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2014-01-19 03:37陈芳何颖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19期
关键词:鼻胃腹围肠梗阻

陈芳何颖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一区,福建福州 350005

在普外科临床治疗中,肠梗阻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且病因复杂。如何有效的进行胃肠减压和明确梗阻部位是治疗非绞窄性肠梗阻的关键[1]。在传统治疗中,由于鼻胃管的长度有限,因此减压范围和效果受到很大限制。随着经鼻肠梗阻导管在临床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非绞窄性肠梗阻的保守治愈率。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对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且经腹部平片及CT检查证实为肠梗阻;排除肠绞窄倾向后可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均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2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8月在福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治疗并确诊的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共80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40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和观察组40例(传统鼻胃管),实验组年龄范围为27~64岁,平均年龄为58.4岁,观察组年龄范围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59.6岁,两者相比较,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计数资料(性别、病因)相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观察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置管方法

实验组使用的导管是日本CREATE MEDIC公司生产的CLINY肠梗阻导管套件,为三腔二囊的纯硅胶透明管,总长3000 mm,16Fr,在导管前端属于不锈钢念珠状,侧面存在一孔,X线对其不起作用,一般都是经过患者的幽门和小肠继续前进。在患者的前气囊中,向其注入蒸馏水,量控制在10~15 mL,充盈即可,后气囊造影时使用,可注气30~40 mL。所有实验组病人均采用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插入法,患者通常取右侧卧位,置管前口含利多卡因胶浆。首先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降段是否存在狭窄,并同时吸引胃内容物。将肠梗阻导管自鼻腔置入胃内,导管腔内注入无菌蒸馏水,并将导丝插入导管,并使导丝前端外露1 cm左右。实现在内镜直视下将肠梗阻导管送过幽门,将肠梗阻导管送入十二指肠降部或水平部。向导管前球囊内注入无菌蒸馏水15 mL,固定导管位置。拔出导丝并退出十二指肠镜,缓慢操作防止导管拖出,吸引口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观察组的鼻胃管采用国产一次性普通鼻胃管,16Fr,直径5.3 mm,总长 1250 mm,观察组的患者统一在床旁插入普通鼻胃管,进入胃内后,连通负压吸引器,进行负压吸引,事毕对普通鼻胃管进行清洁和固定。

1.4 观测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留管期间每日胃肠减压量、腹围缩小情况、腹痛腹胀缓解率、自主肛门排气率、腹部平片液气平面缓解率、治愈率、中转手术率。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肠梗阻导管的实验组在在胃肠减压引流量、腹围变化,腹痛腹胀缓解率、自主肛门排气率、腹部平片液气平面缓解率、治愈率和中转手术率上分别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和观察组的24 h后的的胃肠引流量分别为(1285±147.5)mL,(640.8±78.7) mL,两者相比较,P<0.05,24 h 后实验组腹围缩小了(13.4±4.3) cm,而观察组的腹围仅缩小了(6.3±3.2)cm,P<0.05(见表2)。实验组患者48h内腹胀、腹痛缓解率85%(34例),肛门恢复排气率60%(24例),气液平消失率70%(28例),治愈率为90%(36 例),中转手术比例 10%(4 例);与观察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实验组除4例肿瘤性患者保守治疗无法完全治愈外,其余均恢复良好;观察组共6例保守治疗无效,8例中转手术处理,1例为腹腔广泛转移癌放弃治。

表2 肠梗阻导管和普鼻胃管减压疗效的计量资料对比

表3 肠梗阻导管和普鼻胃管减压疗效的计数资料对比(%)

4 讨论

肠梗阻作为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原因复杂,其通常都导致肠道内容物不能顺利的通过肠道,使得肠道内容物大量积聚,从而使得肠管内的压力增高,肠腔膨胀,肠管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当肠梗阻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大量体液丧失,严重者可引起多功能脏器衰竭。除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危急,需立即进行手术外,其余非绞窄性的单纯肠梗阻,外科大夫则更倾向于保守治疗[2]。肠梗阻的保守治疗通常主要有胃肠减压、禁食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的失调。其中及时、有效的胃肠减压在肠梗阻的保守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传统的鼻胃管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临床上均被用于肠梗阻病人的胃肠减压,但传统的鼻胃管因为其长度有限,仅仅能吸引胃液及气体,对肠管内容物束手无策,不能达到有效的胃肠减压[4]。相较于传统鼻胃管的不足,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设计有前气囊和后气囊,对于远近端的液体和气体都能进行很好的吸引,特别是对临近梗阻部位的气体和液体进行彻底、有效的减压,同时能够保证造影剂顺利的到达梗阻区域,帮助外科医生确定梗阻部位;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和观察组患者每日胃肠减压量、腹围缩小情况、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自主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平片液气平面缓解时间、保守治愈率、手术中转率的观察和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其中实验的治愈率更是高达90%,这与GowenGF等报道肠导管对于粘连性小肠梗阻有效率达90%[5]相一致。学者夏振龙[6]在研究肠梗阻导管时的也发现其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鼻胃管。

在本文研究中发现实验组患者不仅治愈率高,中转手术率低,并且在需要中转手术时,肠梗阻导管能为外科大夫提供良好的辅助。实验组中有3例由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患者在行外科手术之前,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一方面对其梗阻症状有所缓解,另一方面侧可以通过注入导管的造影剂确定梗阻部位,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学者也研究表明,术前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治疗,导管不仅能确定梗阻部位,而且能够支开肠管,防止肠管弯曲成角,造成复发和粘连[7]。

虽然经鼻型肠梗阻导管价格较为昂贵,但笔者认为其由于保守治愈率高,中转手术率低,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小从而使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减低,并且有效避免了因手术而造成的众多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不断应用,黎介寿[8]等学者也有相似研究。相信随着经鼻性肠梗阻导管无创、简便、恢复快等优点进一步被发掘,其临床价值会得到更大的体现。

[1]刘成雨,何银,陆武,等.肠梗阻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2):112-114.

[2]杨寅熙,曹红勇.肠梗阻的病因分析及其演变原因探讨[J].现代医学.2011(3):312-315.

[3]吴淑华,吴芳,刘凤海,等.螺旋CT平扫及增强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9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3):3191.

[4]王丽波,何平,吴双.经鼻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0,30(2):156-157.

[5]Gowen GF.Long tube decompression is successful in 90%of patients with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m J Surg,2003,185(2):512-515.

[6]王亚雷.肠梗阻的病因及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5):258-259.

[7]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18(7):387-388.

[8]黄梅,王光霞.超声诊断非肿瘤性肠梗阻205例病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3):174-177.

猜你喜欢
鼻胃腹围肠梗阻
聚氨酯鼻胃管在高龄长期管饲患者中的留置时间研究*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改良鼻胃管固定装置对降低鼻胃管滑脱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的差异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出生体重的探讨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效果
包头地区不同性别痛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鼻饲营养正确定位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