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满芬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推门听课活动中,聆听了一堂说明文教学课——《看云识天气》。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而这位老师的课也显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老师领着学生步步深入,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也很好地落实了说明文的几个知识点(说明特点、方法、顺序、结构、语言),一切水到渠成,似乎无可挑剔。但我总觉得这堂课太沉闷、压抑,少了点味道。
众所周知,说明文教学与记叙文不同,说明文似乎更加理性,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它的条理、逻辑、说明的知识等程式化的东西,却忽视了它感性的一面,即它也是发乎情的,所以学生在学说明文时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当我带着对这堂课的思考去教学这篇说明文时,就采用了从“聚焦语言,品语文真味”角度出发,对说明文教学进行重构,想以此来彰显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自己认为有点成效。
一、案例描述
第一次教学实录片段
1.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师:文章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云?
生齐读: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2.捕捉信息,学会方法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快地理解第3段,老师设计了一张表格(涉及名称及云的形态变化等,表略),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把刚才的划线内容对号入座,填充。
(学生对照表格,将有效字词填入,师巡回指导)
师:你最喜欢哪种云?大声地朗读完整的句子。
……
师:晴天的云美丽,雨天的云又何尝不美呢?结合课文4、5段,填表(略),以小组为单位,迅速地把刚才波浪线的答案相应地再表示出来。教师出示完整的参考答案即可。(出示幻灯片“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教师巡视,学生分组填相应的内容……
师:其实,当我们每天抬头看晴朗的天时,不能再说“万里无云”,高空之上必有卷云、卷积云——天气不好时,不能再说“乌云弥漫”,应该知道它可能有雨层云、积雨云——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介绍云的形态、云的光彩来让我们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所以,这篇文章的文体是科普文。科普文仍然是说明文,只不过它是用通俗的语言来介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
3.回味课文,体会运用
师:虽然这些云名过于生疏,但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还是能清晰地记得卷云、积云——这是因为作者在介绍“云”的知识时,运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云分成了八个类别,解说了相应的天气征兆从而使文章相对比较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今天,在《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云分成了好几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分类别。(板书)在文中找出运用分类别的段落。
(学生寻找分类别的段落)
生: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
师:在文中,还有一种比较主要的说明方法。推荐例句,明确修辞(比喻)及作用,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找到课文中相应的集中段落。
(幻灯出示例句: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这个句子,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是比喻,作用是生动形象。而在文章中,在说明文里面,我们把比喻的说法叫做“打比方”。(板书))
(生寻找相应的比喻句)
生:齐读第1段比喻句,分析作用,学生仿句……
第二次教学实录片段
1.捕捉信息,初步感知
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书中介绍了哪几种云?(抢答)
生:卷层云,卷云,卷积云,积云,积雨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
2.自读课文,筛选描述
师:哦,一共八种。那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呢?请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并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出来,然后找到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它的主要特征。以四人为小组活动,五分钟时间完成。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先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再加以描述,后学生互评。
幻灯片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生1: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生点评:能紧扣文本,抓住特征,生动形象。
生2: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生3: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生:我是……(介绍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
师: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段落、句子)
3.品读课文,引导感悟
师:本文文字优美,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生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
师:读一读,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从“有时……有时……刚才还是……一霎间却又是……”这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师:你能否用上这几个词语也来造一造句子?
生:这娃有时把一家人逗得哈哈大笑,有时把家人搞得哭笑不得。刚才还是手舞足蹈,眉开眼笑的,一霎间却又是哇哇大哭,泪如雨下,真是“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啊!
(学生大笑,老师赞许)
生2: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从“招牌”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生3: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让人感受到天上的不仅云姿态万千,而且优美可爱有趣。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云的优美可爱有趣。
读得不太理想,教师指导:一读抓重点词语(动词)读出云的姿态万千,二读抓三个“有的像”,读出对比喻、排比等说明方法的领会欣赏;三读抓“三个喻体,读出云的优美可爱有趣。
(通过个别读,竞赛读,齐读,评读的方式进行)
生4:我喜欢“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一句,它也是运用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云的姿态万千,排比句加强语势,增强感情。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
(生读)
师:仿照这句话的格式,你也来写一写。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生:像驼峰,像巨龙,像长蛇
生:像闸门,像卧佛,像巨人
……
生5:“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生6: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生7: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毕竟、要、还得”这几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师:说得好,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它与前文那几个词语相照应?
生: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
三、案例分析
(一)课例一教学“语文味”缺失及成因
我们都知道,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仅就内容做点分析,或者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说明文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去。
而语文学科教学应该立足于“语文”特色,重视人文性、思想性、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语言应与思想灵魂统一起来。缺失了语言的品味,就丢掉了文学的追求与语文的真味。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语文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两者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其一。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再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但本堂课,觉得学生好像只学到了快速用字词去概括信息的能力,对教材的挖掘仍然浮于表面,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淡化了对语言的品味,缺乏基本功的训练,整堂课对朗读的处理还不够到位。尽管科普文不同于散文,但“读”出语文味,却是不变的真理。回顾整堂课,似乎全班的朗读有第2段、第3段末句、第6段的首句、第3段中最喜欢的句子、第6段中最常见的现象,但形式较为单一,只有全班齐读或单一的朗读,既影响了上课的气氛,又让课堂成了教师的天下,使语文失去本色与本真,这种语文味的缺失往往是说明性文章教学中常有的现象。
(二)课例二教学“语文味”的回归
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对说明文信息的提取能力,而不是为研究说明文的构成而去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因此可以说,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章的理解与提取信息能力,而不是一味枯燥地要求学生被动地按部就班去掌握机械的说明文的构造,把学术性的教学变为获取知识的教学,把学生探讨的主动性与兴趣发挥出来,方能使说明文教学产生效用。
科普性说明文往往结构严谨,知识性强,是以生动的语言作为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掌握其中的知识并不是其选入语文课本的初衷,也不是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让科普性说明文显出语文课应有的本色,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芳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说明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将科普性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还有待于我们更好地去用“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