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胜景,春光何处寻?

2014-01-17 13:57王斌
青年文学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戏曲艺术

王斌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3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课题编号:YC2013-SI44

摘 要:戏曲电视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最为独特的部分, 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本研究共分为了六大部分。本篇论文选取了整个课题的其中两大方面,以《梨园春》节目作为一个范本,对其《梨园春》的经验和不足、对策和建议做深入研究。使全国其他戏曲电视节目可以借鉴其经验和不足,立足本土,科学创新,让电视戏曲节目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电视戏曲;地域性;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2

1.地方性戏曲电视节目《梨园春》的总概

《梨园春》是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媒介环境下,创办的一档地域性色彩浓重的电视戏曲综艺栏目,这档节目起初并不被看好,但接连创造的收视奇迹,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不仅在中原大地稳稳地扎下根基,更成为了河南电视台的品牌节目。

2. 地方性戏曲电视节目《梨园春》经验与不足

2.1 《梨园春》节目的成功经验

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历经十年,大胆尝试、合理创新,开拓出戏曲艺术的新天地。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节目自身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

2.1.1探索了类型化节目与开发原创节目

在娱乐泛滥化的“快餐文化”时代,电视节目节奏不断加快,节目类型单一、互相重叠,娱乐节目大行其道,使得大众的视觉产生疲劳。而电视,应该冷静沉稳的思索如何注重挖掘更多类型的节目。电视节目类型有多种:新闻、综艺、娱乐,而戏曲电视节目促使了电视节目类型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满足并丰富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十几年前,我们的传统戏曲艺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生存危机。基于此种状况,河南电视台的决策者创办了《梨园春》戏曲栏目。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发扬戏曲、传播戏曲,使戏曲从舞台走向荧屏,开辟了戏曲艺术全新的生存空间。

2.1.2营造了大众参与与百姓关注的氛围

《梨园春》以人为本,以戏为天办百姓化的栏目,着力构建百姓擂主的明星平台。增设的戏迷擂台,以老百姓参与为主,产生了轰动效应。戏迷擂台赛具有很强的造星功能,它一直是节目的重头戏。从设置擂台赛以来,老中青和儿童,各个唱功了得,明星范儿十足。

2 .1.3传达了戏曲情结与共融联办的视野

《梨园春》具有浓厚的戏曲情结。更多的是关注人关注戏曲艺术,人民艺术家、豫剧一代宗师常香玉去世后,《梨园春》节目专门做了专场纪念活动。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弘扬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把这位艺术家的风采和她的代表剧目留在了荧屏上,体现出《梨园春》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浓浓的敬畏之情。

每期节目,除了固有的豫剧戏迷擂台赛的常规环节外,还展示河南其他兄弟剧种风姿,让观众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戏曲的文化。《梨园春》以海纳百川的艺术胸怀,博采众长,互鉴互赏,保持了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多样化艺术品格。

2.1.4彰显了独特的美学理念和美学品格

《梨园春》体现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价值理念,从整体到局部、从听觉到视觉、从舞美到音乐、从服装到造型、从粗略到细节、都以美为目标。向观众展现中国戏曲艺术的唯美与丰盈。《梨园春》的乐队节奏精准、旋律优美、隔了其配合默契,达到了完美统一,营造了和谐的音乐背景。

2.1.5契合了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审美期待

首先,“梨园春”抓住群众的寻乐心理。由于历史的原因,戏曲的收视人群大多集中在农村,大批农民朋友是忠实的戏曲爱好者。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戏曲院团下乡演出少,农民看戏难。在这种情况下,“梨园春”通过电视屏幕,每周奉獻给广大观众一台好戏,满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其次是 “梨园春”还抓住观众的创新心理。努力做到节目形式的多样化。

2.2 《梨园春》节目的不足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辨证的,在娱乐文化冲击传统的背景下,《梨园春》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2.2.1演唱曲目的一成不变

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擂台上,都是一些五六十年代的老唱段:如《大祭桩》、《收姜维》、《秦雪梅》等,总是在不停地重复演唱,这样长久以来,势必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会失去对戏曲的期待。不利于新剧本的创作。

2.2.2戏曲碎片的日益严重

《梨园春》是一种晚会性质的戏曲节目,决定没有太长时间去演绎一段比较完整的戏剧,只是一些经典选段的重复打擂。开始能体会其中的韵味,但久而久之,观众会模糊戏剧的背景和整个故事的情节,这不是科学的对戏曲的发展。

2.2.3娱乐化、低俗化倾向凸显

《梨园春》节目开播至今,播内容的单一,尽管在节目形式上和活动创新上也在不停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十几年来,在栏目播出的曲目是极其有限的,《朝阳沟》、《卷席筒》、《香魂女》、《收姜维》等剧目几乎在每星期都会出现。

2.2.4商业化浓与知识性缺

《梨园春》的直播现场,以及节目中插播的电视广告,甚至是擂台赛的奖品等都能找到广告的身影,广告过多,商业味道太浓,戏曲文化的艺术内涵难以淋漓尽致的呈现。现在的梨园春,广告的泛滥程度令人担忧。如今大大小小的总的算来大约二十多条广告。《梨园春》已经完全被商业洪流淹没,若要发展,绝对是值得节目编创人员深思的问题。《梨园春》并没有花太多笔墨介绍戏曲知识及戏曲背后方方面面的内容,对于戏曲知识的普及还有待于加强。

2.2.5儿童夸张演绎成人化

不可否认,《梨园春》是不分成人组和少儿组的,在少儿擂台赛中,出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没有和儿童相匹配的唱段,因此只得选择成年人的唱段。少儿的思想并不成熟,无法有无分辨与选择的能力,对他们的成长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3.地方戏曲电视节目的《梨园春》对策与建议

3.1关于对《梨园春》节目的几点对策

3.1.1. 丰富剧种剧目,活跃戏曲荧屏

河南地方戏传统剧目有数千个,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创作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鼓,同时励戏迷打擂演唱创作段子。

既让使人耳目一新,又推动河南戏曲文化的发展。突破传统思维、描绘和刻画当代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再现和表现我们的当代生活特色、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拯救濒临灭绝的地方小剧种,繁荣戏曲百花园。

3.1.2规则固定统一,培养观众忠诚

《梨园春》的核心受众只是普通的戏迷,传统的受众。尽快固定节目的打分标准、受众交流观点、反馈意见,使受众与节目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自己的风格,摒弃盲目地跟风和肤浅的机械复制。

3.1.3合理安排广告,增强戏曲知识

广告的宣传必不可少,广告是媒介的经济来源,广告作为现代传媒中最重要的营销工具,为广告商与媒体之间达到共赢。但广告的泛滥,甚至陷入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危机。理想的状况是广告应该与所服务的栏目之间达到共融、共赢的状态。

3.1.4摒弃成人表达,专设儿童竞技

少年儿童受众群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节目应该注意趣味性和天真因素的融入,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和热闹的场面中接受戏曲,吸引孩子们进入到戏曲中来。在曲目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有气势,描述历史人物的唱段,避免演唱情感色彩浓烈的唱段。摒弃过度的商业化和悬殊的奖励机制,通过戏曲的魅力而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奖励来。设置专门的少年戏曲子栏目,这可以使今后的分众化日益清晰。2013年暑期,《梨园春》举办了题为花儿朵朵开的儿童专场戏迷擂台赛,是对分众化的探索和尝试。

3.2关于对《梨园春》节目的几点建议

发挥各方面力量,积极寻找创新亮点,坚持走创新之路。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各台之间还应在电视戏曲节目制作中加强合作,通过彼此交流的成功经验使电视戏曲节目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 结论

电视戏曲节目在信息化时代的未来发展方向展望,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主题内涵和传播思想更多地体现时代特征

戏曲节目还是强调传统,题材上,多以表现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现代戏占有比重比例较少;演唱上,有统一范式和规律,与新时代、新内容难以相融。需要更多地让节目精神内涵和时代相吻合,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这正是电视戏曲未来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所应坚持的方向。

2、艺术表达要不断符合受众欣赏需求

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在继承其艺术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必然要不断创新其表达手法和方式,将更好地解决慢节奏的戏曲与快节奏的欣赏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戏曲节目编排方面,注意节目的节奏感,采用多种手法,充分展现戏曲艺术魅力。《梨园春》作为一档戏曲电视节目,坚守于传统,彰显在特色。在生旦净丑的演绎中体味悲喜,在咿咿呀呀的唱腔里戏说人生。坚持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传播,在未来,需深入挖掘节目内在。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恰当的利用现代传媒,将古老的艺术跟现代的传媒巧妙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期待以《梨園春》为代表的中国的戏曲电视节目立足现实,寻找差距,找准突破点,重新出发,在未来电视发展的道路上,健康向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哲:《郑州蓝皮书,2011-2012 郑州文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张锐,谷健全:《河南文化蓝皮书》,河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曹万学:《地方电视传媒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娄莎莎: 《夹缝中寻找出路——新时代戏曲发展的思考》,中国戏曲学院,2008年。

[5]文琼:《试论中国电视戏曲节目现状与未来出路,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戏曲艺术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