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节令

2014-01-22 19:22:01吴政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1期

吴政国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都出自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之中。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1.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含有深刻哲理,告诉我们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这一规律。

2.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例如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真是归心似箭,我心犹在箭之前。

又如唐代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3.上元,即元宵,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又如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全词构思新颖,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词句)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词句)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4.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例如唐代王驾的《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

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又如唐代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6.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唐代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如宋代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效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土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7.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例如唐代杜甫《丽人行》中的: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暮春》:

春期行啘晚,春意腾芳菲。

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

雨花红半坠,烟树碧相依。

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

散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休禊事也”。

8.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例如宋代梅尧臣的《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又如宋代张耒的《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以上两首诗重在追怀屈子,彰显忠贞。

词如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又如宋代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以上两首词则写迎庆端午的风俗,妩媚动人。

9.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如唐代林杰的《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又如宋代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还如宋代刘辰翁《西江月?摇新秋写意》: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10.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写中秋的《水调歌头》最是著名。

又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孀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真欲数秋毫。

还如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还如苏轼的《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1.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又如杜甫《九日》中所写: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2.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3.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例如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样的除夕,没有一点过年的欢乐气氛,身在异乡,孤身羁旅,面对寒灯思念故乡,感慨岁月飞逝,霜染鬓发,生命老去。

另一位唐代诗人来鹄也写过《除夜》: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这首诗,和高适的《除夜作》情绪和意境相近,一个哀叹“霜鬓明朝又一年”,一个担心天亮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唐代戴叔伦也曾在旅途中过除夕,他的《除夜宿石头驿》,和前面两首诗情调类似: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在除夕之夜,如果读到的都是这样的诗,恐怕会破坏了过年的喜气。然而国难兵灾之时,过年总是忧患多于喜气。

清人黄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在海岛长堤上独自仰望星空,吟诵着这样的诗句,心里生出愁绪,也生出感动和共鸣。

文人过年,还是不忘文章事。明代才子文徵明写过《除夕》,是一个文人生活的写照: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