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云
《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叶嘉莹先生在其著作《叶嘉莹说杜诗》中有这样的一段评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渭就是渭水,我说过,在长城外的‘八川之中,泾和渭是最有名的两条河流,而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
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
从中国历代文学著作中细找,谈及泾渭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在这些作品中,并没有呈现出叶先生所说的“清渭”这个传统。
关于泾渭的描述,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言:“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西汉时,毛公解释这篇诗,言:“泾渭相入而清浊异”。这样的解释有点笼统含糊,实际上并没有说清楚孰清孰浊。东汉末年,郑玄为《诗经》作注,对“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这句话的解释为:“泾以有渭,故见渭浊。”从《诗经·邶风·谷风》篇中可以看出,大约在春秋时期,泾渭的清浊状态应为:泾清渭浊。
秦始皇初年开凿了一条郑国渠,引用泾河之水灌溉农田。当时称这股水流为“填阏之水”(《汉书》二十九《沟洫志》)。从这一记载中可知,当时泾水已经是相当浑浊了。西汉时期,有民谣歌曰《郑白渠歌》,中言:“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如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见《汉书·沟洫志》,后收入《古诗源》)”从歌谣中更见泾水之浊。
西晋时,潘岳由洛阳到长安,作《西征赋》写沿途之所见所闻,于《西征赋》中言:“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
郦道元生当北魏后期,其著作《水经注》是重要的地理著作,遗憾的是《水经注》简编缺佚,在其中没有看到过对泾渭清浊问题的论述。其后也有人说渭河是清的。如《文苑英华》中庾信《问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温神道碑铭并序》言:“浊河清渭,两地道明。”
南朝时期,对泾渭清浊的说法有的含糊其辞,如《鲍参军集》四《见卖玉器者》中言“泾渭不可杂,珉玉当早分。”有的却已肯定地说是“清渭”,如《梁书》卷五《元帝本纪》:“梁兴五十余载,平查海内,德惠悠久,浊泾清渭,麋不向风。”又《全梁诗》四沈约《八咏诗》言曰:“别北芒于浊河,恶横桥于清渭。”
唐代时,关中地区为都城所在地,泾渭两河由此经过,当时诗人的著作往往涉及这两条河流,自然也就注意到了泾渭的清浊。唐代初年,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根据当时的情况解释“泾以渭浊”这句诗,曰其意为:泾浊渭清。当时诗人的篇什中往往也涉及到泾渭两条河流。如《全唐文》一五四韦挺《泾水赞》以泾河的浊流和渭河的清律对举,“决渠浊流,属渭清律。流亦毒晋,灵尝祟秦。”《全唐诗》三苏颋《扈从温泉同紫薇黄门群公泠渭川》言:“侍骅浮清渭。”《全唐诗》四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宝马香车清渭滨。”《全唐诗》二十二刘仓《望未央宫诗》:“云楼欲动入清渭。”
著名的诗人杜甫对泾渭就有很多的描述。如《秋雨叹三首》:“浊泾清渭何当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回茴清渭滨”;《哀江头》:“清渭东流剑阁深”;《留花门》:“沙苑浮清渭”;《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叶坠清渭翩”;《秦州杂诗二》:“清渭无情极。愁时独何东”;《泛江》:“故国流清渭”;《归雁二首》:“却过清渭影”;《听闻》:“渭水逶迤何日净,陇山萧瑟秋云高。”;《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飘摇凌浊泾”;《即事》:“肠断秦川流浊泾”。在杜甫笔下,泾渭的清浊状态是:清渭浊泾。
白居易家就在渭河旁边,常泛舟清流,对泾渭说得更为真切。《白香山集》九《重到渭上旧居》:“旧居清渭曲”;《泛渭赋》:“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湖兮,为此百里之清流。”;《黑龙饮渭赋》:“饮亹之清流……饮清澜之浩浩,动素浪之汤汤。”;《渭上偶钓》“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
柳宗元还特以《泾水黄》为题作了一篇歌曲:泾水黄,陇野茫。负太白,腾天狼。有鸟鸷立,羽翼张。钩喙决前,钜趯傍;怒飞饥啸,翾不可当。老雄死,子复良。巢岐饮渭,肆翱翔。顿地纮,提天纲。列缺掉帜,招摇耀铓。鬼神来助,梦嘉祥。脑涂原野,魂飞扬。星辰复,恢一方。
宋元两代,涉及泾渭之作限于笔者阅读范围,很是鲜见。宋有苏辙之“滚滚河渭浊”,元有曹伯启“泾清渭浊源何异。”
明代对于泾渭清浊之见不一。康海《出周公庙望南山》,龚懋贤《钟楼碑记》认为是浊泾清渭。正德年间进士南大吉在其诗《秋晓发秦村复诸生讲约》中言:“凌晨渡清渭,泛泛扬松船。”嘉靖人才子之一的赵时春,生长于泾水之滨,然其诗中既有“行人历历清垂影,联骑飘飘上接空”的写景,也有“东皇何事无消息,犹有春意冻浊泾”的联想。泾水是清是浊呢?平凉人周鉴于《题崆峒》诗中写渡泾登山的所见所闻,诗中言:“褰裳过清浅,柱杖蹑崇巅。”对于泾渭,明代人的看法不一。
清中叶,为了解决泾渭清浊之问题,曾令人于泾渭合流处勘查。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令中卫令胡纪谟探查泾源。胡纪谟亲至老龙潭,并沿河抵泾州考察,写《泾水真源记》七绝五首。其中曰:“鼎峙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前顷无尘潭,不到高陵不受诬。”又有曰:“在山泉中本俱清,鸟鼠何必浪得名。出谷非遥同枯桔,浊流万古不能更。”乾隆为此颁诏天下,认为泾清渭浊。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泾渭清浊因时期不用而有所差异,其清浊状态大体为——
春秋时期:泾清渭浊;
战国后期至魏晋时期:泾浊渭清;
南北朝时期:泾渭清浊不一;
唐:泾浊渭清;
宋、元、明:泾渭清浊不一;
清乾隆时期:泾清渭浊。
由上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并没有“泾浊渭清”这个习惯上的看法。我们可以说:唐朝人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这样一来,对杜诗“清渭东流剑阁深”的说法便合乎于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