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波,韩林岐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81)
清末杨继振旧藏的百二十回《红楼梦》抄本(简称杨藏本、杨本)自1959年被披露,至今仍然令红学界瞩目。因藏书者杨继振及其友人曾认为这是“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百廿卷”[1]8,且“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出版此书,定名为《乾隆抄本百廿回本红楼梦稿》”[1]1,故简称为“梦稿本”。书中有大量删改的文字,曾与原来的文字并称为改文与原文,或繁文与简文,为客观起见,笔者采用改文与底文*底文,指杨藏本修改之前的文字,陈庆浩和李鹏飞先生近年研讨中用此概念,笔者认为相对客观。张爱玲曾云此本“后四十回的原底大概比程高本早”,也称“原底”。见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2页。的表述方法。
范宁先生认为杨本可能是高鹗修订过程中所用的底本。吴世昌先生与其展开过“高续说与非高续说”的论争,均以杨藏本后四十回中的十九回原抄正文和添补文字为据。“红楼梦稿”的说法随着金品芳、朱淡文等人通过版本的比对所得出的结论而被打破。金品芳认为:“原抄正文不是程甲本刊行前高鹗或他人的‘初稿’,而是据程乙本的删改本过录的, 它不能作为高续说或非高续说的依据。”[2]指出杨本后四十回在程本之后产生。朱淡文在《红楼梦论源》中通过对程甲、程乙、杨藏本第八十一回宝玉路遇四美钓鱼、第一百十八回惜春出家、第一百二十回没有前文却出现“仍旧写家书”等内容的版本比对,推断“杨本原抄系据程本删削所致”,“杨藏本后四十回中不同于程甲、乙的十九回系据程乙本(由于其他二十一回系照程乙本过录,故此十九回所据亦应系程乙本)删节抄录”[3]335-347。结论指向杨本后四十回是程乙本缩写的说法。陈庆浩先生一直关注程乙本的问题,在他的鼓励之下,台湾东华大学的研究生蔡芷瑜于2012年6月完成了学位论文《〈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后四十回中有改文的十九回研究》。通过对杨藏本中有改文的十九回与程本系统进行比对,“从抄写格式及各回原文中多有矛盾不能自足的段落,认为杨藏本原文系一删节本,且原文与程乙本文字多相同,是自程乙本节本过录;改文部分前十四回据程乙本添补,后五回据程甲本添补。杨藏本为程甲本、程乙本之后的本子”[4]2。
与之相反的是,范宁关于杨本为程本的工作底本的看法曾得到潘重规、王三庆等学者的认同。林冠夫先生认为,杨本后四十回中,有十九回的底本源自“既不同于程甲也不同于程乙的一个特殊的本子”,其“文字虽简略,但却准确无误”,“杨本(原文)要早于程本,程本只是在杨本的基础上加工发展。也就是说,在程本摆字付印之前,已经流传过一个文字比较简略的后四十回本了。”[5]151-157耿晓辉和曹立波在《杨本后四十回与程乙本的关系考辨》中提出:“从后四十回文字的演变趋于复杂化和口语化等规律来看,可以推断杨本出现在程本之前的可能性更大。”[6]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程本、杨本底文和改文的版本比对,将“金陵”、“南边”和“南方”等词语在各本中穷尽搜索,发现程甲本、程乙本中“金陵”、“南边”和“南方”的描写多于杨藏本底文和改文,根据南方情节在四个本子中前后文的内涵可以推知,杨本不是单纯地从程本中删削而来的,杨藏本底文有其独立性。
《红楼梦》前几回中交代了贾家、薛家、史家原籍在金陵,是后迁至京城的。在后面的内容中多次出现 “金陵”、“南边”和“南方”等字样呼应前文。将这三个词在杨藏本底文、改文和程甲本、程乙本中进行穷尽检索后发现,“金陵”一词在程甲本14个章回中出现26次,程乙本出现25次,杨本出现了24次;“南边”、“南方”在程甲本16个章回中出现31次,程乙同程甲本亦为31次,杨本27次。虽然数字差距并不大,只有2次、4次的差异,但从趋势上反映出,杨本提及南方事的次数比程本少,程本存在强调与南方相关信息的倾向,这表明杨本底文是有其特殊性的。
例1:《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在宝玉与宝钗的婚礼描写中,程本当中尤其是程甲本,多次提及贾府原籍为南方。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当中,我们通过比对四段文字,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杨藏本底文:拜堂时冷冷清清的,使不得[1]1091。
杨藏本改文:虽有服,外头不用鼓乐,咱们家的规矩,要拜堂时冷冷清清的,使不得[1]1091。
表2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宝钗婚礼描写的对照表之二
程甲本:虽然有服,外头不用鼓乐,咱们南边规矩,要拜堂的,冷清清,使不得[7]2683。
程乙本:虽然有服,外头不用鼓乐,咱们家的规矩,要拜堂的,冷清清的,使不的[8]667。
综合观之,杨藏本底文的这段描写“拜堂时冷冷清清的使不得”,简明通顺。杨藏本改文在“拜”字前添加一行字“虽有服,外头不用鼓乐咱们家的规矩要”,与下文“拜堂时冷冷清清的使不得”衔接紧密,表述连贯。从底文到改文,杨藏本用“使不得”,是在强调拜堂那个时候的气氛,认为不能“冷冷清清的”。所以,“时”字在强调时间。“拜堂时”与“冷冷清清”,恰好是时间与空间的极不和谐,所以“使不得”。而程甲本和程乙本都作“要拜堂的”,意在突出这个“规矩”。而程乙本又将“使不得”改为“使不的”,语义不通。“南边”二字显示,杨藏本改文作“咱家”,与程甲本不同,接近程乙本。但“要拜堂时”说明杨藏本从底文到改文,都优于程甲本和程乙本之“要拜堂的”。假设杨藏本是从程乙本删节而来的话,程乙本的“要拜堂的”和“使不的”,杨藏本并没有照抄。从“时”字和“得”字来看,杨藏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
进而可以推知,程甲本作“咱们南边规矩”,强调了“南边”,而程乙本又改为“咱家”。程乙本修订时,将程甲本第九十七回的“咱们南边规矩”改成“咱们家的规矩”,这一去掉“南边”字样的现象,也许参考了杨藏本之类抄本上的文字。
描写宝钗婚礼时,第九十七回(如表1和表2显示)王夫人的话须引起注意:
杨本底文:______________……还有坐帐等事,俱是按本府旧例。
杨本改文:咱们家的规矩,……还有坐帐等事,俱是按本府旧例。
程甲本:咱们南边规矩,……还有坐床撒帐等事,俱是按金陵旧例。
程乙本:咱们家的规矩,……还有坐帐等事,俱是按本府旧例。
关于宝钗婚礼,前半部分强调拜堂和气氛,后半部分是关于坐床撒帐的习俗。杨本底文、改文和程乙本均为“本府旧例”,程甲本为“金陵旧例”。如果单从“坐床撒帐”的习俗来看,杨藏本和程乙本表述相似,为“本府旧例”,这两个本子关系比较密切。张爱玲在写《红楼梦魇》时也关注到这一点*张爱玲《红楼梦魇》亦写道:“第九十六回已经说:‘照南边规矩,拜了堂一样坐床撒帐……’第九十七回凤姐又说:‘虽然有服,外头不用鼓乐,咱们南边规矩要拜堂的,冷清清的使不得。我传了家内学过音乐管过戏子的那些女人来吹打,热闹些。’以上三个本子相同,旧本写‘送入洞房,还有坐帐等事,但是按本府旧例,不必细说。’这是因为避免重复。甲本却改为‘还是坐床撒帐等事,俱是按金陵旧例’,又点一句原籍南京,表示不是满人。”此处所讲的旧本应该是杨藏本,张爱玲看出乙本和旧本皆为“本府旧例”,而甲本是“金陵旧历”。只是“旧本”的“但是”经与杨本核对,应为“俱是”。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程甲本在此处道:“咱们南边规矩要拜堂的……还有坐床撒帐等事,俱是按金陵旧例。”程甲本对“南边”和“金陵”的突出表现,告诉读者,宝钗的婚礼就是按照南方的规矩、金陵的旧例来安排的。意在强调这是南方的规矩,与当地的婚俗不同。
例2:《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程本与杨本底文出现“金陵”的次数不同。
杨藏本底文:见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皇上传旨询问,两个姓贾的,是否贾妃一族[1]1333。
杨藏本改文:见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皇上传旨询问,两个姓贾的,是否贾妃一族[1]1333。
程甲本:见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皇上传旨询问,两个姓贾的是金陵人氏,是否贾妃一族[7]3244。
程乙本:见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皇上传旨询问,两个姓贾的是金陵人氏,是否贾妃一族[8]813。
杨藏本和程甲本、程乙本写道“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交代了宝玉与贾兰均为金陵籍贯。皇上传旨询问两人时,杨藏本底文说“皇上传旨询问两个姓贾的是否贾妃一族”,程甲本、程乙本多出来“是金陵人氏”五个字,为“皇上传旨询问,两个姓贾的是金陵人氏,是否贾妃一族”。
这组例句显示,杨藏本的文字更具合理性。首先在句子结构上,杨本底文这个句子“两个姓贾的”做主语,简洁明了;而程本中“两个姓贾的是金陵人氏”本身又构成了一个判断句,相对复杂而累赘。其次在语义上,此回宝玉虽走失,但考取了功名,贾兰只得先去谢恩,皇上披阅卷子,“见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便传旨询问这两个姓贾的是否贾妃一族”,前面三个本子都一一交代了宝玉是金陵籍贯,贾兰也是金陵籍贯,杨藏本直接问这两个姓贾的是否贾妃一族,读者都能明白“两个姓贾的都是金陵人氏”。而程甲本、程乙本又多一处写“金陵”,虽然文意前后呼应,但略显重复。
例3:《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中杨本底文、杨本改文、程甲本、程乙本中均有“金陵”,但前后内容有所差异。
杨藏本底文:且说贾政扶贾母灵柩,到了金陵,安了葬。贾蓉又送代玉的灵也去安葬[1]1339。
杨藏本改文:且说贾政扶贾母灵柩,贾蓉送秦氏凤姐鸳鸯的棺木,到了金陵,先安了葬。贾蓉又送代玉的灵也去安葬[1]1339。
程甲本:且说贾政扶贾母灵柩,贾蓉送了秦氏凤姐鸳鸯的棺木,到了金陵,先安了葬。贾蓉自送黛玉的灵也去安葬[7]3225。
程乙本:且说贾政扶贾母灵柩,贾蓉送了秦氏凤姐鸳鸯的棺木,到了金陵,先安了葬。贾蓉自送黛玉的灵也去安葬[8]816。
杨藏本底文、改文和程甲本、程乙本均为“且说贾政扶贾母灵柩”,接下来杨藏本改文加上“贾蓉送秦氏凤姐鸳鸯的棺木”,而程甲本、程乙本均作“贾蓉送了秦氏凤姐鸳鸯的棺木”,只多出一个“了”字,杨藏本底文没有此情节。也就是说后三个本子除了送贾母的灵柩还有秦氏、凤姐、鸳鸯的棺木。四个本子接下来都提到黛玉的灵柩,但不同的是程甲本、程乙本为贾蓉“自”送黛玉的灵去安葬,杨藏本底本与改文则为贾蓉“又”送黛玉的灵也去安葬。
假设杨藏本底文是对程乙本的缩写,删除的应该是黛玉,而不应是与贾蓉有密切关系的秦氏,甚至是程乙本中强调的与他有暧昧关系的凤姐。所以杨藏本底文不是简单的对程乙的缩写*陈庆浩先生与蔡芷瑜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版本研究——以杨藏本为中心》一文,认为《杨藏本》这十九回底文为《程乙本》的删节本,增删改文中的前十四回是据《程乙本》增补,后五回则据《程甲本》增补,结论是《杨藏本》后四十回,是在《程乙本》出版后才可能产生的。文中也涉及此例,论述观点为:“在杨藏本底文仅提及贾政扶贾母灵柩、贾蓉送黛玉的棺木,但是实际上秦可卿是贾蓉之妻,不能不提,凤姐鸳鸯也是重要脚色,漏了他们只单写贾母与黛玉是有问题的。改文便做了补充。另外从底文文意来看,贾母到金陵去安了葬,‘贾蓉又送代玉的灵也去安葬’,读起来黛玉与贾母同被送往金陵安葬,但是这并不合理,黛玉应该送往苏州而非金陵。”见《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杨藏本底文的“又送”比程本的“自送”显得顺畅,因为杨藏本底文的“贾蓉又送”是针对贾政送贾母灵柩而言的。这里没有提及黛玉的灵柩在何处安葬,抑或葬在其父亲的葬身之地扬州,有“致使香魂返故乡”之意。杨藏本改文的“又送”是针对贾蓉自己而言的,送完秦氏、凤姐等人的棺木,再送黛玉的灵柩。程甲本、程乙本的“贾蓉自送”是在强调贾蓉自己送黛玉的灵去安葬,两个本子在文字上已经表示出分工,贾政扶贾母灵柩,贾蓉送秦氏等灵柩,这里黛玉的灵柩就不用再强调是贾蓉自己送去安葬了。所以,相比之下,杨藏本的“贾蓉又送代玉的灵也去安葬”,在语气上,似更自然。
例4:《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宝玉入家塾的情节中与杨本相比,程本强调要找一个南方先生作塾师。
杨藏本底文:贾母道:“你这话说的也是!”遂叫鸳鸯等传饭。只见玉钏儿走来对王夫人道:“老爷要找一件什么东西,请太太自己去找一找呢。”贾母道:“你去罢。”王夫人答应着,便留下凤姐儿伺候,自己退了出来。回至房中,贾政便问道:“我想起一件事来了,宝玉这孩子天天放在园子里,也不是一件事。生女儿不得济,还是别人家的人;生儿不济,关系非浅。□□塾中儒大太爷虽学问平常,还惮压得住,不至以颟顸了事。我想宝玉闲着总不好,不如仍旧叫他家塾中读书去罢了。”王夫人道:“此话狠是。”又说些闲话不题[1]923。
杨藏本改文:贾母道:“你这话说的也是,这样事,没有对证,也难作准。只是佛菩萨看的真。他们姐儿两个如今又比谁不济了呢?罢了,过去的事凤哥儿也不必提了。今日你合太太都在我这边吃了晚饭再过去罢。”遂叫鸳鸯等传饭。风姐赶忙笑道:“怎庅老祖宗倒操心起來。”王夫人也笑了。只见外头几个媳妇伺候,风姐连忙告诉小ㄚ头子传饭:“我合太々都跟着老太々吃。”正说着,只见玉钏儿走来对王夫人道:“老爷要找一件什庅东西,请太々伺候了老太々的饭完了自己去找一找呢。”贾母道:“保不住你老爷有要紧的事,你去罢。”王夫人答应着,便留下凤姐伺候,自己退了出来。回至房中,合贾政说了两句话,把东西找了出来[1]923。
程甲本:贾母道:“你这话说的也是,这样事,没有对证,也难作准。只是佛爷菩萨看的真,他们姐儿两个如今又比谁不济了呢。罢了,过去的事,凤哥儿也不必提了。今日你合你太太都在我这边吃了晚饭再过去罢。”遂叫鸳鸯琥珀等传饭。凤姐赶忙笑道:“怎么老祖宗倒操起心来!”王夫人也笑了。只见外头几个媳妇伺候。凤姐连忙告诉小丫头子传饭:“我合太太都跟着老太太吃。”正说着,只见玉钏儿走来对王夫人道:“老爷要找一件什么东西,请太太伺候了老太太的饭,完了自己去找一找呢。”贾母道:“你去罢,保不住你老爷有要紧的事。”王夫人答应着,便留下凤姐儿伺候,自己退了出来。
回至房中,合贾政说了些闲话,把东西找了出来。贾政便问道:“迎儿已经回去了,他在孙家怎么样?”王夫人道:“迎丫头一肚子眼泪,说孙姑爷凶横的了不得。”因把迎春的话述了一遍。贾政叹道:“我原知不是对头,无奈大老爷已说定了,教我也没法。不过迎丫头受些委屈罢了。”王夫人道:“这还是新媳妇,只指望他巳后好了好。” 说着,嗤的一笑。贾政道:“笑什么?”王夫人道:“我笑宝玉,今儿早起特特的到这屋里来,说的都是些孩子话。”贾政道:“他说什么?”王夫人把宝玉的言语笑述了一遍。贾政也忍不住的笑,因又说道:“你提宝玉,我正想起一件事来。这小孩子天天放在园里,也不是事。生女儿不得济,还是别人家的人;生儿若不济事,关系非浅。前日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来,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也是南边人。但我想南边先生性情最是和平,咱们城里的孩子,个个踢天弄井,鬼聪明倒是有的,可以搪塞就搪塞过去了;胆子又大,先生再要不肯给没脸,一日哄哥儿是的,没的白耽误了。所以老辈子不肯请外头的先生,只在本家擇出有年纪再有点学问的请来掌家塾。如今儒大太爷虽学问也只中平,但还弹压的住这些小孩子们,不至以颟顸了事。我想宝玉闲着总不好,不如仍旧叫他家塾中读书去罢了。”王夫人道:“老爷说的狠是。自从老爷外任去了,他又常病,竟耽搁了好几年,如今且在家学里温习温习也是好的。”贾政点头,又说些闲话不题[7]2251。
程乙本:贾母道:“你这话说的也是,这样事,没有对证,也难作准。只是佛爷菩萨看的真,他们姐儿两个如今又比谁不济了呢。罢了,过去的事,凤哥儿也不必提了。今日你合你太太都在我这边吃了晚饭再过去罢。”遂叫鸳鸯琥珀等传饭。凤姐赶忙笑道:“怎么老祖宗倒操起心来!”王夫人也笑了。只见外头几个媳妇伺候。凤姐连忙告诉小丫头子传饭:“我合太太都跟着老太太吃。”正说着,只见玉钏儿走来对王夫人道:“老爷要找一件什么东西,请太太伺候了老太太的饭完了,自己去找一找呢。”贾母道:“你去罢,保不住你老爷有要紧的事。”王夫人答应着,便留下凤姐儿伺候,自己退了出来。
回至房中,合贾政说了些闲话,把东西找出来。贾政便问道:“迎儿已经回去了,他在孙家怎么样?”王夫人道:“迎丫头一肚子眼泪,说孙姑爷凶横的了不得。”因把迎春的话述了一遍。贾政叹道:“我原不知是对头,无奈大老爷已说定了,叫我也没法。不过迎丫头受些委屈罢了。”王夫人道:“这还是新媳妇,只指望他巳后好了好。” 说着,嗤的一笑。贾政道:“笑什么?”王夫人道:“我笑宝玉儿,早起特特的到这屋里来说的都是些小孩子话。”贾政道:“他说什么?”王夫人把宝玉的言语笑述了一遍。贾政也忍不住的笑,因又说道:“你提宝玉,我正想起一件事来了。这孩子天天放在园里,也不是事。生女儿不得济,还是别人家的人;生儿若不济事,关系非浅。前日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来,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也是南边人。但我想南边先生性情最是和平,咱们城里的孩子,个个踢天弄井,鬼聪明倒是有的,可以搪塞就搪塞过去了;胆子又大,先生再要不肯给没脸,一日哄哥儿是的,没的白耽误了。所以老辈子不肯请外头的先生,只在本家里擇出有年纪再有点学问的请来掌家塾。如今儒大太爷虽学问也只中平,但还弹压的住这些小孩子们,不至以颟顸了事。我想宝玉闲着总不好,不如仍旧叫他家塾中读书去罢了。”王夫人道:“老爷说的狠是。自从老爷外任去了,他又常病,竟耽搁了好几年,如今且在家学里温习温习也是好的。”贾政点头,又说些闲话不题[8]556。
此处杨藏本底文的描写简洁明了*林冠夫先生三十年前即认为:“从杨本与程乙本的异文,即杨本原文与改文的异文看,程本常常出现一些‘文理荒谬’的现象。这样,孰先孰后,就比较易于判别了。”并就第八十一回四美钓鱼的一段异文说明杨本底文巧用限知叙事,明确指出:“原文虽简单,却很准确。改文字数增加不少,把‘杨叶窜儿’移动了位置,结果却弄巧成拙。”林冠夫《谈杨本》,《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第2辑。,而程甲本、程乙本内容冗长。意在为宝玉选一个私塾先生,在程甲本、程乙本中强调找的先生“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也是南边人”,又指出“南边先生性情最是和平”。教书育人这件事应该注重先生的学识,而不应该强调南方人或北方人,程甲本、程乙本的描写虽显牵强,但不免透漏出侧重表现“南边人”的信息。
我们再聚焦于几个本子在这一处的异文:
杨藏本底文:塾中儒大太爷虽学问平常,还惮压得住,不至以颟顸了事。
杨藏本改文:(勾掉了这段话)
程甲本:如今儒大太爷虽学问也只中平,但还弹压的住这些小孩子们,不至以颟顸了事。
程乙本:如今儒大太爷虽学问也只中平,但还弹压的住这些小孩子们,不至以颟顸了事。
对儒大太爷的评价,杨藏本底文与程本在表述上存在差异,程甲本与程乙本的文字较为接近。杨藏本写到了“塾中”,点明儒大太爷的身份和工作地点,并指出他“学问平常”。程甲本、程乙本没有“塾中”二字,却强调了时间点“如今”,贾政说他“学问也只中平”。比较而言,杨本底文的“塾中”比程本的“如今”更为贴切,因为贾代儒本身就是私塾先生,“塾中”这样的空间定位是准确的。联系后面的内容,在程本的语境中,贾政对贾代儒这位先生并非十分满意。实际上,贾政和王夫人在讨论请谁来教书时权衡利弊,儒大太爷是比较合适的人选。所以,杨本的“塾中儒大太爷虽学问平常,还……”,语义更显顺畅。
例5:《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程本强调贾府原籍为南方。
杨藏本底文:李纨道:“倒是雪雁去罢,也是一样的。”林家的道:“那么着就叫雪姑娘跟了我去。”说着,平儿已叫住雪雁人来,换了衣服,跟着林家的去了[1]1088。
杨藏本改文:李纨在旁解说道:“当真的林姑娘和这丫头也是前世的缘法儿。倒是雪雁是他南边带来的,他倒不理会。惟有紫鹃,我看他两个一时也离不开。”林之孝家的头里听了紫鹃的话,未免不受用,被李纨这一番话,却也没有说的了,又见紫鹃哭的泪人一般。说着,平儿叫换了新鲜衣服,跟着林家的去了1[1088]。
程甲本:李纨在旁解说道:“当真这(的)林姑娘和这丫头也是前世的缘法儿。倒是雪雁是他南边带来的,他倒不理会。惟有紫鹃,我看他两个一时也离不开。”林之孝家的头里听了紫鹃的话,未免不受用,被李纨这番一说,却也没的说(的了),又见紫鹃哭得泪人一般,只好瞅着他微微的笑,因又(因又)说道:“紫鹃姑娘这些闲话倒不要紧,只是他(你)却说得我可怎么回老太太呢。况且这话是告诉得二奶奶的吗!
正说着,平儿擦着眼泪出来道:“告诉二奶奶什么事?”林之孝家的将方才的话说了一遍。平儿低了一回头,说:“这么着罢,就叫雪姑娘去罢。”李纨道:“他使得吗?”平儿走到李纨耳边说了几句,李纨点点头儿道:“既是这(这著)么着,就叫雪雁过去也是一样的。”林之孝家的因问平儿道:“雪姑娘使得吗?”平儿道:“使得,都是一样。”林家的道:“那么(着)姑娘就快叫雪姑娘跟了我去。我先去(去)回了老太太和二奶奶,这可是大奶奶和姑娘的主意。回来姑娘再各自回二奶奶去。”李纨道:“是了。你这么大年纪,连这么点子事还不耽呢。”林家的笑道:“不是不耽,头一宗这件事老太太和二奶奶辦的(的事),我们都不能狠明白;再者又有大奶奶和平姑娘呢。”说着,平儿已叫了雪雁出来。原来雪雁因这几日(黛玉)嫌他小孩子家懂得什么,便也把心冷淡了。况且听是老太太和二奶奶叫,也不敢不去。连忙收拾了头,平儿叫他换了新鲜衣服,跟着林家的去了[7]2679。
程乙本:李纨在旁解说道:“当真的林姑娘和这丫头也是前世的缘法儿。倒是雪雁是他南边带来的,他倒不理会。惟有紫鹃,我看他两个一时也离不开。”……平儿叫他换了新鲜衣服,跟着林家的去了[8]666。(程乙本同程甲本相比,存在略微的差异,多出“的”、“的了”、“你”、“著”、“着”、“事”、“黛玉”9个字,少了“这”“去”、“的”2个字,在程甲本例文中用括号标出。)
此处描写的是王熙凤掉包计中需要林黛玉的一个丫鬟去陪着宝钗做诱饵,李纨和平儿商量着紫鹃不成用雪雁替代的事。杨藏本底文简明扼要,仅用了一行半的文字描述了整个过程;而程甲本、程乙本用了十三行文字来渲染此事。此时,林黛玉奄奄一息,王熙凤的掉包计急待实施,恐被宝玉发现,时间非常紧急,所以李纨道:“倒是雪雁去罢,也是一样的。”林家的道:“那么着就叫雪姑娘跟了我去。”说着平儿已叫住雪雁人来,换了衣服跟着林家的去了。此处顺理成章,符合当时的情景,而且言简意赅。
但到了程甲本和程乙本中,先描写紫鹃对黛玉的姐妹情深,又说雪雁是南边带来的反而冷静。使用雪雁的主意,在杨藏本底文中是李纨提出来的,在程本中则为平儿。而且,又写了李纨、林之孝家的两个人分别问平儿雪雁是否使得,平儿一再回答“使得”。接着描写林之孝的办事态度,雪雁为何心冷淡,一一交代后,才将雪雁带走。程甲、程乙本欲要表达细节,反而使得情节过于冗长。写到雪雁与紫鹃相比,对黛玉较为冷淡,原因仅为“南边带来的”,如果是南边带来的应该与黛玉的关系更密切才合理。此处似乎只在强调南方问题,反而淡化了逻辑关系。在杨藏本改文中增添了紫鹃与黛玉缘深的情节,但后面涂掉雪雁,使句子主语不明,读者并不能从文字中读出林之孝家的最终带走的是谁,情节不够清晰。而杨藏本底文短小精干,有自己的逻辑性,更符合当时的情景。
例6:《红楼梦》第一百六回程本中史湘云的婚礼强调是按照南方的礼儿办的。
在史湘云的婚礼描写中,杨藏本上贾母仅说:“你们姑娘出阁,我想过来吃杯喜酒。”程甲本道:“咱们都是南边人,虽则这里住久了。那些大规矩,还是从南边礼儿,所以新姑爷我们都没见过。”程乙本为:“咱们家的规矩还是南方礼儿所以新姑爷我们都没见过。”程甲本提到了“南边人”、“南方礼儿”,程乙本只说了“南方礼儿”,但程甲本、程乙本此处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湘云的婚礼遵循的是南方的习惯。
杨藏本底文:你们姑娘出阁,我原想过来吃杯喜酒[1]1183。
杨藏本改文:你们姑娘出阁,我原想过来吃杯喜酒[1]1183。
程甲本:你家姑娘出阁,……咱们都是南边人,虽在这里住久了,那些大规矩还是从南方礼儿,所以新姑爷我们都没见过。……月里出阁,我原想过来吃杯喜酒的[7]2894。
程乙本:你们姑娘出阁,……咱们家的规矩还是南方礼儿,所以新姑爷我们都没见过。……月里头出阁,我原想过来吃杯喜酒[8]721。
杨藏本中“你们姑娘出阁,我想过来吃杯喜酒”,这句话没有指明“南方”、“北方”,只代表贾母要为史姑娘的婚礼吃杯酒,庆贺一下。而在程甲本、程乙本中“你们姑娘出阁”,“月里(头)出阁我原想过来吃杯喜酒”中间多了一大段的描述。并且提到了“咱们都是南边人”和“咱们家的规矩还是南方礼儿”等话,有强调南边人的意味。程甲本、程乙本修订地点应该是北方,程乙本在改程甲本时大量运用“儿”化音,有北京方言的倾向。“《红楼梦》在修订中至程乙本,小说语言呈现出明显的北京方言特色。”[9]杨本此处只字未提南方,北京话的特点也不明显,地域观念上与程本存在差异。但其叙事简明,语言顺畅。
例7:《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杨本底文为“男边”,改文为“南边”。
杨本底文:大爷说自从家里闹的特利害,大爷也没心肠了,所以要到男边置货去[1]963。
杨本改文:大爷说自从家里闹的特利害,大爷也没心肠了,所以要到南边置货去[9]963。
程甲本:大爷说自从家里闹的特利害,大爷也没心肠了,所以要到南边置货去[7]2381。
程乙本:大爷说自从家里闹的特利害,大爷也没心肠了,所以要到南边置货去[8]590。此处,薛姨妈听了薛蝌的家书,向小厮询问薛蟠打死人的事,因为在家里闹得厉害,薛蟠没有心情,要到南边置货,途中遭遇此事。杨本底文将“到南边置货去”写成了“到男边置货”。显然“男边”是不合理的,后将其改为“南边”。程甲本此处就是“南边置货”,符合底文本意。此处杨本底文将“南”写成了“男”应属于音讹。“南”写成“男”看似意义不大,但如果从音讹的的角度来看,此处是因听写所导致的错误。这说明,杨本的抄写情况异常复杂,存在着听写抄书的可能性,所以,简单地认为杨本文字来源于程本是不可取的,我们还需要经过更多的分析才能得出最后结论。
例8:《红楼梦》第一百十二回杨本的缺字现象。
杨藏本底文:原打谅完了事算了帐,再有的在这里和南 置坟产的[1]1252。
杨藏本改文:原打谅完了事算了帐,再有的在这里和南 置坟产的[1]1252
程甲本:原打谅完了事算了帐还人家,再有的在这里和南边置坟产的[7]3046。
程乙本:原打谅完了事算了帐还人家,再有的在这里和南边置坟产的[8]761。
此处,小说写贾府被盗,将老太太上房的东西都偷去,报了案还没有开单,贾政与众人道:“也没法儿,只有报官缉贼。但只是一件:老太太遗下的东西咱们都没动,你说要银子,我想老太太死得几天,谁忍得动他那一项银子。原打谅完了事算了帐还人家,再有的在这里和南边置坟产的,再有东西也没见数儿。如今说文武衙门要失单,若将几件好的东西开上恐有碍,若说金银若干,衣饰若干,又没有实在数目,谎开使不得。”杨本此处为“在这里和南置坟产”读起来没有程本的“南边置坟产”顺畅。此处杨本显然少了一个“边”字。杨本与程本存在差异,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出于杨本抄手的疏忽,二是也许原底本也曾缺字。
总体来看,程本比杨本多出的文字可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程甲本、程乙本比杨藏本更强调“金陵”、“南边”、“南方”。大抵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程甲本、程乙本修订地点应该是北方,程乙在改程甲时大量运用“儿”化音,有北京话的倾向,在内容上反复皴染南方。反而杨本在相同的情节处未提南方,在行文上相对流畅。2.杨本底文在内容上较为通顺,程本为突出“南方”反而不符合逻辑关系。3.按照常理,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一般不过于强调。杨本在叙事中不强调南方,故事情节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而程本将部分地点坐实,指定为“南方”。4.杨本部分内容言简意赅,三言两语就将内容叙述清楚,程本则用十几行来交代一件事情。5.杨藏本与程乙本文字关系密切的内容,在一些字词上也存在恰当与欠妥之分,并非完全一致,存在些许差异。
这些例证集中指向相同的结论,即杨藏本底文、改文不强调“南边”、“南方”的事,而程甲本、程乙本有意将“金陵”的地点和“南方”的习俗坐实。
其二:从杨藏本某些讹误可以反观其继承性的问题。例7显示,《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杨本出现讹误的现象。杨本底文为“男边”,改文为“南边”。“南”写成“男”,疑似音讹。但程本此处正确。同理,例4可见,程甲本和程乙本均为“弹压的住这些小孩子们”,而杨本为“惮压得住”。杨本底文上的“惮dàn压”与程甲本和程乙本上的“弹tán压”相比,显然程本的表述是正确的,杨本应属于笔误。但从语法的准确性上看,杨本作“惮压得住”,程本作“弹压的住”,在补语的意义上,杨本的“得”比程本的“的”更规范一些。不过,惮dàn和弹tán虽然属于形近字,右边都是“单”字,但偏旁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加上弹是个多音,也有弹dàn的读音,所以杨本抄手把“弹”写成“惮”,音讹所致的可能性也较大。总之,从音讹的角度来看,此处可能是因听写所导致的错误。如果是对一个版本的改写,应该是看着底本修改。一般来说,听写改动的可能性较小。由此可推知,杨本底文并非照程甲或程乙本抄写或缩写的。
上述例证可见,程本有强调“南方”信息的意图,而杨藏本底文的文字虽然简洁,但有自己的独立意识,逻辑上前后照应,与程甲本、程乙本相比,有自己的行文特色和倾向。可以说杨藏本底文是自成体系的。
《红楼梦》的诸版本在修订过程中,存在“去”南方话的趋向。胡文彬先生指出:“程乙本虽然保留了个别的南方话(如扬州话‘没得’等),但从第六十一回将南方的‘浇头’改为北京的‘飘马儿’例证看,整理者在‘去’南方话上也下了一番工夫。”[10]也可以说,这部小说的修改过程中,语言不断趋于规范化,即趋向“官话京腔”。而恰恰在程本修订时,南方的地名如“金陵”,甚至南边的婚俗以及南方籍贯都变得敏感起来。所以说,通过与杨藏本的比较,程甲本、程乙本所表现出来强调南方信息的现象,从反面证明程本有《红楼梦》修订后期阶段的特征,而杨藏本底文对“南方”信息的淡然或忽视,则说明它依然是一个尚未成熟的过录本。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乾隆抄本百廿回本红楼梦稿》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
[2] 金品芳.谈杨继振藏本后四十回中十九回上的添补文字[J].红楼梦学刊,1995(2).
[3] 朱淡文.红楼梦论源[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 蔡芷瑜.《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后四十回中有改文的十九回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东华大学,2012.
[5] 林冠夫.红楼梦版本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6] 耿晓辉,曹立波.杨本后四十回与程乙本的关系考辨[J].红楼梦学刊,2010(4).
[7] 曹雪芹.程甲本红楼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
[8] 曹雪芹.程乙本红楼梦[M].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影印本.
[9] 谭笑.论程高本中叠音词的儿化现象[J].红楼梦学刊,2011(4).
[10] 胡文彬.论《红楼梦》中的方言构成及其演变——兼谈《红楼梦》方言研究与校勘中的两个值得思考的倾向[M]//张丽珍,潘碧华.红楼梦与国际汉学,马来亚大学学术文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