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集团军”奏响欧美

2014-01-17 20:11
环球时报 2014-01-17
关键词:钢琴家钢琴德国

本报驻英国、德国、美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木 余歌图片说明:去年闯入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决赛的选手中不乏中国面孔(后排左二和左三)。“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炼铁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这段文字记录的是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广州当地人展示的“宝贝”——古钢琴。4个多世纪后,钢琴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了寻常物,中国的钢琴家也时常远赴包括利玛窦家乡在内的西洋列国,向当地人展示他们的琴技。但中国钢琴家在国外究竟口碑如何,对这门西方艺术的影响力有多大,西方人也有不同看法。热了12年的钢琴集团军德国柏林的爱乐大厅在2013年最后一天又一次高朋满座,吸引包括德国总统高克和总理默克尔及世界各地听众前来的,是一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乐会。在这场跨年音乐会上,中国钢琴家郎朗配合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大师西蒙·拉特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赢得满堂彩。默克尔还像粉丝一般与这位年轻人合影。西方人明白,郎朗只是中国钢琴家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领头人,已经有更多、更年轻的艺术家出现在他们面前。“中国钢琴家在德国已经热了12年。”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柏林音乐学院学者维克多尔表示这股热潮的“开拓者”是李云迪。2001年,他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签约,成为首个合作的中国钢琴家。李云迪的到来引发中国人赴德学琴的热潮。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只有1000多名学生,中国学生就占了几十人。钢琴家陈萨、张海鸥、“钢琴神童”沈文裕等都是这里的高材生。而在法兰克福、柏林、科隆和慕尼黑等地的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的中国留学生也是最多的。这些学琴的人才加上欧美二三线乐团中的中国钢琴手以及已经具有一定名气的中国钢琴家,在西方组成一支钢琴集团军。许多人都是在各国往来穿梭。伦敦皇家节日大厅的新闻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这个英国最平民化的高雅艺术文化中心,每年都会接待十多位中国钢琴家的演出安排。门票从十多英镑到五六十英镑不等。记者还从德国几大演出票务公司了解到,像郎朗今年在德国慕尼黑、巴登巴登、汉堡、法兰克福等地的演出,票价定在65.6欧元到340欧元不等,站票的价格大约23欧元。在德国最大的网上音乐票交易市场,这些门票的价格至少翻了一番,最高可达1200多欧元。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中国钢琴家的演出票价大多在50欧元以上。柏林的古典音乐迷马库斯告诉记者:“来这演出的中国钢琴家大多获过国际钢琴大赛奖项。他们的表演充满激情。”在德国的亚马逊网站,记者还找到数百张中国钢琴家录制的唱片商品。“中国式学琴”让西方印象深刻《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在欧美乐坛崭露头角的中国钢琴家几乎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而欧美本土钢琴家大多为中老年。对此德国《焦点》周刊报道说,中国年轻人的到来为古老的钢琴领域注入东方活力。瑞士主流媒体《每日导报》称这些钢琴人才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代。在西方,他们展现了中国音乐领域的“软实力”。几年前,年仅10岁的牛牛在德国多特蒙德“第三代音乐家演奏会”闭幕式上,不间断地演奏长达两小时的10余首曲目。一名德国乐评人表示:“牛牛的演奏纯真、质朴,能听出他对乐曲不同的理解。”范·克莱本钢琴大赛被认为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钢琴比赛,与肖邦钢琴赛、英国利兹钢琴赛及柴可夫斯基钢琴赛齐名。去年6月,学自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的董菲菲和美国华裔琴手陈宣尧杀进范·克莱本大赛决赛,令业界瞩目。女钢琴家王羽佳今年26岁,2011年获得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奖项之一——德国“回声”古典音乐奖。该奖项由德国录音学院于1994年设立,旨在奖励对西方古典音乐做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家和出版商。大奖评委会盛赞王羽佳演奏技巧光芒四射,灵巧与爆发力完美结合。此前,在德国巴登巴登的记者会上,有人问“古典音乐家以外,谁对你影响最大?”王羽佳回答:“Lady Gaga”,令德国记者大为吃惊。对于中国兴起的古典音乐演奏热,王羽佳有着自己的见解:“中国人看待音乐就像美国人看待运动一样,愿意为它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成绩”。中国钢琴人才的数量以及他们的才能的确给外国观察家留下深刻印象。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曾以“肖邦在中国”为题刊文说,随着中国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层不断发展,钢琴已经成为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许多家庭实现育儿理想的工具。在德国汉诺威执教的奥里耶·瓦尔迪教授听过北京的一场钢琴比赛后评价说:“演出水平很高,任何一名选手都能在其他国家拿一等奖。”他同时表示,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升学压力也是年轻人努力学琴的原因之一。这种有着“实用色彩”的中国钢琴模式的确塑造了一批新人。响起的不全是掌声不过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界新秀出现在国际舞台,西方也不全是掌声。步入花甲的“钢琴王子”克莱德曼1月在厦门举行“浪漫中国”新年音乐会。这位一直在海外受到热捧的德国钢琴家认为,中国的“钢琴热”并不值得奇怪。中国年轻人同时也应当明白,学音乐没有捷径。克莱德曼表示,中国有不少优秀的钢琴家,但他能叫得出名的就是郎朗和李云迪。他认为中国钢琴家大多还是坚持古典领域,他“不合适做出过多评价”。和克莱德曼相比,更多的普通西方听众则是以更加“直白”的购票率来表达他们对中国钢琴家的态度。在伦敦的一些演奏中心,虽然时常能看到中国钢琴家演出的宣传海报,但真正到场看演出的有不少是拿着赠票的华人。一些当地人对中国人能够弹好李斯特或肖邦的曲目持怀疑态度。在匈牙利,有人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的确有不少人弹得不错,但往往流于技术,感受不到演奏者的感情,这与西方钢琴艺术文化显然是相背离的。记者在奥地利还听到另一种声音:一些欧洲人在听到中国年轻钢琴家们的精彩演绎后,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正在被中国人了解甚至“把持”,心中会有一种抵制情绪。这种情绪就像一些人对待“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样。▲

猜你喜欢
钢琴家钢琴德国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梦梦”“娇庆”德国行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钢琴家风范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