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危机

2014-01-20 01:23施泳峰
中国收藏 2014年1期
关键词:官窑青花瓷青花

施泳峰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江西景德镇设置了官窑御器厂,专门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后在宣德年间确立了官窑瓷器书写年号款的制度。但是,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政治动荡, 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陷于低落,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具有明确纪年的官窑器物,因此学术界称之为“空白期”。

虽然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青花瓷器,就官窑生产来说情况仍较为模糊,但是就民窑生产来说,事实上是从未中断过的,甚至于还生产出了许多制作相当精细的器物。

官窑暂歇 民窑居上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其年仅9岁的长子即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定年号为“正统”,历史上称其为“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初期,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府事务,继续推行其祖父仁宗朱高炽和其父亲宣宗朱瞻基的各项政策,从而使得“仁宣之治”得以延续下去。但是,随着“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以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势力急剧上升,他们排除异己、陷害忠良、独揽朝政,明朝的政治统治日趋腐败。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的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领军队入犯中原。在王振的极力鼓动之下,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但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朱祁镇率领的20万精锐部队被也先率领的蒙古骑兵包围,最终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成为了俘虏,史书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

正统年间景德镇官窑曾经一度停止烧造,后来虽然恢复,但是烧造规模呈现萎缩的状态。相反,景德镇民窑的生产却是从未间断,产品质量甚至接近官窑的水准。正统元年(1436年),“江西浮梁县(即景德镇)陆子顺进瓷器五万余件,上(即明英宗)令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值”;正统三年(1438年),“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地货卖及馈赠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明英宗实录》)由此可见,由于民窑生产的工艺水准已经接近了官窑,使得当时的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景德镇的民窑采取打压措施。

正统青花瓷器的青花以国产青料为主,极少数掺和有宣德青花所用的“苏麻离青”料,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浓淡不一,以深沉幽暗的居多,晕散现象较为少见。在青料堆积的地方有黑褐色斑点,抚摸有凹凸不平感;在青料淡薄的地方呈青灰色,或微泛蓝色。

绘画风格给人以清新酣畅之感,采用勾勒渲染相结合的绘画技法,勾勒的线条有轻重粗细的变化,渲染的部分有深浅浓淡的色泽差异。运笔纯熟自如,笔划粗重洒脱,颇具宣德青花的遗韵。

器物的胎体有粗细之分,细者洁白细腻,粗者白而不腻,底部多为细砂底,有火石红现象。器物造型饱满,常见有双耳瓶、三足炉、筒炉、龙缸、小鱼缸、笔架、梅瓶等。

官窑无踪 民窑代表

由于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因此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即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不得不以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定年号为“景泰”,历史上称其为“明景帝”。朱祁钰即位后,在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支持下,诛杀了宦官王振的余党,使得明朝的政治面貌为之焕然一新。随后,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明军成功地击退了也先率领的蒙古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的统治转危为安。不久,也先放回了被俘虏的朱祁镇,但朱祁镇回到北京后,虽被尊为“太上皇”,却被软禁在北京紫禁城内的南宫长达7年之久。

景泰年间,景德镇曾经遭遇数次大旱,造成大面积的饥荒,严重影响了景德镇当地民窑瓷器的生产,因此流传下来的景泰青花瓷器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景泰青花瓷器的考古发掘出土仅有2次,均于1974年在江西景德镇发现。在景德镇东郊的景泰四年(1453年)严昇墓中出土有青花双耳瓶、炉、碗、碟等7件青花瓷器,在景德镇北郊观音阁的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袁龙贞墓中出土有青花方瓶、方耳炉、碗、碟等7件青花瓷器。这14件出土的青花瓷器成为景泰青花瓷器断代的标准器。

景泰青花瓷器的青花采用国产青料,因青料中的含钴量较低而使得纹饰图案较为清晰,比较适合描绘人物活动的场面。青料浓厚处的发色呈深蓝色,色泽偏灰黑色,并有褐色斑点;青料较薄处的发色较为清淡,呈灰绿色,色泽不够鲜艳。

绘画题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画成为景泰青花瓷器最为突出的装饰纹样,有历史故事、人物故事、神仙佛像、高士图、婴戏图等,人物形象生动,绘画线条清晰。比如:历史故事中的垂柳常用连续的“人字纹”表示,人物故事中常有左右飘拂的链条或弹簧状卷云,神仙佛像的身后常有一轮光环,高士图常伴以礼帽状花草,婴戏图中的婴儿面容健壮。

器物的胎体粗糙,底部为白砂底。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较厚,有细小气泡。底足打磨圆熟,呈“灯草梗”状。常见的器物有梅瓶、长颈双耳瓶、方耳香炉、净水碗、小碟等。

官窑疲软 民窑喘息

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无法亲理朝政。徐有贞、石亨等大臣打开了南宫的大门,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并定年号为“天顺”,史书上称之为“夺门之变”。朱祁镇也由此成为明代历史上惟一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在病榻之上的朱祁钰闻知此事后,受到惊吓,不久就去世了。朱祁镇复辟之后,大肆清算朱祁钰的旧臣,诛杀了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于谦。天顺三年(1459年),在“夺门之变”中立有大功的忠国公石亨,倚仗朱祁镇的宠信,飞扬跋扈,横行不法,被以谋叛罪下狱并死于狱中。天顺五年(1461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等人试图发动政变,另立新君,但以失败告终,史书上称之为“曹石之变”。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重去世,皇太子朱见深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成化皇帝。

天顺年间景德镇的制瓷业重新走向稳定,产品的制作风格趋于淡雅精致。但是,官窑的生产却是时断时续,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就曾指派宦官到景德镇监督官窑的烧造;天顺三年(1459年)明英宗又减少了原定烧造的13.3万件官窑瓷器中的8万件。这表明,当时官窑的烧造情况并不乐观,甚至于无法完成宫廷的烧造任务。因而民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一些烧造质量较高的民窑瓷器脱颖而出。

天顺青花瓷器的青花使用国产青料,青花发色以深蓝色为主,有浓淡两种发色,颜色深沉似宣德青花,淡雅柔和似成化青花。

绘画风格趋于淡雅,布局疏朗,秀丽宜人。花卉纹的绘法常以青花勾勒出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外采用渲染技法绘出图案,花瓣则有单瓣、复瓣之分。人物画的水平普遍不高,画面稚拙、生硬、呆板,比例失调。“云气纹”的形状如灵芝或如意云头,以粗线条为轮廓,以细线条作装饰,成为天顺青花瓷器的绘画特征。

器物的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分段制作的接痕明显。釉面滋润细腻,略呈浅鸭蛋青色。器物造型清秀,常见有梅瓶、盖罐、长颈瓶、三足炉、碗、盘等。

猜你喜欢
官窑青花瓷青花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青花志展览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官窑驿站”寻踪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此“官窑”非彼官窑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青花·木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