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作

2014-01-20 16:25执教:姚平评点:谢兴无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张若虚思妇春江

执教:姚平+评点:谢兴无

【课堂实录】

一、初读美读,《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

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在我们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和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旷世佳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师:这首诗意境空明、韵调优美、思想深邃、情感真挚。诗歌要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味道。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边读边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生(全体):(学生自由、大声地诵读)

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生1:这首诗开始描写了美丽的江月景色;然后写面对这样美好的月夜,诗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叹,又由这种感叹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妻子,抒发自己想念妻子以及妻子又是如何的想念自己,然后由这样的思情引发到背井离乡的游子们是如何思念家乡的。

师:把握得非常准确。也就是说这首诗描写了景、思、情三部分内容。诗人以清丽的笔触、旷达的情怀描写了春江月夜的美景,对人生的思考,游子思妇的爱情,成就了这首传唱千年的大美之作。这首诗,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美”!美是《春江花月夜》最核心的主题。那么,美在何处呢?

二、再读悟读,《春江花月夜》美有何因

1.春江花月夜中的“景”

师: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春江花月夜》美?特别是我们不仅说它景美,而且它的哲思、离愁一样如此之美?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描写了春、江、花、月、夜,这景让我们觉得美,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生2: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芳甸、花林、月色很美,融合在一起的意境很美。

师:多美的意境啊!景色美,意境美,是一幅幽美恬静美丽的图画?(生:对。)很好。

生3:句子写得很美,用了很多美丽的词语来描写景象。比如“滟滟”“江流宛转”“芳甸”“花林”等。

师:你的感觉很细腻。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除了幽美恬静的“静美”,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诗写月亮从地平线升起,远远望去就好像从海面涌出一样,通过“共潮生”就可以体现出景色的生机勃勃。

师:很准确,你的表达非常好。是啊,浩瀚无垠的春江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特别是“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个“生”字,赋予了春江月夜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过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涂抹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辉,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只有那一轮明月,皎洁明亮,动人心魄。

师:春江花月夜既是那样幽美恬静,又是那样生机勃勃,笔墨是如此细致入微,而气势却又是那般恢宏壮丽。大家觉得美不美?

生(全体):美!简直是美极了!

师:美文要多读。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诵读。

生5:(一女生诵读)

师:自己感觉读得怎么样?

生5:读得太快了,有些急?

师:如此幽美恬静的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是不是应该缓慢、轻柔、委婉一点?

生5:是的。我再读一遍:春江潮水——

师:这次读就很有些味道了,注意捕捉了诗歌意境。

2.春江花月夜中的“思”

师:面对春江月夜,良辰美景,诗人的无尽遐思油然而生,哪位同学来诵读这一部分?

生6:(一男生诵读)

师:读得不错。谢谢你。

师:这一部分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那么他思考什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7:江边是哪一个人最初看到了这皎洁的月光,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映照江边的游子呢?

师:讲得很好,语言表述很精当。我想再请问你,这两个问题诗人在诗中给出答案了吗?从根本上讲诗人问的是什么?

生7:我觉得没有答案。 我记得有位哲人对着大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何处去?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是非常值得引人深思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答案,是要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的。

师:你的回答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思考,只是提问而没有回答吗?

生8:我认为诗中有答案,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似乎是“物是人非”的悲凉。

师:对,江月虽生生不息,人生同样代代无穷。诗人追问的实际上是生命个体和宇宙、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答案”的哲学命题。

在这浩瀚苍茫、无穷无尽的宇宙中,人生是何等的短暂和渺小。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张若虚是和他的诗人前辈们一样,只是“羡宇宙之无穷,哀此生之须臾”的悲叹吗?

生(全体):学生沉思。

师:应该说,诗人们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古已有之,而且永远不会停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2012究竟是不是世界末日?只要人类存在,它就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我们来读一读另一位初唐诗人刘希夷的名作《代悲白头翁》。这是一首长诗,重点读这几句吧:

生(全体):齐读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中,刘希夷看见落花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看到江月触景而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们的感慨有不同吗?

生9:我觉得刘希夷的诗重在“悲”,可是张若虚的诗句却让人感受到希望,没有悲伤的感觉。

师:对,感受很敏锐。

师:那么我们说刘希夷的“长叹息”是在“叹息”什么呢?

生10:我觉得是“岁岁年年人不同”,也就是“物是人非”,生命个体短暂易逝;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抱着积极的态度,它就类似于另外一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未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师:非常准确。谢谢你。

师:物是人非,生命个体短暂易逝;物是人是,人生人类代代无穷。每一个人面对浩瀚苍茫、无穷无尽的宇宙都会感叹:人生是何等的短暂和渺小,可是张若虚他并不只是“羡宇宙之无穷,哀此生之须臾”的悲叹啊。

师:接着诗人又一次追问,“不知江月待何人”。如何呢,“但见长江送流水”。同学们想象一下:浩瀚无垠的长江送别着向远方奔去的流水,你是什么感受?

生11:读到这一句诗,我觉得是一种时光飞逝的感觉,一切都没有停止,一切都在前进。

师:很好。谢谢。

师:此时我们读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也与作者一样有了新的的领悟与超越,今晚的江月并非为我的离愁别绪而来,千百年来它不知照耀过多少如我这般飘泊的游子,抚慰过多少迷惘感伤的心灵。就像眼前这生生不息、浩瀚无垠的长江,用它的温暖慈爱、宽容博大抚慰着胸中万万千千东流而来的涓涓细流,又陪伴它们送别它们朝着理想的前方一路奔流。这是慈爱的父母、敬爱的长者对远行游子的叮咛,这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即将奔赴远方、追寻理想的伙伴诚挚的祝福,这是诗人对茫茫宇宙与有限人生最坚定、最温暖、最光亮、最美丽的答案。

下面,让我们请刚才给我们读这一段的这位同学再给我们读一遍。

生12:诵读。

师:读得很好。比之前读得更有韵味,读出了光明,读出了希望。

3.春江花月夜中的“情”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飘泊异乡的诗人在这里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远方的爱人。

生:齐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这一部分诗歌结构非常精巧,请同学们告诉我诗人用的是什么结构?

生13:总分结构。

师:对。哪几句是总?哪几句是分?怎么分的?

生14:“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是总述。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写游子的思归之情。

师:非常准确。“思妇”部分诗人描写得非常含蓄隽永,请全体女生再齐读一遍,感觉一下,这里还有谁陪伴着思妇依恋着思妇不忍离去的?

生(女生):齐读“思妇”部分。

师:谁?有谁陪伴着思妇依恋着思妇不忍离去?

生(全体):明月。

师:对。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明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在这里诗人对“江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妙处?

生15:拟人。

师:对。诗人在这里把“明月”拟人化。最传神的是哪个动作?

生16:“徘徊”二字用得极其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在楼上徘徊不忍去,要和她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倍加思念,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师:很准确。最后八句写游子,我们大家看一看,诗人用了哪些景物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生17:有闲潭、落花、江水、斜月、碣石,还有落月、满江树。

师:非常完整。当我们看到这些景物时,我们也能深深地体悟到,游子连做梦都在念念归家的深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而他却远在天涯。碣石潇湘,天各一方,回家的道路依然遥远而漫长。在这美好的夜晚,不知会有哪个幸运儿能乘月回到自己的家乡,江月虽落,可万千柔情依然不绝如缕,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师:在这里老师还想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游子思妇的这份感情,给我们的心灵最大感受是什么?读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 ?

生18:感觉他们有无限的思念。

师:你觉得这种思念只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的愁绪吗?

生18:是愁绪。(这位同学的同桌说:不是。)

师:那你来说说为什么不是?

生19:我觉得是欢快的。在这里春江、花很美,月夜很美,就希望能欣赏这美丽的景色,然后做一个美梦,在梦中就可以见到自己思念的妻子。

师:噢,美景、美梦,就不再是伤感,而是美好的期待、希望。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让我们也体会到诗人始终的积极乐观。

还有一首诗,同学们也许读过,老师也非常喜欢。我们请全体男生来读。

男生:齐读《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这是李商隐在蜀地写给家中妻子的一首诗,同样是相隔两地无限思念,同学们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生20:很温馨、很甜蜜。

师:“温馨”“甜蜜”,这词语用的很贴切。诗人写道: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不知具体的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池子。何时你我重新相聚,在西窗下一起剪去烛花,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吧!“巴山夜雨涨秋池”,那不正是我在不眠之夜对你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吗?

那么落月时洒满江树的只是伤感的离愁别绪吗?

生(全体):不是。

师:不是了,真的不只是伤感。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有不绝如缕的思念,有淡淡的悲伤,但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真挚、是温暖、是热爱、是希望,它让我们坚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坚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信“金凤玉露一相逢,定胜却人间无数”,因为这是最伟大、最纯粹、最美丽的爱情。原来,思念竟如此美丽!

好文不厌百回读。现在我们一起在音乐中齐读这首如此美丽的诗歌吧。

生(全体):配乐,全班学生齐诵读。

师: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是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自然,个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也会有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三、拓展探讨,为什么只有张若虚能够写出这首旷世佳作

师:我们一起全面了解了《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共同品读了它的美景、美思、美情。在此我们不禁要问: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这皎洁的明月照耀过无数异乡的游子,无数追寻理想的游子也都曾仰望这轮明月,可是为什么只有张若虚能够写出这首旷世佳作,成就这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全体):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

生21:《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在初唐时写的一首诗,那时一切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我想张若虚在他的一生中也肯定徘徊过,迷惘过,但是在面对这样的美景时,这样浩瀚的宇宙、美丽的月景,在他的思想中是充满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的,不是悲哀的,他觉得生命是如此美好,我们的宇宙是如此的浩瀚无垠,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去悲叹生命,他就会觉得是在虚度年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说得非常精彩。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2:张若虚一生就这样一首诗为人所知,就像曹雪芹只有一部《红楼梦》,他就把自己毕生所学、毕生才华全都融入这首诗中,所以这首诗更显光芒,更光明。(学生同样自发地鼓掌了)

师:也说得很精彩。张若虚的这首诗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超绝才华、旷世才情。

综合大家刚才的发言,为什么作者能够写得这么美?一是来自诗人的旷世才情。比如,诗歌独特的韵律安排,以“月”为意象一线串珠,浑然一体,还有意象美、情境美、音乐美以及游子、思妇的对比映衬,都充分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超绝才情。

除了诗人的才情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生活的唐代初年是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的先声。诗人所处的初唐时代所展现出来的无穷生机和活力,深深地激励着诗人,感染着诗人,给了他对人生、对理想、对未来无尽的憧憬、光明、生机和希望。这既是一个美丽神奇的春江月夜,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奔向未来的清晨!

师:(结束语)什么是诗歌?诗歌是人类智慧和思想迸发出的最璀璨、最夺目的火花。什么是诗人?诗人是现实世界中盘旋于万丈高空的雄鹰。杰出的诗人,伟大的诗歌,是帮助我们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春江月夜,诗人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的视觉盛宴;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诗人带我们感受了一次超越、升化的、美的心灵之旅;通过游子思妇的无尽思念,让我们看到了一曲伟大的、美的爱情礼赞。伟大的时代,常常能够孕育和造就伟大的诗歌;而伟大的诗人,往往能够预言和感知伟大时代的到来。伴随着《春江花月夜》在大江南北竞相传唱,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盛唐时代正在阔步向我们走来。

非常高兴能够和各位同学一起度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上午。谢谢!

【评点】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改编经典是一个挑战;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讲解名篇也是一个挑战。导演的改编,其结果大都可算在见仁见智之列;而教师的讲授,恐怕就只有成败之分了。宜昌一中的姚平老师敢于在公开课上挑战《春江花月夜》这样的名篇,实在勇气可嘉。

所谓“美文好读不好教”。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要感受它的美易,要领悟到它的的情难;要参透它的景、思、情合一更难;而将美的讲授与美的诗文结合又是一重难题。姚平老师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这节课可谓参透了《春江花月夜》的景、思、情,对这首诗的主题挖掘极深。《春江花月夜》作为师承古意的宫体诗,能够“富有真正的艺术生命、能够活在后代人的记忆中”,成为千古杰作,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既将诗情画意描写到了极致,更“给人无限的审美愉悦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使人难出其右”。姚老师深入探究诗歌的情感哲理,细腻地体验并引导学生领会“江月”哲思,不是“物是人非、生命短暂易逝的伤感”,而是“诗人对茫茫宇宙与有限人生最坚定、最温暖、最光亮的美丽期待”,是诗人“对宇宙的领悟和超越、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

就我看来姚平老师的一些作法值得品味:

一是用诵读感受美。整个课堂在初读美读、再读悟读、好诗不厌百回读、音乐声中沉醉读的诵读氛围中,一步步深入地分析鉴赏《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美有何因,为什么只有张若虚能写出如此大美之作。文中的音韵美、景色美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姚平老师用这多种方式的诵读来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品味美,做得很充分。

二是用比较阅读强化悟。文中的哲思、别情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但是姚平老师引用两首耳熟能详的诗让学生进行比较,轻巧地化解了这个难题,不能不说做得精彩。在引导学生领会《春江花月夜》的“哲思”部分时,让学生对比刘希夷看见落花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与张若虚看到江月触景而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什么不同;在“别情”部分,为了感受诗人除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的伤感更有“真挚温暖与纯粹美丽”,姚平老师又引入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

三是用联想突出情。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身临其境去思考,诗情才会更突出,诗意才会更充分。诵读、比较、联想,这不正是诗歌解读的最佳方法吗?

另外,纵观整节课,姚平老师素雅得体的着装、亲切和婉的教态、准确精当的点评、诗意盎然的佳语,与春江花月夜的诗意高度契合,相得益彰,这是姚平老师的细心,也是她的匠心,她将讲授的形式美与诗文的内容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许这是姚平老师挑战这一名篇的成功之所在。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市一中]

猜你喜欢
张若虚思妇春江
最特别的树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春江水暖鸭先知
从张若虚到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