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珠
摘 要:随着高校学科改革的深入推进,合唱与指挥这门音乐教育专业的综合性课程,面临着时代性的蜕变。本文通过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理论性概述,深入解读其在高校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并经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目前我国高校开设此课程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为该课程的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 高校 课程 改革
合唱与指挥是将声乐中的合唱与演奏中的指挥,两个独立的表现领域,有机结合的学科。自我国高校实施《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教学计划》以来,合唱与指挥一直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在与高校音乐教育多年的磨合中,逐步确立了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首先,它是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基本手段。历史上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有知识无技能,有特长不全面的学生不是社会所需的人才,合唱与指挥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承担着为音乐专业学生储备综合素养的任务。其次,合唱与指挥课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表演能力。音乐不是一个用文字来表现内涵的领域,它最终的艺术达成恰恰需要音乐人声音与肢体的表现,该课程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了平台。最后,合唱与指挥是形成学生协同组织意识的媒介。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群体式的表演,它要求众多参与者齐心协力,心怀集体,用统一、和谐的声音表现音乐的魅力。合唱与指挥的实践活动需要主持者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不仅集合参与者的声音,更要集合参与者的音乐意识,它让学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仍未达到理想状态,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其影响极深,制约了学生对音乐环境改变的适应,这些矛盾急需重视和解决。
一、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现状
1.教学方式呆板化
在高校音乐学院的合唱与指挥教学中,授课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采取“填鸭式”教学,课堂成为音乐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枯燥、空洞、乏味的教科书式的说教使学生极其反感,被动听课,应付考试成为学生主流的学习动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造成该课程的设置初衷受到歪曲,而且淹没了音乐教育的基本特色,毕业生只会滔滔不绝的理论阐释,基本的音乐技能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降低了音乐的表现力。而且仅有的合唱排练实践也陷入恶性循环,教师操办组织、教师纠正声部、教师领唱等等都说明整个过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有领命的义务,制约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创造力、组织力得不到发挥,影响了音乐艺术的自由感。
2.教师欠缺专业化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仍普遍缺乏专业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团队,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大多由理论教师、器乐教师或者声乐教师兼任。专业化的缺乏导致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存在偏颇,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基本上沿用本学科的教学套路,加之部分合唱与指挥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落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增大,课程的一贯性被撕裂,学生得不到系统学习,最终出现了“半瓶醋”现象,影响了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制约了对课程方向性的把握,学生和教师课程理念得不到科学的界定,重视程度得不到提升,也就消除了课程改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而降低了该课程的传授质量,学生的专业水平长期受到压制。
3.课程评价肤浅化
目前各大音乐学院对合唱与指挥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理论和单一技能的考察与评价,忽视了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与修养的考评。学院一般采用期中测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期中测评重在理论知识的检测,期末测评在理论考察的基础上加入技能的评价,多为分小组进行小曲目合唱或者组织一次简单的指挥活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造成了课程评价的机械化,教师和学生都对这种评价方式产生了依赖,衍生了专业学习懒惰的心理,进而退化了学生和教师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对作品的表现和处理缺乏艺术的创造性,也使教育的双方都对课程评价改革嗤之以鼻,维持现状的心理占据主流,阻碍了课程的改革。
二、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的策略
1.强化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
各大音乐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变目前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多样、自主的教学方式,增强音乐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任课教师要改变课堂对教学开展的束缚,变被动说教为主动牵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课程独有的活泼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将理论讲解与肢体感知进行科学的结合,有意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谈论对学科的认识、对专业的理解。合唱与指挥的教学要本着全面发展、综合提升、富于创新的要求,深入挖掘学生的艺术个性,在个体对音乐的表现中凸显课程的独特性,为他们音乐天赋的表现提供舞台。要适当增添实践的教学环节,改变重理论、轻表演的传统状况,增加表演的课时,将课堂教学与舞台表现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人上舞台,实现实践基础上的教学提供机会,促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用理论武装实践,达到学生的合唱排练技术、歌唱技能、曲目选择能力及指挥技术的综合性发展。
2.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
针对目前高校缺乏合唱与指挥专业教师的情况,各音乐学院要将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提上工作日程。学院应有条件地组织授课教师进行合唱与指挥的课程委培,为授课教师提供再学习的场所,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让已有的任课团队成为专业化团队的骨干。学院要认真做好专业人才的引入工作,在每年的引援计划中适当增加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人才的引进名额,人事部门把好人才引入的关卡,制定科学的招聘标准,提供较好的待遇,吸引更多社会人才进入专业教师团队,为教师团队补充新鲜的血液,提供优质的教学力量。学院要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合唱与指挥资深艺术家走进课堂,现身说法,用他们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充分的学习经验武装老师和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和教师与专业大师交流提供平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师团队除了具备普通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加强他们现代教育的理念和科学研究的意识,增强他们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3.执行多元的课程评价模式
合唱与指挥不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更是一门关乎音乐素质养成的课程,因此评价目标要向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能力靠拢。课程评价体系应由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向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转化;由评价单纯的理论知识与简单技能向评价学生综合音乐能力转化;由学生被动接受考核向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转化。这就要求音乐学院要打破期中、期末考试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态评价模式,形成平时考核、期末考核、课外考核三级联动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舞台表现,既考查学生的理论素养,也考查他们的实践能力,把学生课堂外的专业活动纳入评价体系,把实践课外合唱活动指导的次数作为平时定量评价的依据,激发学生积极实践的意识,转变他们的实践态度。学生要成为评价体系建设的主动元素,鼓励他们为评价体系的改革献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促进评价模式向多元化、时代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合唱与指挥课程既面临着改革的多重挑战,又孕育着改革后的勃勃生机,教学工作者要抓住课程改革的黄金时期,努力促进合唱与指挥课程实现层次上的质变,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文思隆.合唱指挥知识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杨长安,周跃峰.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周娟娟,汪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应主张实践性与创新性.音乐探索,201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