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林 许国华 罗 芳 张 印 刘翠青 徐静华 刘维亚
臭氧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
徐显林 许国华 罗 芳 张 印 刘翠青 徐静华 刘维亚
目的探讨臭氧灌肠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单独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片口服,每次1 g,每日4次;治疗组30例给予药物治疗基础上加臭氧灌肠治疗,1次/d,14 d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肠镜检查情况及白介素-6的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3%;肠镜检查的肠充血水肿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4 d后,IL-6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臭氧灌肠治疗UC,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明显降低IL-6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臭氧;联合治疗;白介素-6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原因不明的结直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较难治愈。该病在经济发达国家多见,但近年来我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故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本研究目的探讨臭氧灌肠在治疗UC中的临床疗效及对IL-6水平的影响。2008年3月至2014年2月笔者采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臭氧灌肠治疗30例UC,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60例左半结肠及直肠患者均按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广州)”[2]诊断为UC(活动期,轻、中度,直肠及左半结肠炎),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伴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口腔溃疡等),并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甲亢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55(38.6±9.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9~51(38.7±9.8)岁。两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忌食生冷、辛辣、刺激、肥腻食物,进易消化高营养食物;并对有忧虑、恐惧的患者辅以药物和心理治疗,注意休息,适当活动。
二、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片口服,每次1 g,每日4次;治疗组再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臭氧灌肠治疗,1次/d,14 d为一疗程。采用德国赫尔曼(Medozon)臭氧发生仪提供臭氧,每次治疗前排空大便,将一次性灌肠管涂石蜡油后插入肛门约20 cm(达直乙交界),并与臭氧治疗仪相连接,开始时调整臭氧浓度为60(μg/mL),臭氧总量为100 mL;然后,慢慢地增至250~300 mL,每天充气减小臭氧浓度(5 μg· mL-1·d-1),同时增加气体总量,慢慢压入肛门,若有不适即停止压入,治疗后患者卧床休息30 min,每天1次,第7天臭氧浓度减至25 μg/mL,以此浓度再连续臭氧灌肠治疗7 d,共计臭氧灌肠治疗14 d。
三、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查电子结肠镜、IL-6水平、肝肾功能及血尿粪三大常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四、白介素-6(IL-6)定量测定试剂盒由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提供,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参考区间:0~7 pg/mL。
五、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广州)”。疗标效准:完全缓解(愈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部分缓解(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无变化(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无改变。肠镜指标疗效判定[3-4]:0级为黏膜正常;Ⅰ级为黏膜充血,血管模糊;Ⅱ级为黏膜有接触性出血;Ⅲ级为黏膜有自发性出血;Ⅳ级为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肠镜判定标准为:完全缓解(愈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3个等级;部分缓解(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2个等级;无变化(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1个等级[5]。
六、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界值。
一、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组总缓解率为100%(30/30),对照组为83%(25/ 3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14 d临床疗效情况[n(%)]
二、肠镜检查情况
臭氧治疗组肠镜下所见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表2可以看出直肠和乙状结肠溃疡的愈合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三、白介素-6(IL-6)定量测定(表3)
治疗前两组IL-6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无显著异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复查两组IL-6均下降,臭氧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x±s,pg/mL)
四、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腹胀痛2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厌食2例,均能耐受,未影响患者继续治疗。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0%和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及免疫四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关[6]。目前治疗UC的方法是以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5-氨基水杨酸(5-ASA)为主,辅以中药治疗,由于大多患者都不能坚持长期用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5-ASA价格较昂贵,而SASP所致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长期应用[7]。国外资料提示,IL一6是一个重要的炎症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贾氏等[8]研究结果显示,UC患者血清IL-6的变化与病变活动有关,而与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无关,可作为UC患者疗效判断指标之一。李氏等[9]采用臭氧直肠灌注疗法治疗UC,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临床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臭氧灌肠治疗CU的作用机理可能是:①臭氧具有免疫激活和免疫调节作用,通过诱导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干扰素、白介素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②臭氧拮抗炎症因子的释放,扩张血管,改善回流,减轻局部的渗出、水肿而发挥抗炎作用,中和白介素可溶性受体[10];③全身作用,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臭氧可以和组织(尤其是血液)反应,能提高红细胞的代谢,如激活糖的氧化旁路(磷酸戊糖旁路,PPW),增加红细胞内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的含量[11],血红蛋白氧和曲线右移,增加组织供氧效应;④局部作用,臭氧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和细胞质内的物质反应,并且和细菌的DNA反应,打开DNA双链,从而抑制细菌的增殖,促进病灶的愈合,恢复致病微生物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⑤臭氧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组织的修复。本临床研究发现,从表1,2可见,臭氧治疗组UC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臭氧灌肠有助于提高UC的临床疗效;直肠和乙状结肠之间溃疡的愈合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臭氧均能很好地到达直肠及乙状结肠部位起作用有关。从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IL-6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无显著异性差异(P>0.05),说明IL一6是UC发病的重要因子之一;两组治疗后IL-6均有所下降,而臭氧治疗IL-6下降较明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臭氧灌肠拮抗炎性因子的释放,中和IL-6有关,从而达到治疗UC的作用。一般认为,医用臭氧高浓度(30~70 μg/mL)时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中等浓度(20~30 μg/mL)时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低浓度(<20 μg/mL)时主要发挥增加氧供的作用[12]。笔者认为,臭氧灌肠联合药物治疗UC能提高临床疗效,且能降低患者IL-6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选择合适的臭氧浓度、疗程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2 两组治疗14 d肠镜检查情况
1中国炎症性肠病协作组.310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06,26(6):368-37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2):796-813.
3钟英强,朱兆华,陈为宪,等.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中国内镜杂志,2000,6(4):7-8.
4钟英强,朱兆华,幸连春,等.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活检黏膜的组织学分级与临床分级和内镜分级的关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20(4):249-252.
5谭琰,邹开芳,杨天,等.微生态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2):78-81.
6桑力轩,刘汉立,姜敏.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0):2249-2254.
7Hanauer SB.Medical therapy for ulcerative colitis 2004.Gastroenterology,2004,126(6):1582-1592.
8贾百灵,侯晓华.白细胞介素-6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2004,13(3):217,221.
9李会芝,刘书田.三氧臭氧联合药物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16(4):174-175.
10杨圣伟.浅谈医用臭氧的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9):595.
11 Górnicki A,Gutsze A.In vitro effects of ozone on hum anerythrocyte membranes:an EPR study.Acta Biochin Pol,2000,47(4):963-971.
12傅志俭,宋文阁.医用臭氧与疼痛临床.见: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2006:442.
2014-03-03)
(本文编辑:李明松)
10.3961/j.issn.1672-2159.2014.04.022
516211惠州市惠阳三和医院消化内科
徐显林,xxl88sz@163.com
惠市科字[2011]61号,2011Y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