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百家讲坛”中有一位叫纪连海的老师,他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他的讲座收视率很高。但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也曾困惑过:“我为什么把学生讲睡着了?我的课怎么就吸引不了他们呢?我会很自责。”可是后来他的课却最受学生欢迎,为什么呢?因为纪连海讲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激情万丈,配合着丰富的肢体语言,讲到动情处常跺脚、拍桌子,甚至双手颤抖、呼吸困难。他自己也说:“我平时跟学生讲课比在电视上要激动一百倍,我二十多年来都是用这种地动山摇的方式讲课。”正因如此,纪连海的课打动了无数的学生,也打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我们不禁要想想平时自己上课时,学生有没有认真听?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感不感兴趣?或许有些学生还在下面画漫画,看小说呢。其实,教师讲课首先要打动的是自己,让自己充满激情,然后把这激情传递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教育下更加主动地学习。
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都能体会到,“激情”对于语文课堂是多么重要。教师授课没有激情,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习没有激情,恐怕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好,就更谈不上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当然,我们所说的激情并不等于每一节课都要慷慨激昂,精神亢奋,这激情应该是教师从文本到学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魅力无限呢?在这里我想结合一些实例谈一谈个人的感想。
一、用文本的内在魅力探寻激情
激情不可能凭空产生,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钻研教材。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先不要去看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而是自己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文本的精神。先让自己被文本打动,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作品,让文本成为学生认知和体验的桥梁,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最终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冰心的《谈生命》是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作者把生命比喻成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内容看似简单,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融入了作者情感的“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都获得了生命,这种情感仅凭十几岁的孩子所拥有的人生阅历是难以体会的,因此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努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再比如讲授《散步》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对文本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而是要抓住“亲情”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体会了文中三代人的散步之后,我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与父母散步的感受,想一想是否有那么一次散步,一直留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接着我又跟学生一起分享我和母亲的“散步”,学生们感触很深,整节课上,浓浓的亲情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文本是激情的源泉,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热闹,任何忽略文本的教学都只是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与文本的接触中去拨动心灵最深处的那根琴弦。
二、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激情
要想在课堂上激情万丈,侃侃而谈,吸引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光靠对文本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不懂得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老师如何拥有激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他学科的知识都有可能在语文中出现,语文教师除了专业知识扎实,还要博览群书,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与喜爱。
在讲授《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不是很了解,于是我给他们介绍了乡试、会试、殿试,还讲了当年曾国藩因为别人当面以“同进士”对“如夫人”而大发雷霆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也领悟到,已经六十岁而且功成名就的曾国藩尚且看不破一个“同”字,更何况区区一个范进呢?这样一来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这个主题学生就能理解得更透彻。
我曾经参加过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荆州的一位女老师,她上的是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这是一位有着戏曲功底的语文老师,她教学生用京剧的念白向各位老师问好,原先觉得戏曲特别枯燥的孩子们一下子就被老师的激情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了。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又把戏曲知识穿插到各个唱段中,自己教唱,孩子们学唱,整节课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许多平常丝毫不感兴趣的戏曲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们喜爱的网络信息,我们都要涉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知识渊博的老师,才会让学生打心眼里欣赏、佩服乃至崇拜。因此,永保“知识的源头活水”,我们才能永葆教学的激情。
三、用发自内心的朗读点燃激情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语文课堂,当需要教师朗读时只用轻轻地点击一下鼠标便有标准的语音播放出来,教师似乎可以更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播放录音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如果教师亲自朗读的话,学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教师的动作、表情,感受到教师的语气、情感,这样才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蕴藏在这些经典中的情感、内涵仅仅通过看很难领悟得到,非得认真地去读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切。但是学生人生阅历浅,情感体验也不丰富,文章该如何读,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读,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时教师发自内心的充满情感的朗读就很容易打动学生。他们在细心聆听时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是在和作者进行交流,仿佛是在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乃至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在南方孩子的印象中,腰鼓只是晨练时中老年妇女们的健身器械,虽然给学生们播放了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视频,可是机器播放出来的画面仍让孩子们感觉比较遥远。看着学生那茫然的表情,我开始了朗读,从表演前后生们蓄势待发时的沉稳,到表演中场面的壮阔豪放,力量的刚劲激昂,再到表演后鼓声戛然而止时的寂静,我感觉自己的心与后生们连在了一起,与安塞腰鼓奏响了共鸣,与黄土高原融为了一体。学生们先是鸦雀无声地听着,而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一起高呼“好一个安塞腰鼓”。于是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模仿我读得精彩的句子,后面的教学也就十分顺利,下课了同学们仍感觉意犹未尽。
激情朗读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散文、诗歌这些情感丰富的文体中,在讲授学生们感觉十分枯燥的说明文时,我同样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说“屏”》这些课文,一开始有的同学自己不愿意看更不愿意读,但是在我有感情地朗读过后,学生们才发现原来说明文的语言也很精彩。
在我看来,一个朗读水平不过关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老师的朗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应该用发自内心的朗读点燃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走向更加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
四、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传递激情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讲课也是一样。缺乏激情的教师通常都是用一个语调上课,没有语速、节奏的变化,也没有轻重音的起伏,学生们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所以语文教师讲课要特别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还要有节奏感。比如:讲到难点时,语速要放慢,吐字要清晰,还可以用疑问的语气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有时讲到关键的地方,教师可以故意将声音放低一点,轻声细语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有所懈怠时,教师就应该提高音量加重语气,用饱含激情的声音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这些要素,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除了声音的抑扬顿挫,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还要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人类全部的信息表达=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体态语。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亲切的眼神、赞许的微笑、温和的表情、形象的手势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比如,有的学生很胆小,回答问题吞吞吐吐,声音也不大,我便微笑着朝他点点头,这时学生就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鼓励,说起话来也有信心了。再比如讲授《故乡》时,我两手叉腰往讲台上一站,杨二嫂的圆规形象立刻就鲜活了。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里,讲到“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时,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右臂捏紧拳头在空中挥舞了几下,没想到很多学生也跟着我一起捏紧了拳头,我想这时学生的心里一定理解了什么才是中国的脊梁。激情就这样在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和丰富的肢体语言里传递、升华。
当然营造激情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设计张弛有度的教学结构,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添加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等等。教师的激情如涓涓流淌的小溪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又如一泻千里的江河荡涤着学生的心灵,更如汹涌澎湃的大海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情动,才有心动;心动,才有行动。”所以语文教师要用激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用自己的行动去拥抱激情,释放激情,点燃激情,让激情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