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眸 图腾的印证

2014-01-20 16:03田永元
中国铁路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沈阳铁路局陈列馆机车

田永元

1

在这里,历史和时光,车轮和遐想,激情与土地,甚至,思想的飞翔……一切的一切,仿佛被定格,进而具象化。

此时,回眸曾经发生的过往,胸中的火焰在燃烧。我仿佛是一片云,在激越的历史空间迸射出闪亮的火花;又仿佛是几滴清沥的雨丝,暖暖地融汇于这滚动的洪流之中。我听到了车轮铿锵的声响,汽笛震天的呼啸,看到了一列列的列车风驰电掣般闪过。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脸庞,那些眼前的、遥远的、真实的、亦或是传说的故事,在这难以忘怀的历史进程中都清新地凸现出来。仿佛唯此,这些充满血性的火车头,这些不同型号、不同动力的机车,这些代表着不同年代独有特色的钢铁身躯,才会突然在我眼前波涌浩荡,突然又戛然而止了。

让我激动、感慨,随之浮想联翩。

这就是我,一个曾是铁路的火车司机、作家,置身于沈阳铁路陈列馆里的真实心境。

我能说什么,我要说什么,能要怎么说呢?站在这里,我是不是在用自己的思绪延伸着关于成功与失败的思想?然而,不同的是,一些列车驶过来了,一些列车消失了,这就是历史,只不过,当它们以自己的钢铁之身躯,以自己豪迈的姿态划出道道闪亮轨迹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正是从这里,我们找到了铁路人的昨天和今天,在共和国成长中的显赫而又光荣的位置,也找到了沈阳铁路局在近代120多年中国铁路历史中所不能忘怀和值得彪炳千秋的丰功伟业。自然,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这衔接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最初是由痛楚、屈辱,甚至哀怨和愤懑所交织的,正是在这样的交织中,我感受着抗争的激烈以及慷慨和进取的沉重。

是的,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怀,站在这一台台不同型号的机车面前,我听到了不同历史时期巨大的车轮滚动中铿锵的回音,看见了展开的中国几代铁路人奋斗和发展的沧桑画卷。

历史的教科书,其实是有各种形式的,而几个时代不同机车的倾诉,就是一段段扣人心弦的铁路发展历史的悲歌、壮歌、豪歌。

我站在这台小型蒸汽机车面前,这是蒸汽时代机车最初发展的产物。此刻,我仿佛嗅到一股股浓烈呛人的煤烟味儿,飘荡在眼前的那些人和事,就是以浓烈的味道,呛着我们曾舒缓的神经,让我们不断咀嚼那一段段苦涩的往事,品味着那些曾经被誉为“东亚病夫”的铁路人,在艰难行进的过程里,以不灭的强国梦进行的痛苦挣扎。

那一声声沉闷的汽笛在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它已经嘶喊了近半个多世纪了啊。正是在这样的嘶喊中,我们看到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铁路人的良知。他们以东方人的智慧,在中国北方这片生长着大豆高粱的黑土地上,伸展着自己智慧的翅膀。这位曾经领导设计了著名的京张铁路的铁路专家,在20世纪初又来到东北,在属于辽西的绥中到女儿河这段路程中,留下了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铁路的实绩。

在那一刻,屈辱的民族一定会听到,开过来的火车头充满愤懑、倔强的声声呐喊。

历史总是在前进中求生存和发展的。20世纪初到世纪中叶,日本侵略者是染指和侵略中国东北的罪魁祸首。日本人造出的蒸汽机车,曾经以最快的时速,在中国东北土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炫耀,也成为他们的侵略罪行的参与者。从那台时速可达130公里的“亚细亚”号机车身上,似乎诠释了一个帝国曾经的辉煌。

当作为战利品的它重回中国人手中的时候,它似乎又在告诉着我们什么,又在激励着我们什么。

落后是要挨打的,贫穷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怜悯,相反,只能受到强者更加肆无忌惮的欺压。

这些已经有些陈旧的蒸汽机车,今天挺身在这里,却给了我们焕然一新的感觉。它屹立着,显得那样厚重和祥和,这肯定是它曾有过的骄傲,曾有过的经历,铸造了它那段光荣的史诗。正是这些蒸汽机车,当回到人民手中的时候,才有了它们驰骋天地的广阔空间,它也是赢得解放战争最后胜利不可抹杀的功臣。

当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看到,在腾飞的车轮下,穿过满目疮痍的山河,是那一声声清脆的笛声,激起古老的大地青春般昂扬斗志。也正是那一缕缕飘荡的白烟,细细地描摹着新中国蓬勃的轮廓。

而正是这样的一台台机车,在建国的初期,来不及进行更多的修整,便带着一身的征尘和硝烟,又投身于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洪流之中。这些蒸汽机车,以它们独有的情感和能力呼啸而出,让自己的闪亮足迹在中国的北方、在异国他乡,凝聚成一条条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纷飞的弹火硝烟中,它们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展示出一往无前、无往而不胜的雄姿!

我深情地抚摸着机车上那些冰冷的钢铁扶手,总觉得心头有一股激流能灼热这冰冷的心脏。其实,在当年那些英雄司机们的眼里,它们也是有灵魂的啊。而这个灵魂,正是英雄的大车们赋予的。

难怪,多少年前当我采访英雄的火车司机范永的时候,他谈到当年驾驶机车驰骋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前线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他说的好:“参加那样的战争,是咱们当家做主人的义务,谁不是舍出命来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呀!”

是的,今天范永驾驶过的机车早已消逝在铁路线上,然而,那种精神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财富,融入了共和国铁路飞速发展的洪流之中!

如今,站在这里的这些当年“老铁路”个个热泪纵横。有个人抚摸着机车,深情地说道:“可惜它们不会说话。”可范永却说:“它们会说话,我就听到它们说话了。它们在诉说当年,它们在歌唱,说着唱着我们一同奔赴战场的事儿,我听得很清楚啊!”

这话出自范永之口,却打动着我的心弦。鲁迅曾经说过:“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是的,从英雄们的肺腑发出来的,肯定是鲜血凝成的真理!

那位英雄的女司机——田桂英,她今天虽然坐在轮椅上,可是,她雄心不减当年,她“仍能听到这些火车头的心声”,因为这些声音是她和火车头共同发出来的。

还有那位中国的第一位行车女调度陈孝菊,也说:“站在这里,不仅听到了火车头的歌唱,而且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多少令人终生忘怀的故事啊!”陈孝菊,这位中国第一位行车女调度,当她有幸站在毛主席身边,那一刻成了她终生挥抹不去的珍贵画面。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置身在这些机车面前,仿佛又同毛主席站在了一起。而火车女司机田桂英,感触更加真切。她说,当她被幸福地毛主席接见以后,每次驾驶机车,都会感觉到耳畔有一种幸福的声音,伴随着铿锵的轮声,激荡着她的心灵。

那时,在共和国“满超五”活动中的列车,就是由这些英雄们驾驶着,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闯过一个个陡坡,留下值得骄傲的历史答卷。正是在这一条条闪光轨道上,演绎出了“李锡奎的新调车法”;“人民的好车站”(新民车站)里杨素兰的温暖人心的服务;大郑线上孙家养路工区“一分钱掰两半花”的艰苦奋斗精神;小东车站“差一点不行,一点都不差”的严谨工作作风;苏家屯机务段模范司机郑锡坤创造的“每趟超载500吨活动成果”。

一切都这样鲜活鲜亮地展示着。由中国机车厂生产的东方红内燃机车,在20世纪的70年代已经正式投入到了客运列车的运行中。停放在陈列馆的东方红Ⅰ型机车,就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而更值得让人一提的是,正是这样的机车,造就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第一批内燃机车女司机。

李晓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晓华20世纪70年代初就进入到当时的锦州铁路局山海关机务段,最初她干着比较适合女同志的机车仪表检修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她曾以优异的工作表现赢得周围伙伴儿的赞誉。然而,埋藏在她心头的一个更宏伟的志向,是要当一名内燃女司机!终于,因为出色的工作,她在组织的选拔中如愿以偿了。当她登上内燃机车的一刻,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想: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实现了成为第一代的内燃女火车司机的梦想呀。

梦想归梦想,可是一旦加入到了这支队伍,成为了真正的内燃司机训练班一员时又谈何容易。首先,女同志的体力比一般的男同志都要差很多,而每次检修机车,换闸瓦的活儿却是公平地面对每一位男女司机。要知道,每换一块闸瓦,都要付出四十多斤的力量啊,而且人还必须钻入地沟,然后仰着身子将闸瓦清理完,之后用手托着再迅速地换上。这样,每次出乘前,都要在地沟里钻上钻下。刚开始,换一块闸瓦往往弄得满头大汗、耽误很多时间,这时就有人说怪话了:这活愣不是女同志干的呀!她听后,反而更激发了心头的一股力量。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这不是句空话。为了增强体力,她约了几个姐妹一起练双杠、爬杆,把绳子绑在树上练拔河,她还借了一副哑铃,买了一副拉力器,甚至在工作中,一有空就拿闸瓦练举重。就是这样,她让自己的身体很快适应了开内燃机车的需要。

要真的开起内燃机车,每天面对的是上百个部件、上万个零件和密如蜘网的电路,真可谓是眼花缭乱。可是,李晓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靠着自己顽强拼搏的精神,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内燃机车司机。

1976年夏天,唐山大地震,山海关是紧挨着地震灾区的前沿阵地。李晓华和机务段的许多男司机一样,毅然请命要开赴到唐山,加入抗震救灾的运输队伍中。当时的机务段领导,考虑她是女同志,就没有答应。然而,她的反复请命,终于打动了领导们的心,随之,她如愿驾上了抗震救灾的机车。在那些日子里,和许多男司机一样,在地震灾区谱写着抗震救灾的浩浩长歌。

李晓华,就是这样在艰苦的工作中崭露头角,她平凡而生动的工作,当时不仅为国内人所知,甚至,传到了欧美的许多国家,她也曾经随访美代表团踏上了美国的国土。她用自己的动人事迹,展现着中国妇女新一代的勃勃英姿。1979年,她作为中国工会代表团成员出席工会盛会的时候,就是她驾驶着机车,载着许多外地的妇女代表去参会的。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时代列车的驾驶者。

正是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神州大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自然,铁路也加速了改革的进程。随之,现代化的装备如雨后春笋般诞生。“韶山”电力机车,“蓝箭”电力机车,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展现英姿,之后,沈阳铁路局管内也建起了“秦沈”客运专用线,开创了高速现代化铁路建设的先河;而为之建造的“中华之星”,也在专运线上,以160公里的时速,显露出中国高速列车大显身手的端倪。也可以说正是有了昨天的这些个叱咤风云的动力“新貌”,才有了今天的“和谐号”高速列车动车组;正是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才绘成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铁路飞跃发展的道道彩虹。

在沈阳铁路局所管辖的这方天地里,一时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共和国的部长、局长们,常常微笑地站在他们的眼前。倾听着他们的心声,并由衷地向共和国的英雄们表达着他们的亲情和挚爱之意。正是这样的表达,才使得中国铁路工人走向历史舞台,并以自己的贡献奠定了自己在共和国前进中的显赫地位。

难怪那些数不清的铁路老人,在进入陈列馆的时候,都会留下激动的泪水,留下发自内心的感叹:我们把所有的青春都献给了铁路,我们只有自豪、没有后悔,多少奇迹都是在这些火车头铿锵的轮声中书写和抒发的。

让我们还是跟随着这铿锵的车轮,去回忆往昔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情景吧:

在冰天雪地的北方,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列车穿过白山黑水的蜿蜒的山路,那个在地图上小得像纽扣一样的小站,迎着弥漫的风雪忽然闪现出一盏绿灯,引导着列车闯过风雪、坡道,而风雪中那个擎灯的人,却巍然不动,直到列车在眼前闯过;当厚厚的积雪掩埋了编组站,那些闻讯而来的休班的和当班的铁路工人,一起挥动着撬镐,扒开压在道岔上的积雪,为了争取时间,甚至伸出他们的两手清除岔尖上锹镐难以触及的冰雪。为了让线路提前哪怕一分钟开通,为了车轮同遥远的城乡尽早缩短距离,多少年来,他们就是这样忘我地拼搏着。

这些沈阳铁路局的干部职工,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激越之韵,谱写着共和国列车一日千里的雄壮乐曲。

一茬茬、一群群的铁路员工来到这里,几十万的铁路工人陆续到这里汇聚,他们如同虔诚朝圣的朝拜者,面对着自己创造的历史,面对着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心头波涌着的是这个时代永远奋进的铁路人创业的豪迈诗章!

2

我置身于陈列馆前。我怎么会认定它只是一个铁路陈列馆呢?!

任何想象的羽翼都会衔来感天动地的诗句。我想,此时,我们采撷多少光辉、播洒怎样鲜艳的色彩,奉献到这些火车头上、奉献给那些奋战在铁路一线的铁路职工,都不会谓之过分。

如果说,新中国建设的路程充满了激越、充满了勤奋,自然也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疑惑和令人扼腕叹息的无奈。但是,我们的火车头,永远是催人振奋的雷声。因为,它们始终相信,火车头就是革命历史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中国革命建设进程最生动的展示。这里的一朝一夕,都会留下铁路人奋发有为的形象。

1982年4月的一天,当通化机务段的火车司机驾驶着8018号建设型机车、载着长长的货物穿过东北富饶大地的时候,沈阳铁路局的干部职工们意识到:铁路发展的一个伟大历史时刻,来到了!

正是这一天的这一趟列车,宣告着由蒸汽机车担当牵引动力的历史从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就是说,沈阳铁路局从此结束了蒸汽机车担当出乘的历史。而随之,中国铁路也在向世人宣告:中国的铁路发展,沈阳铁路局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如果说,李晓华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女内燃机车司机中的佼佼者;那么,作为中国的第一代动力机车司机,李刚则是这个伟大变革时代大舞台的主角。

李刚是幸运的,在沈阳机务段没有工作几年,就因为出色业绩而被选拔进入沈阳铁路局第一代动车司机的培训班。那些难忘的日子里,他以刻苦钻研这个现代化庞然大物的运行规律为己任。他知道,动车组机车是中国铁路迈向一个新里程碑的最显著标志。置身于这样的机车之上,不仅要娴熟地驾驶它,而且要把机车的每一个部件的用途和构造都“吃”进肚子里。

他正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的。很快,李刚以驾驶动车组的娴熟技术,创造出了防止事故、安全行驶的一个又一个记录。每当他看到“老外”们用羡慕的目光不停端详着机车,甚至在他停车时认真回答“老外”提问的时候,心中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慨。要知道,我们的动车组现在走在世界铁路发展的前列,他作为一名中国第一代动车组的火车司机,心中能不由衷地感到自豪吗?

只是几年的工夫,他已经由动车组的普通司机成长为沈阳机务段动车组车间的主任。站在他身后的是一群更年轻的动车组司机。已经进入“四十而不惑”的李刚知道,他站在一台台的陈列机车面前,纵然有千言万语,也诉说不尽心中的感慨。他听到了无数笛音的催促之声,为了中国铁路更快速地发展,他必须更勇敢坚定地加快前行的步伐。

其实,在全局几十万青年干部职工中,站在这陈列馆面前,从内心发出这呼唤的岂止是李刚一人。从身居白山黑水小车站的检票员,到身在繁华大都市的车辆检修和调度人员,如今,谁不是以一种更高昂的姿态、更勤奋的工作、更刻苦的钻研,迎接和面对着瞬息万变的铁路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啊。

伴随着这些机车的声音,每天更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些充满着稚气、烂漫天真的脸庞,他们进取和乐观的情绪,仿佛也在感染着这些陈列的机车和那些或先进或陈旧的铁路设备,同有思想的年轻一代一样,当情感无限投入的时候,你也会感受到它们也有心灵,也会从心灵里鸣奏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和谐之音。而驾驭着他们的年轻一代铁路工人,从他们登上机车的那一刻,就坐在了很舒适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驾驶室里。他们拨动着的手柄,让列车的时速,比以往成倍地增长。而他们承载的运量,比以往更是成倍地增加。

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现代化的内涵。

闪亮的绿灯信号是自动化的概念。这不仅让时间跨了一个世纪,更重要的是让思维和观念都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要知道,为了尽快掌握这些现代化的机车,他们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汗水。工作在沈阳机务段的乘务员小张,是一位来自农村的中专生。在没进入机务段的时候,电力机车是个什么概念他一点不知道,而他分配到这样的岗位,就是靠着披星戴月的努力奋发,一点点将高科技的知识揽入自己怀中,融入自己的脑海。

正是这朝气奋发的年轻一代,才是推动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真正动力!

正如这位年轻的司机在参观后的留言簿中写道:“在这馆藏机车馆里,我看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也记录了中国铁路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奋斗史。作为新一代的铁路工人,我坚信中国铁路的明天会更好,我要为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献出美好的青春。”

另一位年轻的电力工程师写道:“通过参观沈阳铁路陈列馆,让我看到了沈阳铁路的发展历史,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积极地学习新技术,掌握更多的现代化信息,适应今后铁路瞬息万变的发展需要。”

我知道,这慷慨激昂的话语是发自每个年轻的铁路工人的心头,因此,它才会那样撞击着我的心扉,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3

当我们置身于这座现代化铁路陈列馆中,在激动和感慨之余不能不想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建造这座现代化的陈列馆,它有什么用呢?提到这样的问题,我突然想到一位在铁路工作大半辈子的铁路老领导,在走出这座陈列馆的时候,激动之余,深沉而充满感情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们为沈阳局,为全国铁路做了一件积德的大事啊。”听上去很平淡的一句话,却震撼心弦,一句话道出了这座陈列馆建设的真正价值和重大意义。

在这里,各式各样不同年代的机车,衔接了沈阳铁路局100多年铁路发展的轨迹。各式各样的机车在这里绝不是简单陈列,它们是一幅幅铁路历史的巨幅画卷,也是一篇篇铁路发展的恢宏史诗。

沈阳铁路局的干部职工是幸运的,正是这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为每一位干部职工提供了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可以演出绘声绘色的历史剧。站在这宽敞的陈列馆,新的历史足迹更在不断地开阔着我们的视野,壮阔着我们的胸怀。曾几何时,纵横上万公里铁路的沈阳铁路局,无论在衔接现代化编组站上还是伸延在深山老林中的养路工区,都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人们不会忘记2003年那场震惊中外的“非典”。多少天过去了,“非典”的猖獗,没有让沈阳铁路局一趟列车停开,没有让一位旅客在途中出现感染。看似一桩小事,然而,坚守在岗位的干部职工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是无法言语的。

2010年7月28日至31日,连续两场特大暴雨袭击了吉林和通化地区,一时间所有河流水位暴涨,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永吉县口前镇的洪水为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而在车站,货车一辆辆被卷走,油罐车在浪涛里翻滚,沈吉线吉林西至取柴河几十公里线路被严重冲毁,多处桥梁被冲垮,沈吉线、梅集线、鸭大线先后中断行车。同时,不少旅客和铁路职工被逼上车站最高处的信号楼,更有3名机车乘务员只好爬上机车的顶部以避免被困在浪涛中剧烈地摆动的机车内……这一切在告诉人们,他们面临的形势同样异常严峻。正是在这时候,沈阳铁路局的领导和一支支救灾的队伍向这里汇聚,而打先锋的是局长王占柱。只见他站在水里,指挥着刚从部队支援来的冲锋舟,然后奋不顾身跳上信号楼,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官兵一起,将被困在楼上的旅客一个个接下来。是啊,每逢在最艰难的时候,总会在危难处看到他们的身影。还记得2007年沿线发生的暴风雪吗?还记得沈阳局沿线多地遭受的严重冻害吗?站在最前列的总是他们——我们的领导者!

这么多年来,沈阳铁路局深化改革的硕果累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有一支过得硬的队伍,有一班同职工同命运共呼吸的领导者!

当你站在这一台台火车头面前,面对着新时期沈阳铁路局崭新的全景图,你能不从内心里对这样一个火热的大家庭表达由衷的热爱吗?

多年前,苏家屯机务段停放了许多台蒸汽机车,那些落伍的机车仿佛是一群退休的老人,深沉而又静静地停歇在这里。曾几何时,这些“历史的功臣”令沈阳铁路局的领导眼睛一亮:这里蕴含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它们将定格在历史的伟大进程中,它们在昭告着世人——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而每一台退役的机车,仿佛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见证人,也都怀揣着一肚子的故事。这不正是激励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现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活生生的教材吗?

于是,苏家屯铁路机务段那片破旧机车库房和它的四周不再荒凉。于是,在沈阳人、辽宁人、全国铁路人的心中有了一个蒸汽机车展览馆的概念,也有了一个激发人们奋进的新动力之源。

进入到新世纪,沈阳铁路局的领导们更是高瞻远瞩,他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明确要求铁路陈列馆不仅仅是对一段铁路历史的复述,更是对沈阳铁路发展历史最生动的展示和精神塑造。曾经叱咤风云的这些机车虽然停止了自己的脚步,可是却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传递给了更先进的机车。

当沈阳铁路局铁路陈列馆矗立在人们面前时,许多铁路人沉浸在无比激动之中,这里铭刻着他们不朽的功绩啊!2010年10月18日举行隆重开馆仪式的时候,王占柱局长的一番话语,似乎更真实地道出了沈阳铁路局干部职工们的共同的心声:“沈阳铁路陈列馆系统的铁路装备和翔实的历史图片,清晰地印证了沈阳铁路的发展足迹。真实地记录了我们一代代铁路人对共和国铁路事业不懈的追求。是传承铁路文化,展示发展成果,进行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铁路已经站在了高铁时代的新起点。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更加需要大力弘扬铁路光荣传统。凝聚加快发展的攻坚力量。沈阳铁路陈列馆的开馆,有利于宣传铁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展示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有利于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高度,这座现代化的陈列馆不断完善、不断充实,并以其独特的视觉和形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如今,许多老一代铁路职工站在这个陈列馆前都是那样神情专注,都是那样情感凝重。他们知道,在一台台机车面前,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面前,在一座座闪现着现代化魅力的车站面前,在沈阳铁路局现代化的发展规划中……有着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印记,更有他们曾经为之动情的追求。他们的灵魂和自己的情感,已经都熔铸于这一台台机车、一条条轨道之中了。他们感到充实、感到无愧于这个时代!

而那些至今还闪烁着稚气脸庞的年轻工人,他们来自于白山黑水,来自于繁华喧闹的车站,来自于深山工区……总之,在北方,他们足迹可以伸延到每一条铁路线上。站在这里,他们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他们知道:自己每天的劳动,平凡到挥动铁镐的刹那、踏上列车的一刻,都和铁路建设的发展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他们的每一滴汗水,清晨的每一束光焰,都融汇到中国铁路一往无前的发展洪流之中。

这就是历史,我们铁路人的历史,我们世世代代,可以传承下去的光荣历史!

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出铁路陈列馆的。此时,在陈列馆前的宽阔广场伸展着畅想翅膀的时候,当思绪还来不及回味更多历史画面的时候,我又被眼前那高大的雕塑吸引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雕塑从构思到设计都出自于陈列馆的领导和铁路职工之手。我知道,没有对铁路一往情深的挚爱,没有一种伟大的使命感时时牵动的责任,不可能有这种呼之欲出的磅礴气势和高瞻远瞩的大手笔!

高大的雕塑是中国铁路跨越的缩影。120年来,沈阳铁路局经历了这漫长时光的八个不同年月的钢轨,组成了六条闪光的轨道,并列着直插向云霄,在天宇间描摹着铁路人创业的广阔天地。巨大的ST标志是沈铁的缩写,而五个车轮向前的机械部是雕塑的底座,这深刻的寓意显示着中国铁路的发展是从蒸汽时代开始的。而那六条直插向云霄的轨道,寓意着中国铁路的六次提速。用蒸汽机车汽包盘做成的表盘悬挂在钢轨之中,它的表针直指10点40分,在告诉人们:2008年8月1日10点40分这个难忘的时刻,还是中国的第一列高速列车诞生之时。

多么富有诗意又动人情感的构思和想象啊!

难怪,前来参观的许多国内著名的雕塑家们,在惊叹之余常常询问沈阳铁路陈列馆馆长周欣荣:“你们是请哪个著名雕塑家设计的,就其这座雕塑本身就是一件出色的艺术品。”周欣荣笑了,是局领导带领着他们共同创作的,更有价值的又岂止是这座雕塑。走进博物馆靠楼梯那座浮雕也被专家们称为“构思独特、新颖的艺术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同样是展览馆的领导和职工们构思创作出来的。浮雕是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动车组构成的,以穿越时光隧道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两边各是长城、长白山,上面是电气化的铁路,组成了这样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它是沈阳铁路局从昨天到今天铁路发展历史的见证,又是沈阳铁路局所衔接的广阔地域的展示。正是凭着他们那种智慧和情感,不仅让这样的展览馆凸显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也蕴含着沈阳铁路局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刻含意。我知道,作为馆长的周欣荣,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将那些沈阳铁路人的奋斗历史最大限度地囊括到自己的镜头之中,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铁路摄影家。今天,他手中的镜头将自己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这样的追求却没有尽头。恰如这座现代化的陈列馆,它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又是一曲波动的浩歌。

猜你喜欢
沈阳铁路局陈列馆机车
大连机车
重载机车牵引计算仿真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修缮开馆
基于CTC3.0系统机车摘挂功能的实现
一种机车联接箱工艺开发
在“统一战线历史陈列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老书记”变身“菜叔”——记沈阳铁路局吉林工务段哈达湾线路车间关工小组副组长魏昌
不知疲倦的“关工牛”:记沈阳铁路局桦甸工务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殿民
黑龙江·黑河·瑷珲历史陈列馆
摩托罗拉为沈阳铁路局提供常规对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