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鹏程
在教学这种认识活动中,人的心理的智力方面和非智力方面,即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是相互协同作用着。
操作系统(即智力因素组成的系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它们可以在个体身上具体地形成和表现为各种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这一系统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的加工、处理工作,如获取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等。对于具体的学习任务,这一系统相当于招待者和操作者。
动力系统(即非智力因素组成的系统)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它们可以在个体身上形成和表现为学习态度。这一系统不直接介入学习,而是以动机作用为核心,调节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比如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对于学习任务而言,这一系统相当于发起者和推动者。
教学过程就是这两个系统的共同活动。没有操作系统,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没有动力系统,教学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久。可见,两者缺一不可。
科学工作者对超常儿童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大都具有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等等。这类材料充分证实了成功与非智力因素发展间的必然联系。为什么非智力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和成才的作用与影响这样巨大呢?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几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和成才的作用和影响的心理依据。
【动机】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以实现的行为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只要它是以意向、愿望或理想的方式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激起人的活动时,就可以构成活动的动机。所以,动机是目的的出发点,引起动机的可以有相当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现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如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和维护也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的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业,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学习兴趣,由此认真、紧张、主动、顽强地学习。
【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因而它是引起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所以,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十分惊人的学习热情,勤奋地去学习。
【情感】情感是什么呢?一个人当前面对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之间发生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是情感。引起这种切身体验的心理过程叫情感过程。而情感过程的产物,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情。事实上,情感和感情,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或反映,在这一点上,可以认为是同义的。情感或感情总是由一些客观事物引起的,并没有离开客观事物的无缘无故的情感。愉快、满意、喜爱等是肯定的情感,嫌恶、愤怒、憎恨等是否定的情感。某种刺激而产生的暂时的剧烈情感,像愤怒、恐惧、欢喜、悲伤等叫做情绪,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和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具有肯定的情感和高涨的情绪,就会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勇往直前地学习。
【意志】意志是非智力因素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它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意志表现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首先表现为确定行为的目的和制定行动的计划。但是作为意志过程的确定目的和制行动计划,并不单纯属于认识过程,而是从已有的认识出发,能动地指向未能实践的准备过程。人的意志是在人主动和有效地变革某一客观过程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而意志对行动的支配又有发动和制约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抑制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不仅调节人的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如对注意、思维和情感的调节,由于意志是通过人的行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所以人只有有了意志,才能积极改造客观世界成为现实的主人,并且由于学习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困难很多,因而就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下面举一个例子。
教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片断:教师宣布今天的学习内容后,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111111”,问学生该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回答:“能被3整除。”教师说:“不用算,谁能一看就说出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接着,指定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数(至少是五位数),教师和其他学生在下面一起计算,每次都是学生一写完数,教师就说出结果,这使学生更急于知道教师是怎么知道的。这时教师让学生看书,学生明白了算法,再通过一些练习,学生也能很快地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了,但是学生计算的速度总是比不上教师,为什么呢?原来教师还有快中求快的诀窍——在一个多位数里,不论在哪一位上的数字,只要是6,6,9,我们都可以不去加它,例如:36492(只要看4和2),学生学了这一招,计算起来了自然快得多。这时教师再露一招:若两个数,三个数……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也可去筛去。例如“12277230”,1+2=3(筛去),2+7=9(筛去),7+2=9(筛去),3也筛去,所以12277230是3的倍数。学生又学了这一招,计算起来更快了,学习情绪高涨,也十分佩服老师,感到老师有水平,知识丰富(因为这两招是书上没有的)。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智力因素),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