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大众化的基本问题

2014-01-22 16:56陈云云周康林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云云,周康林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把握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与同它密切联系的如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话语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形象质朴,不仅以亲和的风格和大众化的方式向人民阐释了党的执政理念,而且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属性。“中国梦”打通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中国话语与外国话语之间的隐性阻隔,对理想的表述更亲切、更浪漫、更包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政治话语体系。其理论旨趣在于走进群众生活,为群众所熟知、内化和运用,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大众化。

一、中国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提出,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正能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高度。当然,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并不是党的私物,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对祖国未来的新期待,其传播范围、作用对象不是仅限于党内,而是应该将中国梦的声音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在群众心中安营扎寨、落地生根[1]。中国梦走进群众生活,实质就是中国梦大众化的过程。准确把握、认真领会中国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是推进其大众化的首要前提。

何谓中国梦大众化,目前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也未有统一的界定。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其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属性、路径和规律。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宽了空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中国梦大众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只有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实现中国梦大众化[2]。在对中国梦大众化进行界定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首先,习近平最早是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提出中国梦,然后又以国家主席的身份阐述中国梦,这彰显了中国梦的传播由党内普及再向社会传播的独特轨迹;其次,中国梦的内涵表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依然属于抽象的词汇和术语,需要进行通俗化阐释以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再次,当前推进和维系中国梦传播的依然是组织、体制和制度,人民群众还没有成为中国梦大众化的主体力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梦大众化就是将中国梦的历史依据、现实基础、思想内涵、价值指向、实现路径等学术语言转化为简约、生动、质朴的群众语言,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使中国梦更加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逐渐内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实践活动。

中国梦大众化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一是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中国梦大众化的主体。中国梦大众化就是让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掌握、接受中国梦。中国梦大众化因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而化,最后又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党员干部仅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如果将中国梦大众化的主体局限于党员干部,不仅缩小了中国梦的受众范围,而且也背离了该理论大众化的初衷。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梦大众化过程中的能动性。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而且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最终需要人民群众来实现,群众看得懂、能理解、好掌握、会运用,才能真正把有用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3]。因此,在中国梦大众化过程中我们要把“化”大众与“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把来自人民群众实践的中国梦重新交给人民群众,落实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使人民群众逐渐达到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二、中国梦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为人民所掌握,与大众实践相结合,才能彰显真理的力量。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仅停留在书斋里和理论家头脑里,而不为群众理解和运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毫无疑问,中国梦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思想,推进其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

中国梦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大众化的实现程度。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梦,具备了中国化的一般特征,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使马克思主义实现由观念形态向制度形态和实践形态的转变[4]。因此,推进中国梦大众化,即是指用生动、具体、朴实的形式和科学的体制、机制,把中国梦理论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实践,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最终实现中国梦影响的最大化、指导作用的最大化和信仰者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所开展的学习和宣传中国梦活动,正是推进中国梦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梦落地生根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把抽象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结合体,转换成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思想状态,表述的更接地气;中国梦是一个时代的主题,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拨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奋斗,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更具有感召力。但是由于特殊原因,当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不谈政治、不信政治,政治信仰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人看来,中国梦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政治口号,并无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我们深知,中国梦绝对不是什么政治口号、政治宣传,更不是“白日梦”。因此,只有深入推进中国梦大众化,才能使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替代群众心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提出“中国梦”,就是因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在奋斗目标最为清晰之际,我们需要振臂一呼,喊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心声。诚然,中国共产党不是万能的上帝,实现“中国梦”,必须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将梦想变成现实。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三)增强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新要求,中国梦大众化是党增强理论自信的有效路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梦这种通俗化、直观化的表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更加简约化、形象化、大众化。党的理论自信除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彻底性之外,还在于敢于同其它社会思潮进行交锋。在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推进中国梦大众化,就是吹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其它社会思潮交锋的号角,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时代潮流的引领者。

真理要想赢得群众,就必须走进群众,并且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走进群众。如果真理不去占领群众的头脑和心灵,那么歪理邪说就会去抢占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党要想赢得群众,就必须具备理论自觉,不失时机、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梦的大众化。当前群众对中国梦尚存新鲜感,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趁热打铁、主动出击,去争取那些因为梦想缺失而迷茫的人们,从而夯实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群众基础。

(四)强化人民主体性的必然选择

切实推动中国梦大众化,并不是把中国梦的抽象内涵灌输给群众,而是把抽象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未来期许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脱离了大众化,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认知就会非常模糊,很有可能出现“见物不见人”的局面。因此,推进中国梦大众化,既是群众深化对中国梦认识的需要,也是对人民主体性的尊重和坚持。

当前,社会民众心态普遍焦虑,很多人因为一时不如意,就不再相信梦想、放弃梦想,甚至妨碍他人追逐梦想,最终导致人民主体性的弱化和缺失。当然,也有群众的主体性因过度膨胀而异化和扭曲,“明知是恶而为之,明知是善而不为”。有些人违法乱纪、坑蒙拐骗、为富不仁、肆意妄为、急功近利,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实现一夜暴富的“发财梦”。面对这种现实,我们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弘扬“正能量”,引导人民正确发挥主体性,逐渐“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6]。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是对严峻现实的积极回应,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具有深邃的历史感、深刻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方向感,能够成为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正能量”的积极因素。因此,推进中国梦大众化是促成事物“质的飞跃”的关键环节,是净化社会风气、科学引导人民主体性发挥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梦大众化的现实挑战

(一)主体信心缺乏

中国梦大众化,一方面应遵循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传播轨迹,另一方面也要遵循自上而下、先精英后民众的推进路径。但从中国梦大众化的实现主体来看,长期以来,许多党员干部习惯了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在推进中国梦大众化过程中,不善于开动脑筋,创新理论传播的方式和方法,而是习惯性地将中央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原文照搬过来,直接向群众宣讲,这其实是一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作风。此外,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的是人民群众,由于自身理论水平有限,缺乏应有的理论自信,往往处于迷茫状态,心中缺乏“正能量”,同时,日常需要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长期身心疲惫、力不从心。因此,他们在宣传中国梦之时,可能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理论底气和理论自信的现象,这将大大削弱中国梦大众化的力度和效果。

(二)空洞化倾向

“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表达形式的创新,但其内涵依然是抽象的。如果人民群众只了解中国梦的表达形式,没有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不仅中国梦的本意可能会被扭曲,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逐渐磨灭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有些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梦的内涵倒背如流,却没有深刻掌握中国梦提出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只是将中国梦的内涵空洞地传达给群众,其实这只是理论大众化的“空对空”,不但不会增进群众对中国梦的了解,反而可能会使他们对中国梦产生反感,发出“生活好好的做什么梦”的感慨。很多人仅把中国梦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通俗表达,于是在推进中国梦大众化的过程中,就仅限于对中国梦内涵的解读,这必然导致中国梦这个新颖的、大众化的名词被枯燥的内涵解读所边缘化。

(三)泛化倾向

中国梦泛化是其大众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些人将中国梦无限扩大,解读成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所有中国人的梦想自然就构成了中国梦。这种对中国梦认识的泛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是一个庞大的范畴,这些梦想有好有坏,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有求真务实的也有不切实际的,有诚实守信的也有背信弃义的,有勤俭节约的也有铺张浪费的,有大公无私的也有中饱私囊的,有自力更生的也有啃老的,有崇尚科学的也有迷信鬼神的……因此,在中国梦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把所有中国人的梦想都装进中国梦的“大箩筐”里。

(四)碎片化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之后,一些地方根据所谓的地方特色提出了地方中国梦,使得中国梦泛滥成灾,这也是中国梦大众化过程中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把中国梦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于是就出现了中国梦地区化的乱象,比如提出了“北京梦”、“广东梦”、“贵州梦”、“甘肃梦”等,这些提法看似新颖,实际上是不利于中国梦的大众化。很多“地区梦”的提出不仅人云亦云、简单重复,而且可能会出现彼此冲突的问题,特别是民族和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地区梦”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因此,中国梦的地区化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不能因为赶时髦、凑热闹,就争相提出五花八门的“地区梦”。

(五)片面化倾向

社会流动人口因自身的流动性和分散性,成为推进中国梦大众化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量为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7]由于这个群体流动性大,不易于向他们集中宣传中国梦,加之一些人认为社会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能力理解中国梦,向他们宣传中国梦,既没必要,又具难度,因此就把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社会流动人口排除在中国梦大众化的范围之外。殊不知,近年来农民工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大量补充到农民工队伍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他们没有能力理解中国梦,没有兴趣了解中国梦。我们不能把“没有能力理解”、“没有兴趣了解”中国梦作为不愿意在这一群体中推进中国梦大众化的借口和托词。因此,社会流动人口不仅需要了解中国梦,而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四、中国梦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主体“化大众”的能力

中国梦大众化要以主体对中国梦所掌握的程度和深度为前提。中国梦要想大众化,首要条件就是它被主体所接受和理解,然后由他们将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中国梦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广大党员干部是推进中国梦大众化最主要的主体。中国梦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来的,其大众化首先要在党内展开,这就要求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知识分子、高校教师等理论的前沿接受者自觉去了解、认真学习中国梦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实现路径等问题,达到对中国梦的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

对于党组织来说,应该为党员干部推进中国梦大众化提供条件和便利。具体而言:一是需要加强对党员干部中国梦理论培训的力度。特别是需要向他们阐明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增强中国梦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让中国梦大众化的主体具备一定的“内功修炼”。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中国梦宣传技巧的培训力度。中国梦大众化不仅需要党员干部深厚的“内功修炼”,而且也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将“内功”外化的能力(即“招式”),提高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讲解、宣传中国梦的能力。因此,大众化的主体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做到用中国梦去“化大众”。

(二)力求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通俗化是中国梦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大众化离不开理论的通俗化,再深刻的思想,再正确的理论,也要借助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只有易懂易记才能真正为大众所掌握。我们在中国梦大众化的宣传形式上,要立足日常生活、创新传播方式。尽管中国梦是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但也应该重视形式要吸引大众、激发大众的兴趣。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涵盖信息量大、接受方便快捷、使用群体广泛等特点。因此,全民普及中国梦也要借助媒体这一最有效的方式来推进。我们在利用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现代传媒,借鉴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探索中国梦大众化的新出路。大众化主体可以将中国梦及其内容制成简讯、电影、电视剧、广告、动漫、游戏等生动活泼、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形式,使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时时听到中国梦,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三)注重语言表达的生活化

中国梦在国家层面体现为奋斗目标,然而并不是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国家层面去理解中国梦。仅从国家层面去解读中国梦,可能会使群众觉得中国梦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只强调“国家”而忽视“小家”,容易给群众造成“舍小家,为大家”的错觉,导致他们对中国梦敬而远之。因此,在中国梦大众化的过程中,主体完全可以跳出中国梦的国家语境。如将中国梦置于民族复兴的语境中,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延续千年的民族情结;将中国梦置于梦想的语境中,就与“美国梦”、“欧洲梦”形成鲜明对比,包含了人民主体的圆梦方式;将中国梦置于价值追求的语境中,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如果中国梦大众化只谈民族和国家,而没有将其置于人民群众、人民利益的特定语境之中,就有可能脱离群众。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为了刻意迎合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群,而让中国梦变成一个“万能筐”,让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梦想”充斥进来,比如不能将中国梦错误地解读为“宪政梦”、“普世价值梦”。我们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应该明确、适时“亮剑”,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褒奖什么,批评什么,要有鲜明态度,防止那些“阴谋家”、“捣乱分子”借中国梦大众化之名扰乱视听、蛊惑民众。

理论能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首先要看群众是否能听得懂、记得住。理论要实现大众化,首先要生活化,没有生活化,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语言生活化是理论能够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必备条件。在话语体系上,我们要在坚持中国梦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百姓日常性的大众语言,向大众说出可理解、可信赖的语言,不仅让大众听到,更重要的是,要让大众听懂和信服。因此,我们在宣传、普及和推广中国梦时要摆脱经院化倾向,不能仅仅热衷于概念的解析、文献的解读、逻辑的论证,动辄引经据典。我们应该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用最简单、最朴实、最生活化的语言解读中国梦,实现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理解的转变。在编写中国梦理论读物时,应善于用最新的素材,结合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大众化的、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来阐述理论问题,力求在话语体系上做到与百姓话语体系更贴近、更一致,真正使编写出来的理论读物让群众看得懂、喜欢看、用得上。在进行中国梦理论宣讲时更需要语言的通俗化,避免咬文嚼字、晦涩难懂,真正把“群众想听的”与“我们想说的”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理论宣讲“听不懂”、宣讲理论“用不着”的问题。

(四)把握对象的层次性

中国梦大众化的受众对象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全体社会成员,他们在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推进中国梦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差异性,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内在需求,紧密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由统一给予型向分层分众多样化转变,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在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实际,用校园文化语言解读中国梦;在农村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用符合农民生活实际的乡土化语言解读中国梦;在企业要围绕“企业如何做大做强”这一目标,用能彰显企业文化的语言解读中国梦。

中国梦大众化应该牢牢把握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中国梦归根到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何为人民?人民是一个具有独特政治属性、范围极广的词汇,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不排斥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中国梦大众化不能仅限于上层社会精英,更不能自作主张地宣布:社会中下层群众不需要中国梦,他们没有能力理解中国梦。相反,社会中下层群众需要中国梦的呼声和愿望更为强烈。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让中国梦走向社会中下层群众,让梦想之光为他们指明美好生活前进的方向,让梦想之光去照亮他们的生活。中国梦如果放弃和忽视在社会中下层群众中推进大众化,就等于放弃了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群众,那么中国梦也会被中下层群众边缘化,中国梦大众化也终将走向失败。因此,中国梦大众化应该把社会中下层群众考虑在内、纳入进来,不能让中国梦成为“富豪梦”、“升官发财梦”,更不能让“中国梦”成为社会中下层群众的“噩梦”。

参考文献:

[1] 王学荣.通融与耦合:中国梦战略与生态文明理念关系探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7.

[2] 张浩.深刻领会“中国梦”的重大意义[N].南方日报,2013-09-16(2).

[3]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画说中国梦[M].合肥:黄山书社,2013:17.

[4] 金民卿.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及其生成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

[5] 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13(3):6.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