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屏”时代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2014-01-21 22:17
关键词:触屏基础课思想

刘 潇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1)

“触屏”时代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刘 潇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1)

触屏时代,多元、多样、多变的信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效度之中形成冲突和博弈,思政课堂的诉求与响应功能一度边缘化,基础课教学的求变与突围成为现实需要。因此,注重课程总体设计、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思想观念内化、行为习惯矫正和良好素质的养成,不失为触屏时代增强教学实效性有效途径。

触屏时代;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实效性;路径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触控式智能设备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触屏时代”已经宣告到来[1]。这些电子设备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忧愁与烦恼。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在高校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而学生不吵不闹,许多人成为“低头族”,这一现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尤为突出。触屏时代,多元、多样、多变的信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效度之中形成冲突和博弈,基础课课堂的诉求与响应功能一度边缘化,教学的求变与突围成为现实需要。

一、冲突与博弈:触屏时代多元多样多变信息给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传统教学方式带来新的挑战

(一)触屏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给基础课教育理念带来全新挑战

由于博客、微博、共享协作平台、社交网络的兴起,使每个人都具有媒体、传媒的功能。触屏时代,人人都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都能凭借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出现多元多变的特点,各类信息相互交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处于全面开放状态。进入高校的新生,虽然涉世未深,但在上这门课之前,内心世界已经被一些思想观念所介入所填塞,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学业成绩“一俊遮百丑”,个人内在的品德修养被淡化,进入高校后,学生的动机、态度、需要、行为发生一些变化,思想观念引导的难度加大,不良习惯行为的转化、矫正过程长,需要在基础课教学中加以引领、澄清和内化,基础课教学难度增大。

(二)伸手可触的现实生活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挑战

高校基础课的主要任务着眼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经常遇到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引领、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由于该门课程的思想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虽然,基础课教学改革中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但在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存在一些问题,收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特别是进入触屏时代,手机成为一个信息终端,课堂的思想性、有效性和课堂活力成为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信息饱和、信息冲突,手机触屏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手机上网浏览信息、看小说、电影、视频、QQ聊天、玩游戏似乎成了学生在课堂无聊无为式打发时间的最佳选择。基础课程教学的程式化、直白式使课堂淡而寡味,教师虽然大都采取PPT教学,视频观摩,增强了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为教学展示提供了方便,但是也在另一方面束缚了教师思维的激情迸发,重“演示”,教师重在备课,有的PPT画面做得很漂亮,但忽视对话交流,忽视解疑答难,照本宣科,由过去的念教材演变为念PPT,致使课堂低效、短效甚至无效,成为基础课教学普遍性问题。

二、诉求与响应:触屏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现实困境分析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难度较大,思想教化与行为内化效果不佳

从教材结构来看,基础课分为三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教育与法制观教育,由三个独立相对独立的板块所构成,教材的贯通性、交叉性十分突出[2],容量大,跨度大,不仅涉及的是多学科的理论问题,而且牵涉到的题材宏大的理论问题很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的本质和功能、个人品德修养和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建设、法律理念、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3]。因教材本身受到篇幅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对每一个问题阐发其详,但这些问题充满时代特色,而且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需要师生对此作出思考和回答,因此对每一个授课教师理论涵养、专业学识和个人素养都构成了很大的挑战性,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难度较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效果不佳。这一困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具备的能力与教材教学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或不协调。

(二)教学理念滞后,难以脱离传统教学安排的窠臼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基础课最大的特点也在于思想政治的引导性、道德修养的实践性和品行素质的养成性,其中价值引导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忽视的课程的基本属性,导致教学思路仍然处于知识传授层面上,由于许多高校一般教学课时安排16周32课时左右,在总体课时偏紧的情况下,有的按照计划平均用力,灌输为主,讲完为止;有的把这门课分成不同的几个专题,用专题讲课的方式来开设;有的高校一分为二,即前两个板块由思政课教师主讲,后一个板块由法律课老师主讲;有的干脆重点讲前两个板块,后面的法制观教学部分以提纲挈领式点拨和学生自修式匆匆带过,导致教学中重点难点讲解与把握不平衡,特别是针对教材中涉及人生道德、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一些现实的、敏感的理论问题,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内化,灌输的成分偏多,启发式、诱导式、对话式偏少,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缺乏健全的教学管理、实践性教学与评估机制

目前,在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上,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虽然高校已经建立可以独立行使管理职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或社会科学教研部,基础课课程具有自身学科管理的教学部门,但仅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下开展自身的课程建设,从理论到理论,从讲台到讲台,缺乏与学生管理部门联动、互动机制,难以深入学生一线生活实际;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些高校仍然停留在过去思想品德课的初创时期,按照1:400配备专任教师制度难以落实,采取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方式来组成这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有的高校则把这门课程的师资分别由不同学科的教师来充任;在教学评价上,由于部分高校把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等同于专业知识教育过程, 而用专业课程考核的办法来评价思政课教学情况, 重知识掌握,轻素质培养,这就强化了把品德修养课教学看作概念节点的理解、规范的传授和记忆的过程,忽视了价值导向、理性思维、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教学效果难以呈现。由于目前高校对教师评价机制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精讲,课后考试的层面,没有从育人的角度上对“传道授业解惑”几个环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教师也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讲好、用好45分钟的课堂上;但疏于课后、课外的后续管理,因此学生的认知感受、思想转变、品质修炼难以顾及也无法顾及。

(四)缺乏德育协同手段,教学效果难以融入生活

基础课以育德化性为本质,需要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为目标,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以特质鲜明、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社会是个大课堂,德育生活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基础课中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法纪观念教育等等许多题材可以走出课堂,在课外实施演练、强化、内化。但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评价要求,教师仍然局限于教,即满足于课堂教学,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学以及学的效果,仍然处于试卷检测阶段,属于从主观到主观的状态;另一方面,学工部门限于人力物力,大量的学生活动尤其是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缺乏教师引导和指导,由于缺乏德育协同机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导致德育资源的浪费,影响育人的效果,基础课教师也丧失了教书育人极佳效果发挥的机会。例如一些主题鲜明的学生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载体和有效的表现形式,缺乏吸引力,生硬干瘪,使之成为空洞的说教;一些投入经费、精力很大的活动,但主题不明朗,缺乏层次性推进;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仅为完成任务式,没有考虑针对性和有效性,没有走进学生心灵,你唱罢我登场,雷声大雨点小;另外就是活动碎片化,大大小小教育活动互相穿插,使人眼花缭乱,场面上热热闹闹,但给人深思和启迪的东西不多。

三、求变与突围:触屏时代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路径探寻

(一)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出发点,注重课程价值重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这既是基础课程本身的价值功能决定的,也是其内在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因此课程教学的价值向度要贯穿和服务于大学生道德提升的全部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围绕道德观教育,从做人到做事的角度下功夫。此外,教师在这一问题主动适应时代需要,在师生教与学对话、交流、互动语境中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实现德育资源的充分发挥和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调动,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想道德的建设,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字基本道德规范,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文规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个人是基础,社会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角度上,把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育、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内容加以价值整合和重构,融入到相关章、节、点,形成课堂教学引导与课外实践内化的有机统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为支撑点,加强教学目标的导向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互动过程。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从人的认识发展角度来看,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这不仅是个人社会价值取向问题,也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是每一个青年学子必须做出的选择和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提出了“三个倡导”,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特别是当前社会转型进一步深化,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人们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相互交织,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处于多重判断与选择的关键时期,在基础课教学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点,切实增强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显得尤为迫切。

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根本内容。从千百年来我国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修、齐、治、平的理想人格追求到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无论是从个人健康人格培养还是从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来讲,其思想主旨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每个公民的具体要求。“爱国”是大前提,“诚信、友善”是做人的根本,“敬业”是成事的基础。青年大学生作为最活跃、充满朝气的社会群体,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个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努力躬行,则是体现时代责任和担当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坚守基本道德底线,科学把握大学生角色定位,在学校成为一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一名好儿女,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

(三)以大学生行为规范矫正固化为突破点,增强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人们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改革相对滞后的结构性矛盾一直未能较好解决,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素质教育和素质养成仍然难以深入和实现期望目标,加之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富二代”、“官二代”等现实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物质条件的充裕,过分的关爱,“触屏”时代的现实环境,导致一些学生误判社会发展形势,人云亦云,自立、自强的意识薄弱;有的自私、任性、感情脆弱;有的作风散漫,意志消沉,缺乏奋斗目标,一切都是“被安排”。因此,基础课要从学生实际思想现状出发,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激发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要以大学生行为规范矫正固化为突破点,重点解决个人作风散漫、知行不一,言行游离的问题,养成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4-5]

课堂需要在秩序下运行,课堂必须有课堂纪律保证。触屏时代,制止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办法,我认为,疏与堵相比,疏更为重要。增强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讲究教学方法,是提高有效性的不二法门。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为增强教学效果,在任务驱动下,教师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举重若轻的完成课堂的趣点、热点、难点、盲点的布点与点化,强化与内化,如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浑然一体,初步形成了一个微观的心理场,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手机上了。一是利用课内课外的结合,采用案例教学、现场参观考察、观看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学习历代英雄豪杰、志士仁人重视节操的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规范、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培养阳光心态,重品行修养、讲诚信守法,注重良好习惯养成,立志成为有用之才;二是通过个人QQ空间和博客工作平台互动,利用线上线下的交流答疑、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崇高理想和宏伟目标,锻炼意志品质,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激励学习;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把握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精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演讲,模拟招聘、模拟法庭等活动课,使课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四是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有组织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工农,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升能力素质[6-7]。

(四)以火热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实现教学效果的迁延与提升

一讲起思政课,人们便是离不开“灌输”二字。其实还是没有摆脱“知识传授”向“以能力素质培养”转换这个樊笼。要使一堂基础课真正有效果,关键是要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想穿透力、教学过程中张扬的生机活力,还有课后的迁延影响力。现实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是充满激情的,思想火花使课堂精彩纷呈,但课后依然了无生气,原因还是局限在课堂。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所以在注重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延伸到课外,带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印证、深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强化其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达到知与信、言与行的统一,唯有真知才会真信,唯有真信才会笃行。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具有极大的辐射力。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章节点设计的热点、难点问题,渗透到学校相关活动之中。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活动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活动,结合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生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结合主题班会(班课)、辩论会、演讲比赛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取向、求真向善以及道德法纪观念进行专题教育;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强化班风学风,加强班集体建设,特别是班纪班规的制定与执行,使学生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例如,针对新生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特点,将感恩教育作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之一,要求学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基础上,以“感恩”作为主旨写一封信给自己需要真诚感谢的对象。通过感恩活动,许多习惯于利用网络、电话沟通的同学坦言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封纸质书信,当他们在期待中收到了对方的回信时,有着诸多不同寻常的感动。这样,通过将课堂需要解决但一时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一融入大学生现实日常生活,使之且思且悟且行,实现教与学、知与行有机结合,使教学效果不断迁延与提升,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

[1] 吴月辉,赵永新.“屏控”危害不容小觑:触屏时代,不要“为屏所控”[N].人民日报,2013-05-17

[2] 王 斌.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 2007,(5):101-102

[3] 李培超.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55-58.

[4] 李 斌.社会工作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2):42-43.

[5] 李国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开发[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39.

[6] 刘 潇.网络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主体构建与实践突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3):135-137.

[7] 彭泰中,廖 冰,廖文梅,等.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高校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 577-582.

Method Exploration of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in the Touch-Screen Era

LIU Xiao
(Hun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410201, Hunan, China)

Many factors, such as touch-screen era, diversif i ed and varied information, inf l uence of the bad social climate, lag of the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various levels of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form the conf l ict and game from attraction and validit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in college education teaching. Demands of and responses to ideological class became marginal for a time. The change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lementary course become realistic needs. Therefo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sign of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the lead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internalization, correction of behavioral habits and formation of good character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touch-screen era.

touch-screen era; ideological-moral cultivation; legal basis; effectiveness; method

G641

A

1673-9272(2014)04-0160-04

2014-07-09

刘 潇(1963-),男,湖南临湘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党建工作。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触屏基础课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触屏玻璃的数控成型磨削工艺研究与设计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触屏学习是孩子的生活常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触屏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全手掌触屏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