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娥
摘要:
先秦儒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主旨,形成了以家庭伦理为核心,向内延伸至个人品格修养,向外延伸至政治实践活动的儒家责任伦理观。它以培养人的仁爱精神、家庭伦理道德、王道信念以及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为核心内容,致力于培养人的利他责任人格。探究儒家责任伦理的当代价值,以期儒家责任理论与现代社会能够同构契合和互补优化,从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
儒家;责任伦理;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1-0040-02
责任伦理实则是由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政治伦理概念,是指人们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并履行其角色义务时应承担的责任,是一种主观的行为道德准则。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正是人们在践行其社会行为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这种道德行为规范是关于人的道德行为的哲学。但道德行为亦有向上提升自我,用自我之力来启导社会,使社会臻于至善的另一面。就此理解,德行也是责任,此责任是以达到个人生存与社会生存为目的的,兼具责任性与目的性。
1 儒家责任伦理形成的理论基础
1.1 天人观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敬天畏地的习俗。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天更是被赋予为“万物生命的起源和源泉”这样崇高的地位,因此成为了我们人类生命和道德的永恒归宿。在周人“以德配天”的“敬天”思想中,又明确的表达了“天人相通”、“万物合一”的思想。并着重强调了人的本性来源于天,天是我们生存、践行社会行为的原初依据。“天”的周流运演规律,即“天道”,是作为我们人之为人的依据,是作为我们人之为人合理性的依据和标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话来说,哲学是让我们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同样,天道也是如此。因此,天道也成为我们个体超越内在和社会伦理秩序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儒家把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升至人类的道德修养境界来探索个人心性修养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统一,从天道衍生出人道,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新探索,将天道引至人道。
1.2 伦理观
孔子为了让天下能继续维持和延续一种礼乐有序,天下有道的局面,在继承周人“以德配天”的基础上,系统的完善了礼乐制度。因此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庭伦理为核心,向内延伸至个人品格修养,向外延伸至政治实践活动的儒家责任伦理观。儒家认为只有以德配天,才是对“天道”最好的践行。然后通过修身克己,不断超越完善自我的内在品质,内化道德于心,外化道德于实践,最终实现主体的自我人格品质与社会道德责任完善的践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
2 儒家责任伦理的主要内容
2.1 “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
仁爱思想最直接的表述是由孔子提出的,即“仁者,爱人”。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主张则是仁爱思想的直接来源。但儒家之爱带有宗教等级色彩,先由家庭开始,由家庭之爱推及到社会之爱、天下之爱,形成一种基于人的原始血缘亲情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朴素、真实、可信的仁爱内容。
2.2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夫义妇贞”的家庭道德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先秦儒家很重视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家庭建设作为儒家责任伦理观建设的核心,不仅关乎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还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孔子把个体所具有的仁爱之心作为他“礼”的依据,同时把下层普通家庭中最古朴、最纯真的情感与周代礼制家庭中的“亲亲”、“尊尊”的伦理规范相结合,为整个社会的家庭伦理规范找到了人性的哲学依据,并延续至今。由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夫妻和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
2.3 “内圣外王”的王道信念
“内圣外王”的王道是儒家君子士人一生所追逐的政治理想。内圣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王道信念向内塑造了“内圣”的人格品质,向外则延伸至政治实践活动。内圣外王的“本”是“仁爱”,标准是“道”,儒士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目标,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他们认为“学”可以“优则仕”,如此来实现道义责任。儒士行使这种道义责任的起点是自我,终点则是达到政治、伦理融为一体,以达至“济世安民”的人生高远境界。
2.4 “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
先秦儒家很重视礼仪,他们认为礼仪能够帮助一个国家恢复礼乐有序、天下有道的传统秩序,所以儒家的忧患意识不仅包括对个人道德践履的忧虑,同时也包括对天下礼治的忧虑。对践履个人道德的忧虑始自孔孟子,孟子云:“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下》)。这种担心自己不能真正的、完全的践履个人道德的忧虑意识成为他们积极践行责任的原动力。对天下礼治的忧虑则始自孔子,孔子在面对春秋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就指出他所担忧的就是人们不培养品德,不钻研学问,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又不能改变自己,有缺点又不愿及时改正。这句话也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的担忧。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儒士以国家民族兴衰为己任,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往往兼具对自身和天下的终极关怀、行善诉求的意义,彰显了他们维护华夏文明延续的献身精神,成为我们今天效仿的榜样。
3 儒家责任伦理的当代价值
任何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诞生都与其当时所处的社会形态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形态还会衍生出对当时社会有用的社会文明思想,并在这种对社会的“有用性”中延续下来。儒家责任伦理思想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伦理、责任与价值践行集中表达的意识形态,必然会留下当时独特的文化印记。儒家的责任伦理注重个体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统一,注重个人成人成圣与实现社会大同的统一,因此有人称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型文化。儒家的这种伦理道德型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原始雏形。可以说,责任伦理思想是广泛渗透在儒家传统社会的日用人伦之中的。
3.1 培养仁爱精神,强化道德修养
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讲求“仁”,其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这是孔子规定的,孟子又谓之恻隐之心。“仁”是全德之称,是人生很高的境界。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主张奉献。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这些都是孔子对“仁”的阐释,反映儒家思想创立者主张人要具有广博爱心的强烈愿望。
除此之外,儒家还把“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作为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这些道德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心性的修养,真正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我们的责任意识,使我们明辨是非善恶,更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真正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儒家之所以重视个体品质的修养,重视责任理论,正是为了保证个人更好的为社会群体尽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为了使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
3.2 担负家庭责任,调解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个家庭伦理道德状况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左传》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典通常被作为调节家庭关系的五种常见的道德行为规范。其中“孝悌”在《论语》中被提到了极端重要的地位,“仁义”具化为“孝悌”这一道德原点,融合了生命伦理与生存道德为一体。因此,“孝悌”是儒家家庭伦理的基石,也是整个传统社会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儒家很注重家庭的和睦,儒家“以和为贵”的家庭伦理观集中体现在塑造良好家风的生活实践中。只有家风良好,才能促进家庭团结和社会和谐安定。“忠恕之道”及“以和为贵”的家庭伦理观,实质就是以个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开明品行,去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睦。除此之外,“夫义妇贞”的责任理论可以用来引导当今家庭的夫妻关系,引导夫妻双方加强对彼此负责任的意识,能够降低离婚率,对于构建和谐和睦的夫妻关系、家庭关系都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3.3 塑造理想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内圣外王”强调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来完善自我,重塑人们的道德人格和人生价值。“内圣”的理想人格,要求人们接受道德伦理的考验和磨难,无论是日常生活琐事,还是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头,都要坚定地践行德行,就像《已灵幺》里说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外王”推及到今天的时代则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源泉。“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规范化,能够促进个人的道德人格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维护社会安定,打击一些不良现象的滋长。
3.4 树立忧患意识,增强民族责任
信念是责任的源泉,是个人心性修养、个人思想道德品质、个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来诉求和品评他的道德底蕴和价值观,可以说,人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在透露其内心修养和道德情怀。责任伦理是责任与信念的有机结合,个体的信念会支配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和践履责任程度,每一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信念的牵引下实行的。先秦儒家与当时其他各大家大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坚守着崇高的道德信仰,具体可分为两点:一个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另外一个则是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这也是我们当代的政治家所应该接受并内化于自身的重要品质。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政治家对国家繁荣安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深深关切,对个体生存至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以及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密切关注。
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是对统治者达到“内圣外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推动儒家先哲为实现其政治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儒家伦理思想虽然描述的只是伦理秩序的理想国,与我们现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也从伦理的角度说明了今天统治者权力的归属问题。以它来作为当代的统治者和政治家的道德情怀,可以辅助现代政治制度的运作和管理。
儒家提倡的责任伦理思想培养了华夏民族重礼重义、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经世济民道义责任的优秀民族性格,成为我国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型文化。探讨儒家责任伦理的主要内容,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内涵,尤其是丰富有关责任伦理的理论。通过分析儒家责任伦理的当代价值,以期儒家责任理论与现代社会能够同构契合和互补优化,能够促使国人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能够重新审视我们的责任以及道德现状,改善道德风尚和责任意识,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任亚辉.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探究[J].心理学报,2008,(11).
[2]邓凌.中国传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浅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周志文.略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J].心理学报,2004,10(4).
[4]国际儒家联合会编.儒家现代性探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5]刘强.论语[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
[6]周全德,海文卫.儒家家庭伦理的文化特征和当代价值[J].文化学刊,2009,(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