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弦脉主湿痰饮文献及病例分析

2014-01-22 15:45权国晓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痰饮脉象患儿

权国晓 石 强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南昌 330004

2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南昌 330006

沉脉是临床常见脉象,病邪的压抑使沉脉常以相兼脉的形式出现,致病邪气的压抑使沉脉常与其他脉象相兼出现,沉弦是常见的一类病脉,而判断疾病预后往往沉脉见起,脉象的脉位变浅。姚梅龄医师善于脉诊,笔者在跟诊过程中搜集了部分临床治愈的病例供大家共同探讨。

1 在文献资料中沉脉、弦脉都有主湿痰饮的记载

沉脉主里、主寒,实邪主要有寒、热、痰饮、水湿、食积、气滞、瘀血、癥瘕等。崔氏的《四言举要》云:“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景岳全书》云:“沉脉为阴,……为阳郁之候。为寒,为水,为气,为郁,为停饮,为癥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脉决》记载:“沉者阴也。沉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寸脉沉兮胸有痰,当关气短痛难堪,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濒湖脉学》曰:“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诸并泄痢,肾虚腰及下无恫。”

邪气压抑身体,脉象大多沉。沉而有力主里实,沉而无力主里虚或气郁。痰饮与湿皆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痰饮为有形之邪,其性类水,故其和湿邪一样,皆为阴邪。凡阴邪为病,易伤阳气[1]。沉脉有“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2]。

《三因方》记载:“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癥瘕。”《诊家枢要》记载:“沉为阴逆阳郁之候,为寒,为实,为气,为水,为停饮,为癥瘕,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左寸沉,心内寒邪为痛,胸中寒饮胁痛;关沉伏寒在经,两胁刺痛,尺沉肾脏感寒,腰脊冷痛,小便浊而频,男为精冷,女为血结。右寸沉,肺冷寒痰停蓄,虚喘少气;关沉胃中积寒,中满吞酸;尺沉病水腰酸脚疼。”《诊家正眼》记载:“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寒、热、痰饮、水湿、食积、气滞、瘀血、癥瘕等存在于体内的邪气都能导致沉脉,中医证候的诊断单一的沉脉很难准确鉴别到底是哪种病因所致。

弦脉主气郁、痰饮、疼痛。《景岳全书》记载:“弦脉为阳中伏阴,为血气不和,为气逆,为邪胜,为肝强,为脾弱,为寒热,为痰饮,为宿食,为积聚,为胀满,为虚劳,为疼痛,为拘急,为疟痢,为疝痹,为胸胁痛。”《脉经》记载:“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脉诀汇辨》记载:“单弦则止为饮癖,双弦已具纯阴之象,若不能食,为木来克土。”

弦脉大多主肝胆病,尽管两关皆弦主腹中寒饮内停,但单一的双关弦脉也很难武断主饮邪。而临床中更多出现的是兼脉,沉弦相兼主湿痰饮在文献中早有记载。

2 沉弦脉主湿痰饮疾

《脉经》记载:“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四言举要》记载:“……沉弦饮痛……。”《医宗必读》记载:“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弱阴亏,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有力痰食,无力气郁。”《医宗金鉴》记载:“沉大里实,沉小里虚;沉迟里冷,沉缓里湿;沉紧冷痛,沉数热极;沉涩脾气,沉滑痰食;沉伏闭郁,沉弦饮疾。”《脉学阐微》记载:“沉滑痰食,沉实内有积滞,沉数内热,沉紧阴寒,沉弦痰饮壅闭……。”而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痰饮脉皆弦而兼微沉滑,若双弦者,乃寒饮也。”

关于人体水液的代谢过程,早在《素问·经脉别论》就有一段经典的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撰度以为常也。”水渐在体内为湿,湿聚久为饮,饮蒸腾为痰。湿痰饮在体内代谢的异常,积久致病。

3 典型病例

3.1 支气管哮喘

患儿,燕某某,女,6岁4个月。患儿以“反复哮喘3年余,伴有胸闷1年加重2月”为主诉入门诊治疗。患儿母亲代诉患儿行走不稳,曾在外院诊断为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夜寐前易发作气喘、胸闷,晚上喘甚,甚或不能入睡;平时咽喉有痰阻感,咳嗽时能闻及痰鸣音;易晕车;易疲倦乏力,走路常自诉无力。脉诊:脉偏虚涩,尺略沉,偏弱;右略细,上盛下虚,寸浮取微微弦,关略弦,尺沉略细弦;左寸关偏弦。舌诊:舌质红,苔白偏厚腻。辨证为太阴风湿兼有水饮,手足同病,表证为主,兼有气阴两虚。处方:苏叶8 g,杏仁8 g,炙甘草8 g,薏苡仁9 g,郁金8 g,射干8 g,藿香叶8 g,葛根8 g,牡丹皮6 g,枳壳8 g,前胡8 g,党参8 g,黄芩6 g。

《温病条辨》记载:“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宣痹汤主之。”患儿哮喘原因之一为体内有饮,所以患儿哮喘易反复。咽喉有痰阻感是痰湿郁于上焦,因体内痰湿聚集所以易晕车。因患者素体脾虚,所以易疲倦乏力。上焦焦膜湿痰饮痹阻,脉象沉弦涩。以麻杏苡甘合上焦宣痹汤加减,方中苏叶、藿香叶、葛根祛风解表;杏仁、薏苡仁、郁金、前胡、枳壳理气化湿痰饮;射干、牡丹皮、黄芩清气血分热;党参补气。患儿服药后咽喉痰堵及咳嗽好转,服药期间未再出现哮喘,继续给予化湿化饮及补脾气阴等治疗,患儿症状逐渐好转,晕车症也好转,后皮肤透发出湿疹,继续服药湿疹消退,未再出现症状反复。

患儿,刘某某,男,5岁9个月。患儿以“咳嗽2月余”为主诉入门诊治疗。该患儿近3年来反复咳嗽,每年发作4~5次,每次咳嗽时间2月余,咳声高亢,如犬吠,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咳嗽,喉中有痰,但不易咳出,能闻及痰声,有鼻塞,鼻涕黏。脉象偏涩,寸关偏浮,浮取偏弦,两尺偏沉略弱,右寸关涩。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6.09%,嗜酸性粒细胞0.59×109/L。证候结论太阴风湿郁热,内有积热,兼有脾虚。处方:麻黄8 g,杏仁8 g,薏苡仁8 g,甘草8 g,防己9 g,茯苓9 g,桑白皮5 g,黄芩6 g,生姜6 g,五味子8 g,射干8 g,牡丹皮6 g,白芷8 g,共4剂。患儿症状好转,继续化痰、化饮、透湿,邪气渐浅而至肌肤,哮喘未作。

3.2 腰痛

患者,陶某,男,41岁。以“反复腰部怯寒、沉重、酸20年,加重15年”为主诉入门诊治疗。患者腰部明显怯寒,酸胀,膝酸,站久足跟痛,经常肠鸣漉漉,多食则胃胀,夜寐流涎,自觉精神疲软。脉诊:脉偏弦,略沉涩,尺脉沉弦反实。舌象:舌质红,苔白略厚。患者中焦寒湿郁火,下焦寒湿饮痹阻。处方:干姜12 g,炒白术12 g,茯苓12 g,炙甘草10 g,黄芩12 g,黄连10 g,党参15 g,法半夏10 g,牡丹皮12 g,白芷10 g,千斤拔15 g,枳实9 g,川楝子10 g。

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记载:“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湿冷,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肾着汤主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病属下焦。茯苓、炒白术利水湿;干姜辛热燥湿;甘草甘平和中而补土;黄芩、黄连、丹皮清郁火;枳实、川楝子理气;千金拔祛邪补肾。患者服药后腰部酸胀好转,后复诊,继续给予祛湿化饮的治疗,患者腰痛逐渐好转。

3.3 癫痫

患儿,章某,男,11岁。患儿目睛歪斜,目光略呆,手指掌色偏暗,面色略黄滞,回答问题略迟钝,思路会中断。每次来就诊乘车时晕车,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夹有痰涎。夜寐鼾声明显。既往有癫痫病史,约每周发作2次。脉象:脉偏虚涩,尺弱略沉,左中取寸关微微弦,右偏弱。舌象:舌质略淡,中间苔白略厚密。证属痰湿瘀交结。处方:半夏9 g,炒白术12 g,天麻9 g,蔓荆子8 g,郁金8 g,石菖蒲6 g,党参15 g,炙黄芪10 g,丹参12 g,红花5 g,枸杞子9 g,制南星5 g,炒薏苡仁12 g。

李东垣《脾胃论》记载:“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白术健而化痰;郁金、石菖蒲、制南星开郁化痰;党参、黄芪补脾气助化痰;丹参、红花化瘀血。化痰湿、化瘀血、补气血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思路,服药后患儿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治疗6个月后2个月未发作,患者目光转有神,反应灵敏,智力逐渐恢复正常。

相兼脉主证不是单一脉象主证的叠加,在临床中往往很多疑难病都挟有湿痰饮,因此沉弦脉的研究可以切实应用到临床中,学为实用,提高临床诊病水平。

[1] 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0.

[2] 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7-186,204.

猜你喜欢
痰饮脉象患儿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