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世纪时期电影的青春表达和时代特征

2014-01-18 04:48陈雪梅
电影评介 2014年20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青春

梁 苗,陈雪梅

电影《蓝色大门》剧照

一、台湾青春电影异军突起

何为青春电影?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严格的定义,简单地讲,青春电影就是讲述成长中关于青春的电影。有人曾给青春片这样定义:青春电影在宽泛意义上就是以年轻人的曲折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影片。[1]

作为新世纪初2002年打头阵的台湾青春电影《蓝色大门》,是让观众至今都在回味的经典,易智言导演用时下最吸引人的爱情、同性、青春等元素诉说青春的不易,影片节奏把握得很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再加上桂纶镁和陈柏霖的精彩演绎,让这部影片成为台湾青春电影的一个标杆。

2008年,《九降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林书宇这个新人导演也获得业内人士称赞。紧接着,《囧男孩》、《渺渺》等影片接连上映,《海角七号》更是打破台湾电影票房纪录,受到岛内观众的热烈反响。

有了好的开端,一些跨界导演开始跃跃欲试,小说作家九把刀在2011年初执导筒,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风靡了两岸三地,更是推起了一股怀旧风。

二、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时代特征

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台湾导演不拘泥一种拍摄手法,全方位表现电影的多元化时代特征。

(一)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青春演变

现实主义发源于法国,这种表现方式被许多电影大师所推崇,这其中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对现实主义尤其推重,并著有《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书。台湾著名电影评论家焦雄屏曾在《法国电影新浪潮》一书中这样评论巴赞,她说:“他支持电影写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他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摄影的本质是客观的,写实才是电影的最高美学。”[2]由此可见,台湾电影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继承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特色,又结合本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感。

2008年台湾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影片口碑与票房双赢,其成功因素就在于影片的现实主义特性。《海角七号》中不管是唱着“无所不爱”的阿嘉、操着闽南语的代表、卖小米酒的马拉桑以及弹着月琴的茂伯都形象的再现了台湾多元化的生活状态。紧接着在2010年上映的影片《艋舺》就展现了台湾本土黑道文化的全景像,颇具台湾本土特色的寺庙,浓厚的闽南语风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导演用影响符号展现了具有浓厚台湾味的市井民风。

(二)唯美清新的影像风格

说到台湾电影,大部分人会直接和“小清新”划等号,的确,台湾青春电影多以清新亮丽的风格呈现,让年轻人尤其受具有小资情怀的观众喜欢。《一页台北》、《台北朝九晚五》、《那些年》都具有这种唯美清新的影像风格。这类型电影都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故事发生在校园,有夏天、沙滩、还有重要的道具自行车,然后发展出纯纯的初恋,这也是受欢迎的原因之一。[3]

很多台湾电影导演都以拍摄广告或者MV出道,比如《盛夏光年》的导演陈正道,《不能说的秘密》的导演周杰伦,都是在MV中吸收经验,然后再完成一部真正的电影,使电影影像风格唯美清新。其中对于电影配乐的把握也会更加精准,电影画面配上原汁原味的音乐,那就是一场视听的盛宴。

(三)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从微小的细节着手,能成功的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传神传情的效果。善于捕捉电影的细节,这是考察导演功力重要的一环,细节可以营造氛围,突出主题,甚至暗藏隐喻,让电影充实饱满,引人入胜。电影《蓝色大门》中的孟克柔,干净利落的短发,朴素的校服,以为和异性接吻就可以改变自己喜欢同性的单纯,编剧赋予了这个角色纠葛的内在情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英文翻译是“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你是我眼中的苹果,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剧中角色,这也是塑造人物通常使用的方法。影片中七位主人公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这跟导演九把刀本身是作家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原作小说当中就已经对每个人精雕细琢过了,安排在电影中也是信手拈来。

三、未来发展趋势探寻

这些年,台湾青春电影不仅在台湾本土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在内地电影市场也大放异彩,取得了口碑票房双赢的好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台湾青春电影过度类型化的弊端,同性恋题材泛滥、过于本土化的题材和固定模式的情节运用等都会成为台湾青春电影继续发展的阻碍。

电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走出去”,因为电影作为文化想象的有效呈现,并不仅仅是以导演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精英意识的表达,同时也不是机械复制大众文化的代言人,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以取自大众,贴近日常生活的叙事策略,引导或者重塑大众文化的审美经验。[4]大陆作为开放的市场,拥有巨大的资源和潜力,加强两岸的交流合作,争取“1+1>2”,创造双赢的局面。

[1]应声虫.王小帅重定义青春电影 不该规避残酷标签[EB/OL].(2013-06 -19)[2014 -10 -15]http://ent.sina.com.cn/m/c/2013 -06 -19/16273945884.shtml.

[2]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台北:麦田出版社,2010:56.

[3]郑琳.他的《最好的时光》[N].今日早报:星周刊·新报道,2012-07-13(5).

[4]曹成竹.地方经验与殖民记忆:台湾当代电影的文化想象—以《海角七号》和《艋舺》为例[J].理论与创作,136:102.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青春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青春睡不着
新法律现实主义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