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铱璟
近日,全球领先的食品加工和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利乐公司发布第四期《利乐乳业指数》报告。报告预测,在2010至2020年间,亚洲市场消费量将增长45%,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而中国将成为未来十年世界增长最快的乳制品市场之一。
在欧美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迅速增长的中国乳制品市场吸引了世界乳业巨头的目光,他们或直接投资,或寻找中国合伙人,竞争和机会同时涌来。
正如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所说:“中国乳业是世界乳业地球村的一员,正在实现也必须实现全球战略资源一体化,即加入全球产业链整合,用全球的资源为全球消费者服务。”由于很早就认识整合全球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伊利多年前就着手谋划全球布局。
以2007年向埃及出口28.8吨黄油为开端,伊利开始了国际化探索。伊利尝试构建一系列国际平台,打造全球化品牌。目前,伊利是唯一一家同时服务于奥运会、世博会两大世界顶级盛会的中国乳品企业。此外,牵手美国MLB最著名的洋基队、借势伦敦奥运会……伊利迅速积累起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
接下来,伊利的全球战略逐渐显山露水,并在2013年形成全面爆发之势。
4月,伊利在新西兰投资建设的年产4.7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项目获得批准。这是伊利首次海外投资,此举不仅使伊利获得奶源优势,还扩大了奶粉产能。
7月,伊利与美国DFA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上游产业链的战略共建为主,涉及长期战略采购、牧场服务和其他乳品项目的战略优先权关系等。DFA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占美国乳品供应的34%,出口全球市场。
11月,伊利宣布与意大利最大的乳品生产商斯嘉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内容涉及奶源、生产技术等领域。这是一次“以点带面”式的合作,伊利借此与整个欧洲市场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实现标准、技术、品质控制等全面对接。
短短半年时间,伊利在“全球乳业传统势力区域”进行战略布局,是我国唯一一家同时进军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乳品企业。
如果单纯谋求奶源或者技术,完全可以集中在一个地区,这样融合成本要低很多。很显然,伊利的目标不仅仅在此。
对于伊利的战略布局,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形象地称之为“先打桩,后织网”。他表示,伊利在洞察全球乳业市场变化,了解世界各地的乳业发展模式和条件后,认为只有在全球范围提前“布桩”,才有可能最终在全世界织起一张大网,网罗全球资源,为自己的产业链服务。
从“全国织网”上升为“全球织网”,可以看出伊利的战略始终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众所周知,通过实施2006年开始的国内“五年三步走”规划,伊利已做到“上控优质奶源、下掌全国渠道、中建奶源枢纽,将最优质的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至全国消费者身边”。与国内市场战略布局相对应,伊利的全球战略布局同样是“三步走”:第一步,积聚全球品牌能量;第二步,建设全球化的产业链体系;第三步,进行全球化渠道建设,最终实现市场全球化。伊利的战略目标是融入世界乳品生产大链条,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消费者,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团”的愿景。
如果说伊利的国内战略核心是产业链上、中、下游平衡稳健发展,那么伊利全球战略的实质就是全球产业链一体化。事实上,这是中国乳企的必然选择。
伊利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织一张全球大网。棋子已经布下,一盘更大的中国乳业国际化棋局正在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