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的调查研究
——基于安徽省的实地调研

2014-01-21 22:17
关键词:村官农村大学生

刘 慧

(安徽新华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88)

影响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的调查研究
——基于安徽省的实地调研

刘 慧

(安徽新华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88)

通过问卷和访谈法对安徽省2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调研研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任职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从外部客观条件出发,调整完善村官相关政策的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村官;调研;留村任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引导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8年起,党中央决定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安徽省贯彻中央决定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累计选拔了六批共计8645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其中2008年选聘640名,2009年选聘529名,2010年选聘1319名,2011年选聘1730名,2012年选聘2135名,2013年选聘2292名。为了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课题组在2013年上半年,对安徽省内的大学生“村官”和相关人员进行了调研。在对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调研基本情况

课题组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课题组设计的《大学生“村官”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课题组向250名大学生“村官”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8份,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男性占37.7%,女性占62.3%。调查问卷第一部分设计的是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历、专业、职务等;第二部分设计的是有关“报考动机”、“专业发挥情况”、“服务年限期满后的规划”、“工作现状”、“工作困境”等;第三部分设计的是有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和政策上的诉求等内容。为了更加全面的考察大学生“村官”,课题组同时对大学生“村官”部门的领导和当地的村民进行了走访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98.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他们肯定了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农村的任职体验使得他们看到了农村的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落后的基础设施、匮乏的精神生活和简陋的环境给这些从城里去的大学生极大的冲击,他们认同农村需要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1]73.5%的被调查者表示虽然刚到农村时心理落差很大,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基本已经适应农村生活。

(二)报考动机

通过这次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调查,发现23.6%大学生“村官” 志愿服务农村,到基层锻炼增长阅历,实现自我价值,36.3%大学生“村官”迫于就业的压力或者考研落榜抓

到的一个工作出路,并不是出于对乡土的热爱,40.1%大学生“村官”因为村官政策享有考研、考事业单位加分等优惠政策。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当初来村任职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志愿服务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三)专业发挥情况

专业一般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调查中43.9%的大学生“村官”反映自己学的专业和知识能够在村官岗位上用到一些,42.6%表示很少用到,13.5%表示他们一腔热血的来了,可却发现专业不对口,完全用不到,调查表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与其工作内容脱节,不是农村需要的的人才类型。

(四) 服务年限期满后的规划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希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能够留的住,这些大学生“村官”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呢?13.6%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续约,继续当村官或者参加“三支一扶”,63.5%表示会考公务员,22.9%表示打算考研、创业和另行择业。而当被问到国家取消对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考试加分政策的态度时,57.2%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很失望,24.1%表示虽然不加分,但是可以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对村官来说仍是优势,只有18.7%的表示无所谓。

(五)工作困境

为了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课题组设计了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考核评价、待遇和困境等方面的题目。67.2%大学生“村官”表示从事的主要的是办公室一般事务工作和调解村民纠纷,14.7%表示能够带领村民寻找致富的途径,利用当地资源招商引资,18.1%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参与村务决策、政策制定实施工作。在考核评价方面,被调查者自我评价整体不高,43.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工作干的一般,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33.6%的认为自己作用很小或者可有可无;只有22.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工作干的不错,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给所工作的地方带去了新的发展。这一结果也和对当地的领导和村民的访谈基本一致,大部分的领导和村民对大学生的“村官”的评价是虽然在村事务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来说基本没发挥太大作用。待遇方面,59.3%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收入满意或能接受,40.7%大学生“村官”认为收入不高。当被问到目前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时,62.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身份没有保障,35.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不受领导和村民重视,59.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农村精神什么匮乏,孤独,46.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缺少培训进修机会。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基本满意自身待遇,然而在工作开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学生从事的是主要是一般办公室事务工作,没有发挥出技术指导,带动经济发展等实质作用。

综上所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课题组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调研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村官” 即使在任职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通过自身的经历他们极大肯定了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大学生“村官”给当地的经济面貌带去了大的积极的改观。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中发现超半数的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是因为就业压力或把其当作跳板,这样的报考动机一方面导致大学生报考的盲目性,很多大学生村官并没有理性的思考农村的现实和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了解农村基层的相关政策文件,这种认识的不足导致他们来到农村后落差很大,专业不对口,自己擅长的用不上,农村需要的自己不擅长,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决定了大学生“村官”任职不稳定,服务年限期满后的规划大多选择离开。

三、建议和对策

习近平同志曾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3]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达到上述效果,既要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从外部客观条件出发,调整完善村官相关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2010年1月30日召开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要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选优、干好、流得动,使大学生“村官”工作良性循环、健康发展。[4]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引导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大学生“村官”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注重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了村官也仍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政治教育不仅关乎一个人的政治、道德素质的养成,也是一种完善人格的综合教育实践,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其行为,关系他们能否扎根农村,全身心投入到国家新农村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出发,引导大学生“村官”愿意投身农村,把提升自身素质投身农村建设内化为自身动力。[5-6]

(二) 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科技人才,能够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国家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农业科技人才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职业培训,掌握农业行业的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门从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服务等专业性工作的人员。”然而,大学生“村官”政策选聘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而是什么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都可以报考。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有的高校毕业生来到农村这样一个需要专业背景的的平台上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应调整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考虑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设置选聘的岗位专业要求。只有这样选聘出来的大学生“村官”才真正是农村需要的实用人才和科技人才,村官的大学生身份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大学生感觉自身是农村需要的人才,充分施展才能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更愿意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建设。

(三)加强在岗培训

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岗前培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反映上岗后的培训机会很少,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对在农村工作一无所知,不知从何下手,无法融入农村的生活。有的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做着办公室具体行政工作,对其它的工作茫然无措,这样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村官”因为压抑在农村用不上、留不住。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在岗培训,按照需求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把培训内容和区域特点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在岗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地方特色。培训的形式不仅局限在课堂内,可以采取跟班学习锻炼和新老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座谈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岗培训为大学生“村官”搭建成长成才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弥补选拔机制上专业不对口的缺点,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方面知识,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 完善大学生村官聘期规定

如果说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设置选聘的岗位专业要求和加强在岗培训是为了让大学生“村官”用得上和干得好,那么对大学生村官聘期规定的调整是能够让他们留得住。根据安徽省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公告:“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一个聘期为3年。任满1个聘期、考核称职的,可按照有关程序续聘;任满2个聘期、未担任村“两委”副职以上干部的,原则上不再续聘。不再续聘的,可自主择业。”也就是说大学生“村官”如果6年内没有担任村“两委”副职以上干部的,即使考核称职,想继续留在农村当大学生“村官”,政府一般也不会再续聘。政府制订政策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在领导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流得动,然而专注在流得动,却忽视了留得住,调研中一些大学生“村官”表示如果待遇合理,工作稳定,还是愿意把农村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沃土,试想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了6年,奉献了朝华青春,6年后又重新回到原点,所面临的重新找工作、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困难,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大学生“村官”为什么干不久就想早点离开了。政策本身缺乏稳定性制约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扎根,要想大学生“村官”留得住,除了我们经常关注的待遇保障外,政策本身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向引导不应一刀切,对于大多数考核合格的没有担任村“两委”副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不应设置6年这样的底线。调整完善大学生“村官”聘期规定, 有利于保护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热情,在农村留得住。

[1] 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391-397.

[2] 董宏君.五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N].人民日报,2008-3-24(002)

[3] 李亚杰. 习近平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N].人民日报, 2008-12-23(001).

[4] 李源潮.要保证大学生“村官”选优干好流得动[N].人民日报,2010-1-31(004).

[5] 易果平,易米平,傅晓华.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素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140-142.

[6] 周文华.发展大学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14-118.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 as “Village Off i cial” Serving to Stay Village —— A Cases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LIU Hui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Hefei 230088, Anhui, China)

The current status of 250 College students as “village off i cial” in Anhui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d the status quo and factors of staying to work at the village was understood and analyzed. On this basi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grow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college students as “village official”himself and improving relevant policies for the village from an external objective conditions were proposed.

college students as “village offici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tay to work at the vill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licies Innovation

C31

A

1673-9272(2014)04-0053-03

2014-03-15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大学生村官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编号:2011sk509)。

刘 慧(1981-),女,安徽阜阳人,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