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带走“留法三剑客”时代

2014-01-23 06:49李健亚
读者欣赏 2014年5期
关键词:赵无极吴冠中朱德

文/李健亚

曾经的“留法三剑客”

朱德群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院士,于1997年入选。第二位是华裔画家赵无极,于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法兰西学院艺术院仅有10名终身院士,其中两名为华人:朱德群和赵无极。

2000年,经朱德群院士推荐,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200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荣耀。3位校友惺惺相惜,共同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大师。

2014年3月26日凌晨,著名华人艺术家朱德群在巴黎去世,享年93岁。他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会得最成功的画家”。

在中国艺术史上,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通常被视为林风眠最优秀的3位学生。

赵无极与朱德群同年进入杭州艺专,吴冠中则比他们晚一年。毕业后,他们先后赴巴黎学习西洋绘画艺术,被称为“留法三剑客”。后来,吴冠中回国,朱德群和赵无极则在法国继续书写艺术辉煌,他们从不同路径,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美术史上声名赫赫的3位大家。

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的相继离世,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杭州求学,师从吴大羽、潘天寿

朱德群曾谈起他与赵无极的区别:赵无极上课不专心,而他则老老实实地学习国画。

《景昭画像》:东方的《蒙娜丽莎》

1956年4月,朱德群为妻子董景昭创作了这幅画像。它曾在巴黎大皇宫举行的“国家春季沙龙”展览上获得过银奖。2010年的朱德群回顾展也展出了这幅作品,展览开幕前夕,朱德群的好友吴冠中前来参观,称赞这幅画是“东方的《蒙娜丽莎》”。朱德群曾不无诙谐地说,这幅画是自己的幸运星,“从此以后我的艺术就发达起来了”。

朱德群出生在一个深具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家中收藏了丰富的古典书籍和名人字画。最令少年朱德群着迷的是传统绘画,尤其是书法。

小时候,朱德群被要求学书法。“那时被家长要求学正楷,但偏偏他又没有耐心去练正楷,就在父亲的书房内找到了王羲之的书法帖子。”狂草便伴随朱德群的整个创作生涯。

1935年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这所由学贯中西的林风眠任校长的学校里,朱德群向吴大羽学习油画,向潘天寿学习国画。白天,写生绘画并尝试多种受野兽派风格影响的习作;晚上,则将精力投注于书法练习或临摹古代大师作品。

在这所学校里,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是校友。或许他们当年也未曾想到日后艺术史上会将3人并提,他们相继被授予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也被称为“三剑客”。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肖峰的回忆中,还有这样一段趣闻:“朱德群曾向我谈起过他与赵的区别,说赵无极上课不专心,而自己则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国画。”

留学法国,斯塔尔“指引我自由之道”

朱德群完全打通了中西、抽象与具象的界限。他开始在西方抽象艺术中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效果。

《绿色的活力》: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打通中西界限的过程中,有一位艺术家对朱德群至关重要—伦勃朗。1969年,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举办“纪念林布兰逝世300周年展”,朱德群也去了。他长久地站在《夜巡》一图前,为画作中的强烈光线所震撼。朱德群自此有意无意地将宋代山水画大师作为灵感,将水平线抛在观看者之后。“绘于1982年的《绿色的活力》便是其中的代表,”法国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戴浩石曾指出,“在斯塔尔和伦勃朗之后,朱德群完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将抒情发展到极致,自由的书法、韵律、色彩表现得游刃有余。”

《无题》(1963):朱德群最贵的画作

在国际拍场上,朱德群和赵无极的画作同样受到藏家关注。前不久发布的《2014雅昌·胡润艺术榜》中,朱德群以2013年2.83亿的总成交额,位于最贵艺术家榜单的亚军。在众多被资本追逐的画作中,目前的最贵纪录依然由该幅作品保持。2013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这幅作品以7068万港元成交,创艺术家个人成交纪录。

1955年,朱德群在法国马赛登陆。到法国前,他在台湾已经相当成功,却未曾放弃赴巴黎学画的想法。老师的教诲以及他在杭州艺专的图书馆内翻阅莫奈、塞尚或马蒂斯作品的普通印刷品所引发的年轻梦想,一直在牵引着他。

初抵巴黎,朱德群住在梦露街一栋简朴的旅馆内,狭窄的房间也同时充当画室。上午在法语联盟上课,下午则在大茅屋画院画素描。在巴黎早期,朱德群以描绘女性裸体为主,却已有了西方绘画大师的影子。

1956年,朱德群在巴黎市立美术馆看尼古拉·德·斯塔尔去世一周年回顾展,没想到一下就释放了深藏在内心的能量。他说:“那一年,参观巴黎现代美术馆的尼古拉·德·斯塔尔的回顾展给了我一个启示。他那风格豪放的绘画指引我自由之道,就如同我在梦中所看到的。”

朱德群决定切断与具象绘画的联系,进入极端抽象。发现斯塔尔,显然给朱德群搭建了一座意想不到的中西之间的桥梁。在抽象艺术中,朱德群的书法造诣又使其发展出无穷的内在活力,朱德群开始逐渐感受到中国书法与抽象艺术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此时的朱德群完全打通了中西、抽象与具象的界限。他开始在西方抽象艺术中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效果,制造出未曾有过的辽阔意境。从1965年所画的《泉》中,可以看到北宋画家范宽的影子;在《遇》中,山峰间的一条路径或一片林中空地,又让人看到李可染的风格。

肖峰自20世纪80年代出任中国美院院长以来,多次与朱德群接触。他说:“朱德群也将自己的艺术心得与我交流:‘不要以为抽象艺术不要形,不要人,不要对象,我的对象都来自大自然和艺术家的心灵。’”朱德群的这番话肖峰至今铭记。

在肖峰看来,尽管朱德群技贯中西,但从其画作中仍可以看出文人画的传统,“他的画作就是用中国文人画的精粹来表达,当然中间也有西方文化的学习。可以说,朱德群就是个诗性的抽象艺术家”。

不忘故土,“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中国了”

偏爱南唐后主李煜,也喜欢杜牧、张继、陶渊明,诗的意境启发了他绘画的灵感。

“生活很简单,很严肃,也很单纯,也不善于交际,不喜欢出去,喜欢安安静静地在家。”这是妻子董景昭描述的朱德群。

在法国的家里,朱德群与妻子一直坚持让孩子说中国话。朱德群对唐诗宋词的偏爱让其也不放过对孩子的早教。儿子以华、以峰小时候,朱德群就让他们背短的绝句。朱德群偏爱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也喜欢杜牧、张继、陶渊明。董景昭称朱德群不止一次地说起,是诗的意境启发了他绘画的灵感。

随着年事增长,朱德群对肖峰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中国了。”尽管从1955年就离开故土远赴巴黎,但朱德群始终把祖国看成自己永远不能忘却的故乡。

朱德群家中的摆设多为东方风格,屋中挂满了书法和水墨画。

东方式的温情也更多地惠及中国美院的师生。当年老校长林风眠到巴黎办画展,朱德群亲人般的礼遇让林很是感动。当听说自己的恩师吴大羽没有颜料画画时,他便托人寄颜料给吴。“我记得吴大羽曾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帝造就了朱德群。’”肖峰说。

中国美术学院在法国的3个画室,一旦有活动,朱德群和赵无极都会积极参加。巴黎堵车严重,他俩分别坐地铁过来。有时候提前了两个小时,朱德群就在附近喝咖啡。这些琐碎的往事,都让肖峰唏嘘不已。

然而在肖峰那儿还是有遗憾,那便是朱德群没有像赵无极一样在美院开讲习班。1983年,朱德群返回故乡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访问,此后多次回到北京、杭州。“当时他说:‘我下定决心了,要不断地回到东方,到台湾、大陆来。’我也多次邀请他开讲习班,但都一次次地错过。”肖锋说。

左手学术,右手市场

朱德群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独特基因:既注重西方油画色彩的表现力,又将中国文化的“写意”观念注入其中,获得了色彩绚烂而意象丰富的艺术风格。吴冠中曾说:“朱德群画面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动’,每幅画都是运动的和声,作者将他运动的节奏之美统一在和谐的色调之中,让人隔着水晶看狂舞而听不到一点噪音,粗犷的力融于宁静的美。”朱德群不仅在学术界备受追捧,也是拍卖场上的宠儿。2013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中,他创作于1963年的《无题》以706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

祝福

在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门负责人张丁元看来,20世纪60年代是华人抽象绘画最关键的年代,这件作品恰好反映了华人抽象绘画的特点:在风格上反映了传统中国绘画的呈现方式,但在色彩上给人以西方艺术的感受。

灵光再现

猜你喜欢
赵无极吴冠中朱德
春江水暖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不必要花的钱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赵无极救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