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文本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细读文本是一种有思想引领,有思想灌注的技术。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进行分析,从而透彻的理解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文本细读的必要性,内涵以及方式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品味文章,感悟作者情感。
关键词;文本细读;秋天的怀念
作者简介:范爽,女(1991-),辽宁省大连市人,硕士,专业及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1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泛泛观览,记住了几个情节,线索,人物,就开始“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形式热闹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这样的阅读,到头来终究于事无补,害处非浅。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阅读的问题,要用真功夫。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是立足于文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1.文本细读
拿《秋天的怀念》为例,第一段进需要反复细读,如果我们能走进作者,甚至是把自己想象成了“我”,用心去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无助绝望的心情的话,就不难理解作者大喊的那句“我活着有什么劲!”这里面用的“喊”字,更加充分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当时几乎崩溃的状态。面对自己的母亲,不用敬语,不在乎母亲的感受。临近崩溃边缘的“我”除了暴怒,除了“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我”别无选择。
2.沉入词语
说“词语”,而没有说“句子、语段、语言”是因为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咀嚼。在《秋天的怀念》里,母亲总是那么的小心翼翼。文章中多次出现“悄悄的”。在我毫无征兆的暴怒之后,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然后又“悄悄的”离去。想要品读文章,体会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们必须细化到每个词语当中去。内心的矛盾与无助以及愈加严重的病情始终折磨着她。我们猜想,她肯定也是万般的无助失措,无数次这样问过自己,但没有答案,也不敢去想那个答案,所有说不出口的担心和恐惧最终只能化作了那句:“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3.语言要敏感
敏感就是积微致著,就是洞察一切,就是窥斑见豹,就是见人所有未见,发人所未发。很容易,我们定位到“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句话。这里面的关键词是“挡”,这是母亲发出的动作。这个字能够明显的体现出母亲的主动性。文中母亲一向处于被动,小心翼翼的状态下,这个时候通过这个“挡”字,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当时母亲紧张而慌张地站在那里。因为母亲知道现在自己的儿子内心是多么的脆弱,她害怕因为外界的即使一点点的变化,也会对心爱的儿子造成重大的影响。她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能帮助处在崩溃边缘的我。母亲即使是病入膏肓的她仍“挡”在“我”面前,想挡掉一切能摧毁儿子的因素。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品悟。品出文章表现形式的特点,悟出文章寓含的深刻思想。以下是对文本进行细读的方法。通过《秋天的怀念》进行深刻的理解。
1.挖掘细节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们发现,母亲总是小心翼翼的,唯一一次幅度较大的动作,是当“我”说“活着还有什么劲?”的时候,母亲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说我们都要好好的”。而那个时候,母亲根本没有权利“好好的了”。发现这个细节,才能体会到母亲当时的无奈和纠结。如果只是泛泛的理解,不深入课本的细节,不慎重仔细的研究的话,是根本体会不到的。
2.沉入词语
在《秋天的怀念》里面,对“菊花”进行品读,沉入“菊花”这个词当中,意味深长。首先这个词扣住了“秋天的怀念”之秋天,因为母亲在世的那个秋天,多次提出要一起去看菊花,回忆里更是有和母亲一起去看花的情景。其次又寓含“我”残疾后两次不同心境的比照,开始时没有活下去的意愿的我根本不能理解母亲提出去看花的意愿。但当我渐渐地走出了绝望,想开了的时候,愿意去看花的时候,母亲却不在了。同样的“菊花”,却已是物是人非。母亲最后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这是母亲毕生的遗憾,更铸成了“我”终生的遗憾。从而预示着悲剧的结局。从而菊花也就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深沉的象征和寄托。这样分析后,不难发现,只有当我们沉入词语,才能抵达作者的内心深处。
3. 投入情境
反复的阅读《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放空所有,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已经从恐惧和绝望中走出来的“我”。体会当时的景色,从而联想到母亲,联想到那句“我们都要好好的”。包含了活着就是真理,这也是值得珍惜的那种活着的精神。
4.把握结构
《秋天的怀念》只是一篇很短的散文,可是它的精神内涵却深刻无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怀着敬意用心揣摩和感受。从开始绝望的濒临死亡边缘的“我”,到第一次母亲提出看花我因为没有理解而拒绝,到母亲第二次提出看花时已经走出崩溃边缘的“我”同意了,最后母亲的去世,这个最终成为我终身的遗憾。后来由“我”和妹妹一起看花结尾。这情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让我们仿佛跟着作者重新“活”了一遍。只有当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心境。
三.文本细读小结
文本解读应该注重从表层的意义里解读出隐蔽的意义,注重展开暗含在文字背后的可能具有的意义。利科尔指出“理解一段文字不是去发现包含在文本中的呆滞的意义,而是去揭示由本文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今天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细读,从而深刻并真实地感受到了文本细读的必要性,内涵,方式方法。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找到文本的“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史铁生著 我与地坛[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史铁生著 病隙碎笔[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