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情电视剧的情节设置——以《暗算》、《潜伏》为例

2014-01-20 03:33康美龄
电影评介 2014年17期
关键词:特情悬念

康美龄

论特情电视剧的情节设置
——以《暗算》、《潜伏》为例

康美龄

电视剧《暗算》剧照

新世纪以来,特情电视剧粉末登台,它以历史战争为背景来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以特务或间谍活动为核心事件或主要情节,通过敌我双方斗智斗勇为中心而展开叙事,如《羊城暗哨》、《誓言无声》、《暗算》等。尤其是它充满悬疑、惊险的风格让观众喜欢,这不仅是因为故事内容的离奇,更让人拍手称道的是故事情节的设置。

有关情节的问题,亚里斯多德曾经这样描述:“情节,即事件的安排。”[1]在叙事学中,杰里米·霍桑则对“情节”这一词作出了相对明确的解释:“一系列按某种逻辑或时间先后顺序串连起来的涉及某种行动者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events)。”[2]也许我们会觉得情节与故事都涉及事件,难以区分。但经过前人的研究和总结,故事是按照时间、因果关系等逻辑排列的事件,而情节是对素材的组合和艺术加工。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其实情节是经过加工和艺术处理后的故事。

然而,特情电视剧中的情节并不是各种事件简单的相加,而是始终以设置悬念为主的贯穿全剧的故事。它整体的情节组织方式是典型的戏剧式,遵循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总格局。故事的组织模式可以用“案件——调查——真相”来表示,开场交待悬念、谜团的出处,之后围绕这一核心展开调查,最后揭开悬念,真相大白。《暗算》破译敌方电台的密码,《潜伏》地下工作者潜伏在国民党中战斗等一类剧情,情节组织模式和故事发展格局是一致的:

情节是编剧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抽取和加工,如果过于曲折、戏剧化,太过煽情是不可取的。而如果复制现实事件以求达到真实又是低级的摹仿。所以,故事的编写应该遵从普遍意义上的均衡。如特情电视剧《潜伏》中孙红雷饰演的余则成几次把国民党的秘密情报汇报给我军,国民党方面的行动因此均以失败告终后,立刻引起了对方对余则成的怀疑,于是展开了对他三番五次的暗中调查,而他最终都化险为夷。首先是余则成获得情报并送交上级的情节,作为地下工作者这是他的主要工作,也是电视剧主要的核心事件,接着敌方行动失败的情节和展开跟踪调查的情节,这是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此类电视剧由于自身整体悬念风格的需要,在情节设计方面必然要充分考虑如何统筹安排才能既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兴趣,又使各情节段落之间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鉴于以上因素,在具体叙事过程中合理使用各种叙事技巧。

一、典型情节预叙

预叙在写作中归属于叙述这一表达手法,即先说出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情的结果。在电视剧《暗算》中就引用此技法来设置悬念。

(一)“安在天龙华烈士陵园扫墓:年愈八旬高龄的安老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祭奠父母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父亲是我们这一行的元老,建党初期的老党员。”[3]一直卧底在敌人的内部从事地下工作,他牺牲的时候我才十岁。通过话外音预示下面将要讲述的是父母在上海从事革命斗争的故事。因为前面的《听风》与《捕风》,讲述安在天风华正茂献身党和国家秘密战线的故事,而现在的主角转为父亲,所以开头要有一个情节过渡向观众交代。还有,钱总一跳探戈时的画外音:“这可以说是父亲预知暴风雨来临前一次内心的抗争,也是曾经沧海阅历无数的他最为外露的一次精神体现。”以上关于父亲的画外音是内预序,因为剧中有他舍命传递“特使行动”情报、以及从其肚子取出佛珠的情节,而关于母亲的画外音则是外预序,因为没有表现她具体牺牲经过的剧情,只是通过上面《听风》中安在天与铁院长的对话交代出来。

(二)父母关于生死的对话讨论:父亲在书房里告诉母亲:在接受“特使行动”任务时,被同志们推进暗道才逃脱敌人的追捕,并且表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用自己的手切断动脉、喉管,用自己的牙齿咬断舌头,或者用一粒毒药结束生命。”这里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

(三)《潜伏》12集画外音提示新来的人李涯危险,当心防范。接下去的剧情“电话约左蓝”让人不解的圈套、“太太团抓奸”得知圈套的目的是要抓人。由此看到画外音以全知视角的身份给观众先作了提示,让观众期待精彩的故事。

二、延宕

延宕“是指导演在叙述所发生事件、安排故事情节和设计人物言行时,利用观众的期待和关切心理,故意放慢节奏、延缓事件进程,以增加悬念长度和力度的艺术手段。”[4]在电视剧《潜伏》最后一集站长派人秘密带余则成出行,观众看到这个场景一直在担心是不是他的身份已暴露,将要有致命的危险。首先,此行被迫交出武器,没有任何征兆,余则成本人也非常疑惑;其次,临走前给自己创造的一点“关鸡窝”的时间除了暂时冷静外,想不出逃脱的办法。一般电视剧要将某人带走,下一个镜头便交代见其的目的。但这个场景不同,花费时间、细致描述出行的过程,由此而产生的悬念紧张并没有使观众感到冗长,反而让观众随着剧情感到紧张惊险。另外,还有为人物的行动设置障碍、困难的方法,以此破坏原行动,达到增强悬念的效果。在电视剧《暗算》——《听风》开始,就巧妙地运用延宕获取观众的视野。在打响大阴山的战斗中,敌人为了反侦听,让所有无线电台一夜之间都神秘失踪。为了完成上级三个月内找出失踪敌台的任务,701需要尽快找到听力奇才罗三耳。不料这个任务却被特务神秘知道,并将罗三耳从楼顶推下死在安在天面前。本来接走这人就可以迅速展开工作,谁知这个人近在咫尺却被暗杀,无疑形成了困难又要重新寻找人,给观众留下了新的悬念。

三、巧合

巧合是戏剧中制造悬念常用的技巧之一。巧合是一些看似偶然性、非理性的因素,但在影视剧中合理地使用可以影响情节的发展。像电视剧《潜伏》主人公翠平的身份即将暴露一段,晚秋和翠平在街上偶遇一卖大饼的人,这人认出了翠平还向她问长问短,但翠平矢口否认认识他,初步引起了晚秋对翠平身份的怀疑。暴露翠平身份最为致命的一击是:谢若林找到曾经当过八路军的许宝凤,让她穿上八路军服装在街头饰演受伤被俘的好戏给翠平看,并在她和站长太太烧香途中化妆受伤倒在翠平面前引她上钩……这些都是导演借剧中人物之手安排的巧合,将主人公不知道的险情娓娓道来,所以当不知情的主人公步步逼近危险时,观众不禁为她感到担忧。

特情电视剧与其它类型的剧情相比,不同之处就是要始终注意设置悬念,并以悬念作为构架全局的主要元素。就题材来说其非常态下的素材是发挥悬念机制最好的载体,悬念运用得好,可以达到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暗算》的走红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有人总结在戏剧的36种情境中,《暗算》占了17种之多。”[5]但丝毫没有让人觉得重复、累赘,而是越看越精彩。

四、不完整场景结构

“场景常常被看作是一个由镜头组和情节信息构架起来的一个叙事有机组成部分。”[6]在悬疑电视剧中,除了剧情的紧凑性、故事本身内容的悬念性以外,导演还要考虑以场景的结构来增强悬念。

在这里,排除静物场景,我们把一般的叙事场景界定为是有人物具体行动的,即谁在干什么的场景。具备了这些主动因素,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这个场景也就具备了开端、发展、结果这几个环节。而不完整叙事场景的结构也由此展开且表现形式多样,可以从事件的开端说起,也可以从事件的结果叙述。

以《潜伏》第12集调查余则成身份、设计抓左蓝的情节为例来展开分析。这一故事情节根据立场倾向和所处地点不同具体分为三组人:左蓝、余则成/马太太、站长、李崖、洪秘书/翠平、站长太太。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左蓝、余则成一组称之为A组,而把其余两组称之为B、C组。

⑴翠平和站长太太在家里玩牌,突然决定去马太太家看望她。(C)

⑵站长的车停在马太太家门口,刚下车要进去马太太家。(B)

⑶翠平和站长太太在车上看到站长去马太太家,决定在外面等一会观察看看。(C)

⑷站长在马太太家胁迫马太太帮他们做一件事。(B)

⑸左蓝在烧毁文件,警卫报告余则成来访。(A)

⑹余则成与左蓝相见,说明来意。(A)

⑺马太太家电话响起,是李崖通报站长余则成进去的消息。随后站长让马太太打电话给左蓝,并邀约左蓝见面有要事相告。(B)

⑻左蓝屋内的电话响起,是马太太打来要和她相见并有重要东西交给她。事出突然左蓝以军队纪律为借口拒绝了坚持见面的要求。(A)

⑼电话挂后,马太太和站长的谈话。B)

⑽电话挂后,余则成和左蓝都觉得很突然,余则成认为是李崖设的圈套。(A)

⑾站长从马太太家走出来,坐车离去。(B)

⑿翠平和站长太太在车里看到站长出来,并决定去找马太太。(C)

⒀翠平和站长太太在马太太家里胡闹了一场,翠平发现躲在衣柜里的洪秘书。后来才明白站长来意是要引左蓝见面并抓她。(C)

⒁余则成告别,离开左蓝住地。(A)

⒂在单位里,站长责骂翠平和站长太太的行为愚蠢,走进办公室单独询问余则成策反的情况。(B)

⒃左蓝意识到接电话时的漏洞。(A)

⒄站长询问余则成电话的内容,并要求他写一份谈话记录。(B)

⒅左蓝为了余则成的安危,在深思熟虑下回拨电话决定与马太太见面。(A)

⒆站长走进翠平和站长太太所在房间,李崖进来疏忽了她俩的存在而说漏了嘴左蓝答应见面要抓她的事。(B)

这一集到此结束,而余则成并不知道左蓝后来答应见面以及站长、李崖要抓左蓝的事。

从这19个场景,我们得出它们三组总是交叉出现:C-B-C-B-A-A-B-A-B-A-B-C-C-A-B-A-B-A-B

通过这个场景链,我们也发现了故事主要表现的是A、B,即以余则成和站长为中心的场景,而C场景翠平和站长太太起到了连接其它两个场景的作用。当翠平知道站长施计打电话引左蓝见面要抓其时,她感到很焦急并设法要把事实告诉余则成。然而,在最紧张的时刻,却没有继续往下说。这令观众的期待心理无限扩张,翠平到底有没有办法告诉余则成呢,情节发展到高潮时答案却没有得到解决,无疑起到了悬念效果。

总之,当下特情电视剧基本成熟后,情节设置存在同质化问题,这需要不断更新创作的理念和技巧。尤其是在面向观众、尊重客观审美观进行电视剧创作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是一种不自觉完成“视觉教养”的过程,观众在众多参差不齐的电视剧中养成了理智判断和鉴赏的能力,只有通过电视剧制作方和观众无形的沟通,才能使电视剧的生命活力焕发光彩。

[1]汪流.电影剧作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116.

[2]王增宝.情节与真实[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3):118.

[3]高彤心.《暗算·捕风》“希区柯克”式悬念之我见[J].电影评介,2009(7):55.

[4]李林.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张艳.新世纪中国特情电视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舒超逸.从《越狱》浅谈分线叙事中的不完整场景结构方式[J].当代电影,2007(2):104.

康美龄,女,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大众传媒研究。

猜你喜欢
特情悬念
特情连波,紧扣实战 淬炼“教战”本领
“特情引诱”型毒品犯罪的现实困境及完善路径
中学语文课堂“悬念教学法”初探
事故树分析法在复杂终端区天气特情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取消省界站后匝道收费站特情业务处置探析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