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薪燕(成都师范学院传媒艺术学院 成都 611130)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集聚和扩散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必然会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出现分异,而这种分异的不断演进将形成各种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块,从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空间体系。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为我们研究区域经济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陈健,20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只是单纯的空间架构,因为它可以通过一定的空间形式将游离于地理空间的资源整合起来,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长三角地区城市圈的形成,带动了周边县区的发展,由于部分郊区高端要素难以集聚,大好高项目引进难,导致部分镇域的高附加值产业、高端项目发展缓慢,也导致了专业化分工程度偏低。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大都市,优化长三角区域的空间结构,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需探索都市圈发展的特点、路径以及机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发展模式,研究专业化分工中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探索适合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与管理模式。
克鲁格曼(2000)采用系统论研究了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机理,从而拉开了经济学深层次研究的序幕。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出现了一定的调整,但由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是简单的一个空间架构,因此深入探讨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尤为必要。纵观国内研究发现,许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上(杜丽菲、徐长乐、郭小兰等,2008;吴鑫露、聂正彦,2013,等),杜丽菲、徐长乐、郭小兰等(2008)以长三角区域发展过程为脉络,系统地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并探讨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演变特征。吴鑫露、聂正彦(2013)选取广东区域为例,探究广东省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及扩散效应。虽然以上学者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分析的较为系统和全面,但是对空间结构演进机制的系统研究却较少。基于这一缺憾,本文尝试以专业化分工为视角,系统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进机制,为理论界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从大范围来看,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发展带、东北经济区、中部六省经济区、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等空间结构格局。
以东部沿海经济带为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空间结构的不断演进,产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带不断细化,区域产业特征进一步明显,目前以基本形成了“三大四小”的空间格局。其中,“三大”指的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四小”指的是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是率先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而且目前还扮演着我国经济领头羊和机制体制改革探索者的重要角色;“四小”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这三大区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四小”在近几年不断发掘和发挥自身优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
由于沿海经济带具有海洋、港口等地理优势,因此可以率先崛起,然后沿对内的主要通道,向中西部地区辐射,这是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南往北看,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两大区域开发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能主动发挥服务“三南”(西南经济区、华南经济区和中南经济区)的功能,是推进中部快速崛起和深化西部大开发的加速器。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联结也成为区域联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将我国台湾的发展优势逐步辐射到海峡西岸区域,从而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长三角区域的不断开发和开放,能沿长江流域一带不断辐射,深入到中部地区,进一步拉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的不断开发和开放,也必然为处于邻近纬度的淮河流域和周边经济带开辟一条更加便捷和宽阔的出海通道。天津滨海新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这两大经济区的联动发展,必将有利于辐射带动“三北”(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联动发展。以长三角为例,目前长三角都市圈已发展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服务业体系不断完善,凭借河港条件,不断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以珠三角为例,通过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辐射,不断带动沿珠江流域城市带经济的发展。
表1 长三角3个省市历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单位:%)
1.空间结构特征。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较发达、产业密集度较高的经济圈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空间结构发生较大变革。目前,长三角经济圈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经济空间发展形态。
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经济圈的5个主要节点,这5个节点对整个长三角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转变都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在长三角“九带”中,沿沪宁和沪杭甬线空间地位也最为突出,它包含了5个主要节点,形成了联结5大都市圈的“之”字型空间发展格局。
2.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进特征。随着长三角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也不断演化,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不断演进。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发生调整,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农业占比显著下降,工业占比呈现一定下降,但仍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从各省市的变化特征来看,上海三次产业结构从1990年的4.4∶64.7∶30.9调整为2012年的0.6∶39.0∶60.4,农业和工业占比显著下降,服务业占比迅速上升,目前服务业比重已大大超过工业比重。江苏和浙江的产业结构分别从1990年的25.1∶48.9∶26.0和24.9∶45.1∶30.0调整为2012年的6.3∶50.2」43.5和4.8∶50.0∶45.2,均呈现农业占比显著下降、服务业占比明显上升、工业占比保持稳定的特征(见表1)。与上海相比,目前江浙服务业比重仍低于工业比重,表明江浙地区工业化进程仍未结束,仍需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改造传统制造业,并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取产业结构向“321”转变。相对而言,江苏省与浙江省的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特征都比较相似,因此在向“321”的演变过程中很可能在多方面存在联动或者借鉴的可能,为自身产业转型和经济空间结构升级创造新条件。
从产业空间变化上看,长三角区域呈现了产业不断发生空间转移的特征。2012年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达到108905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34倍。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区域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呈现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区域互补,无锡、绍兴等中小城市呈现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格局。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演进,上海工业的比较优势不断弱化,周围城市的工业比较优势明显上升,上海工业增加值占长三角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55.9%下降至2012年的15.3%,江苏和浙江则分别从1978年的31.5%和12.6%上升至2012年的51.6%和33.1%。显然,长三角工业经济的重心不断从上海转向江苏和浙江。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不断将部分制造业分配到周边城市,而周边城市不断吸收制造业成分,使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长三角产业分工的发展特征。根据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可以看出,长三角产业群的总体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趋同现象。但这只是对于长三角区域整体而言的,在整体趋同的同时,江浙沪各省市内部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具有各自的特征。也就是说,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正不断细化,产业链不断延展。长三角区域内部制造业不断转移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
以浙江省产业群中的服装产业为例,目前全省服装产业有85%以上集中在杭州、绍兴、宁波、温州、湖州、嘉兴这6大城市,而且这些城市之间的服装产品也存在一定差异,服装产业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断明显。具体而言,杭州地区主要发展女装,目前已形成了以女装为中心的城市服装产业及配套体系;绍兴以生产领带、轻纺原料等纺织产品为主,已形成了领带产业高度集聚地,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宁波侧重男装品牌,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品牌西装、衬衫生产和销售基地;温州主要生产休闲服饰,湖州侧重童装生产,嘉兴则侧重生产皮革服饰。
江苏省各产业也呈现产业不断集群和分工不断细化的特征,且集群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各个行业内部产品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分工不断明细。例如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虞山集聚带、碧溪集聚带、海虞集聚带等区块,区块之间的服装产品特色截然不同。
由此可见,在长三角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存在的背景下,地区之间专业化分工也正不断强化。目前对于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就是不断扬长避短,不断吸收适合发展的产业形成集聚,并通过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产业链,转移不适合继续发展的产业至其他区域。这样既促进长三角区域不断提高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增进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交流,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以上对我国东部沿海以及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分析,可以推断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在区域空间结构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追溯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内在机理,分工与专业化毋庸置疑地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也可以说,专业化分工是影响区域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专业化分工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路径。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规律就是区域内所有城市都会依据自身在区域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并通过宣传、政府支持等招商引资方式吸引专业的企业落地并投资建设(年猛,2012)。因此,区域劳动分工首先会对各个城市的产业变革与发展产生影响。其次,随着区域内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及优势产业的不断发展,区域整体的城市化进程便会自然加速,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生演变。由于不同城市在空间劳动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劳动分工中的地位也存在差异,因此三大产业尤其是工业和服务业在区域空间结构上的调整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服务业发展与空间演进为例,上海是核心商贸中心,专业劳动分工等比较优势相对较高,因此有利于发展商贸综合体,形成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枫泾国际商务区等就是典例。苏南经济带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并依托苏锡常经济圈强大的工业优势,着力在各城市打造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浙江杭州、绍兴、湖州等城市凭借区位优势和要素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目前已形成特色纺织、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不断集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的新格局。随着长三角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演进,将会使产业进一步发生转移,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也将继续演进。
区域内具有相对优势的城市或区块在分工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区域空间经济活动产生的连锁效应,借助区位条件带动周边城市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在区域内两个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城市之间,经济发达的城市内部往往存在某些发展性因素不断向外辐射,对经济欠发达城市的经济水平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产生一定的波及效应,使得整个区域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谭啸,2012)。区域内城市间的连锁效应可以使欠发达城市的外部性内部化,使发达城市的内部性外部化,而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生转变。对于发达城市而言,其内部的专业化分工较为率先,因而对周边欠发达城市产生辐射效应,于是专业化分工不断外部化,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对于欠发达城市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部分要素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一系列企业进行投资发展,于是发达城市的外部性不断向欠发达城市渗透,欠发达城市的外部性不断内部化。
对于长三角经济圈而言,上海是核心城市,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产业链相对更为完整。而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产业链必然不断延伸,于是向苏州、嘉兴等周边城市渗透。而苏州、嘉兴等城市作为产业链上的节点城市,必然不断通过专业化分工,避开产业同质化发展。于是这些城市内部化也不断外部化发展,产业链在各个节点上进一步拓展,向常州、湖州等城市辐射,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空间结构进一步演进。这就是长三角专业化分工引致的连锁效应。长三角沿海港口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以上海港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也反映了这一点。
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性表现出明显的增值倾向,是区域内实现专业化分工的动力源泉。当区域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形成后,生产要素流在区域空间的“外溢效应”也更容易得到发挥。这种“外溢效应”既能促进区域空间结构不断趋同,又能促进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趋异。至于趋同还是趋异,取决于一定区域内专业化分工的特征和程度。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可以促进技术不断创新,而技术对区域经济也有“外溢效应”,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进而促使整个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生转变。
仍以长三角城市为例,上海市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产业链较为完备,电子信息通讯等制造业、现代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不断集聚,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这就需要有明细的专业化分工来提高产业链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相对上海而言,嘉兴的产业链较为薄弱,因此通过专业化分工可以使上海的生产要素和创新技术不断溢出到嘉兴地区,于是嘉兴同类特征的生产要素不断积聚,要素服务的行业不断趋同,从而使产业基础不断雄厚。当嘉兴地区一系列行业的基础达到一定水准后,必然会吸收外部的生产要素来扩大产业链和提高产业多样性,这时要素的“外溢效应”便产生“趋异效应”。
本文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入手,着重分析了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并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探讨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进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分工至少从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外部化连锁效应、提高要素流动性三个方面使区域空间结构发生演变。随着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明细化,区域产业将持续多样化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必将进一步调整。
针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要实现各个地区空间格局均衡发展和缩小区域的差异,未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外开放战略,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能够“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两种市场资源,加强与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合作,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竞争力。二是建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联盟,增强区域经济的关联度。为了缩小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加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发挥各个区域的特色优势,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提高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实现优势互补。三是积极响应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策略及“十二五”规划。切实抓好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特色优势,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地区,发挥上海在自主创新中的带头作用。四是充分利用政府的协调作用。上海地区的经济辐射不仅限于长三角地区,还向我国西部地区扩散。近些年来,长三角地区一直在实施援疆计划,为国家政策实施以及西部开发作出了较大贡献,提升了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陈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演进视角的比较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2(6)
2.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杜丽菲,徐长乐,郭小兰等.长三角地区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4.吴鑫露,聂正彦.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6)
5.年猛.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2)
6.谭啸.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