逐渐扩大,呈褐色,使受害的幼苗腐烂而死亡;二是在病株茎基部出现淡黄色水浸状病斑,并逐渐扩大,受害部位茎基部变细,呈水浸状斑,植株易烂断而摔倒;三是随幼苗长大,在近地面基部出现水浸状的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后细缢,渐呈黑褐色,植株地上部分半边叶出现萎蔫、干枯,随着病斑逐渐扩大,茎基部呈褐色凹陷斑,大小1~6cm,后期地上部分逐渐干枯,在病斑上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近地面处生出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的小菌核,发病重时叶片卷曲或顶叶萎蔫、枯死[3]。

2.1.3 发病规律 立枯病是甜叶菊苗期的主要病害,不同生育时期均有发生,属于土传性病害。土壤带菌是苗床幼苗发病的初侵染源,在早春育苗阶段和夏季病害发生较重。调查表明,饱满、成熟度好的褐色种子,则发病率低;实生苗种植的田块比扦插苗发病率低;密度13.5万株/hm2的比18万株/hm2的田块发病率低;灌水量大的田块比灌水适中田块发病率高,粘土地和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率明显高于排水良好的砂壤土;重茬或迎重茬种植甜叶菊的田块发病重于轮作倒茬的田块。经调查,发病地块达46.2%左右,田间发病率为15.5%~31%。

2.1.4 防治方法 育苗床土可用800倍甲基托布津喷洒;选择通透性、排水性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种植;忌重茬或迎重茬,轮作期以3年为宜;播种前将种子用50%多菌灵250倍液浸种15min;每次灌水量不宜大,田内不得有积水;大田种植密度以15万株/hm2左右为宜;田间发现有病株,要立即拔除,将病株烧毁,并在病穴处撒石灰粉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浇灌消毒,以防病菌传播。发病较重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喷洒防治。

2.2 甜叶菊叶斑病

2.2.1 病原及入侵条件 该病是日本的石破知加子等人于1978年7月初在香川大学农学部实验场栽培甜叶菊时发现的,国内研究资料也作过大量报道。由壳针孢属(Septoria)引起,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种子和田间病体上的病菌为主要的侵染源,病组织及病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雨水、昆虫传播。在温度条件适宜时,病斑上又会产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2.2.2 发病特征 叶斑病又称斑点病,全生育期均能发病,且危害时间长,发生较普遍。发病时,先侵害基部叶,以后逐渐向上蔓延,叶片上出现淡黄褐色小斑,后病斑逐渐扩大为黑色病斑,有同心轮纹,发病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发生初期叶部出现针尖大小茶褐色斑点,慢慢扩大形成角斑或圆形斑点,后逐渐发育成大的、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或暗褐色病斑,病斑中央生有小黑点,周围黄化,严重时多斑连片,导致整个叶片枯萎、早落。

2.2.3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甜叶菊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但以植株繁茂期是主要危害时期,潮湿多雨有利于叶斑病的发生。当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源,并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受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的影响,甜叶菊叶斑病一般在5月下旬出现中心株,发病盛期为8月至9月下旬。从调查的情况看,种子饱满,成熟度好,则发病轻;种子育苗移栽田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扦插苗;密度为15万株/hm2、18万株/hm2、21万株/hm2发病率分别为3.4%、11.1%、28.4%;干旱时发病轻于水涝;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发病率低于粘土地;重茬地发病率为30%以上,迎茬地发病率为21%以上。

2.2.4 防治方法 选择通透性、排水性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种植;忌重茬或迎茬,轮作期以3年为宜;选用播种品质较好的种子播种;密度以15万株/hm2左右为宜;要少浇勤浇水,若有积水,应及时排除。病害未发生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药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病害发生时用10%世高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75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防效达85%以上。

2.3 甜叶菊斑枯病

2.3.1 病原 经鉴定此病原菌属于壳针孢属(Septoria),分生孢子器球形,外壁厚,黑褐色,内壁薄,无色。产孢细胞瓶梗状,着生在内壁上,分生孢子线形,有的微弯曲[4]。侵入方式主要是通过叶片直接穿透为主,其次是自然孔口。

2.3.2 发病特征 甜叶菊斑枯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之后扩大成角斑或近圆形斑点,病斑中央呈黄褐色,边缘褐色较深,后期病斑上产生多个小黑点。病斑周围黄化,病健交界分明,且多斑呈联合状,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导致早期落叶。

2.3.3 发病规律 该病在甜叶菊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害在低温时发病较轻,春季定植后随着温度升高、雨水增多病害加重;重茬地、迎重茬地发病较重。

2.3.4 防治方法 育苗的苗床要精心选址,减少菌源随苗土传播;忌大水漫灌;及时通风降湿、清理病残体;发现零星发病时,可结合化学药剂防治,选用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百菌清等,交替用药,效果较好。

2.4 甜叶菊白绢病

2.4.1 病原 经鉴定其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菌丝呈白色棉絮状或绢丝状,后期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的菌核,直径2mm左右,平滑,有光泽,表面茶褐色,内部白色。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源[5]。

2.4.2 发病特征 白绢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常为害幼苗的基部。发病初期在茎基部有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稍凹陷,其上有辐射状的白绢丝状的菌丝体长出,湿度大时形成白色菌索,并延伸到土壤中,病斑向四周扩展,绕茎一圈后,引起叶片凋萎、整株枯死;病斑在后期生出许多茶褐色的菌核,茎基部逐渐腐烂,引起植株萎蔫或枯死。

2.4.3 发病规律 调查发现,甜叶菊白绢病在育苗棚内呈块状或点片状分布,发病棚数达54.6%左右,病株数占10%~20%。越是高温、高湿时发病率越高,传染越快,危害性越大;育苗基质偏酸时,发病重;前茬是甜叶菊的大棚,发病重;如果灌水量大,且灌水速度慢,则发病率明显高;田间有积水而又不能得到及时排除的育苗池发病重;育苗基质透气性差,质地粗糙,粘性大,则发病率高[5]。

2.4.4 防治方法 在配制育苗基质时,将优质农家肥和无机肥结合,基质的透气性要好,酸碱度以中性为宜;灌水速度要快,育苗池内不得有积水;育苗期间适当通风和降温,棚内湿度不要高于80%;为预防病害发生,可每10d左右用1次草木灰。发病初期用1∶500的百菌清和1∶1∶100的波尔多液喷洒叶面及灌根。也可用井岗霉素500~700倍液,直接喷洒1~2次,都会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 虫害调查

3.1 蚜虫

属同翅目、蚜科。蚜虫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分布很广、体小、繁殖力强,种群数量巨大。气温高时,4~5d就可繁殖1代,1年可繁殖几十代。由于繁殖速度快,嫩叶、嫩茎、花蕾等组织器官上很快布满蚜虫。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的茎、叶,尤其是幼嫩部位,吸取花卉体内养分,常群居为害,造成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使甜叶菊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枯萎死亡。蚜虫为害期长,并且还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其危害较为普遍,株害率几乎达100%。田间发现虫害,可及时喷洒兼具内吸、触杀、熏蒸作用的药剂,轮换使用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2500倍液等药剂喷洒防治。还可以结合清除杂草等残物,减少蚜虫的滋生地。

3.2 烟蓟马

属昆虫纲,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昆虫,又名葱蓟马,属植食性。黄褐色和暗褐色,年发生5~10余代,世代历期9~23d,成虫寿命8~10d。雌虫还可孤雌生殖,每头雌虫在叶内平均产卵约50粒。2龄若虫后期,常转向地下,蛹期在表土中度过。以成虫和若虫在一些植物、土块下、土缝内或枯枝落叶中越冬。成虫和若虫以口器为害嫩芽、嫩叶和生长点,从植物的细嫩组织吸取汁液,危害部位常呈现灰白色斑点,使叶片出现扭曲、褪绿、变形;植株叶片稀少,节间缩短,生长迟缓;部分幼苗出现黄化,并逐渐死亡。据调查,苗期受害植株比正常株矮3~5cm,受害率达16%~83%,死亡率达17.8%左右[6]。移栽于大田后,危害性减轻。

3月下旬到4月下旬是蓟马发生的高峰期,3月上旬至中旬是防治蓟马的最佳时期。防治时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交替喷洒,防效达90%以上。

3.3 华北蝼蛄

地下害虫,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cm多,雄虫略小。头圆锥形,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2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白天多潜伏于土壤深处,晚上到地面危害,在土中咬食种子和幼芽,受害部位呈乱麻状,引起缺苗断垄。调查也发现,蝼蛄在一些育苗棚内为害也较重,但危害有局部性。甜叶菊的受害率达11%~33%,减产15%左右。发现蝼蛄出现时,用敌百虫做毒饵,把麦麸、棉籽饼或豆饼等炒香,按饵料重量0.5%~1%的比例加入90%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若苗床受害严重时,用80%敌敌畏乳油30倍液灌洞灭虫。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沿为害处浇灌。

3.4 甜菜叶蛾

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叶片,取食叶肉,仅留叶脉,也剥食茎杆皮层。幼虫可成群迁移,稍受震扰吐丝落地,有假死性。3~4龄后,白天潜于植株下部或土缝,傍晚移出取食为害。1年发生6~8代,7—8月发生多,高温、干旱年份为害严重,主要在甜叶菊生长旺盛期为害。除结合一定的农业防治措施外,用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25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洒防治,防效在90%以上。

[1]张贤泽.甜叶菊的栽培技术[J].中国糖料,1997(3):48-51.

[2]陈叶,郝宏杰,罗光宏,等.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甜叶菊的栽培技术[J].蔬菜,2012(2):10-11.

[3]高海利,王治江,罗光宏,等.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甜叶菊立枯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J].长江蔬菜,2004(1):38-40.

[4]王光华,马汇泉,靳学慧,等.甜叶菊斑枯病病原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5(4):366.

[5]王文平,田凌汉,罗光宏,陈叶.河西走廊甜叶菊育苗期白绢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糖料,2014(3):76-77.

[6]陈叶,罗光宏,郑天翔,等.烟蓟马对甜叶菊的为害与防治[J].中国糖料,2013(3):73-74.

猜你喜欢
甜叶菊重茬病斑
老桃园更新再植不怕重茬病 砧木新品种“中桃抗砧1号”对重茬病有免疫力
苹果重茬栽培现状与解决方法探究
甜叶菊秧苗茎秆拉伸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及病情扩展进程研究初报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连作障碍对鄂豇豆5号、鄂豇豆8号特征特性的影响
几种苹果砧木抗重茬能力比较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浅谈甜叶菊副产品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