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文人画之说,影响企及整个宋代及其至今。
关键词:文人画;苏轼;画院画
作者简介:董蕊,女,1986年出生,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人,学历:硕士学历,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1
两宋时期皇帝们三百年的“文治”最终使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但却给我们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而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对宋代“士人画”的兴起有着不可取代的深远影响。苏轼作为“士人画”的代表人还把儒、道、释三家思想精神也引入到“士夫画”之中,以绘画表现作画者自我的道德人格追求和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以此形成了独特的“士夫画”。“士夫画”在以苏轼为代表的画家们的努力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甚至超越宫廷画等别的绘画种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延续至今。
北宋建立后承袭了五代时期的翰林图画院的制度,设立了皇家画院,规模在后期庞大到超越之前任何一朝。徽宗崇宁三年(1104)在东京成立画学。画学被分为六科,还制定严格的入学考试规则,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以教授绘画为专业的学校。考入画学的人所穿衣饰皆于朝臣一样,这样的待遇无形中提升了宫廷画师的地位。但是画学也不是那么容易考入的,考试题目经常由皇帝亲自出题,大多是用诗词为题,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一般要求参加考试者要深刻理解诗词的意思,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绘画创作中把深刻含义用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体现出了在北宋初期绘画与诗词已经有了初步融合之态。但是,作为画学的画师,作画都是要奉旨作画的,这样对绘画的形式、内容都有了极大的限制,对绘画的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制约性。北宋中期之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大量的商品形式的绘画出现,为了经济效益,完全的迎合购买者的审美趣味,这就使得绘画形式与内容更加单调无趣。于是以苏轼为代表的“士人画”应运而生,并在理论上出现了很多新的观点。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学者,也是杰出的画家与书法家。他青年得志,很早就走上仕途步入官场。但几次入狱、流放,让他的仕途之路走得非常坎坷,只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的文学艺术才华。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人生思想以及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个人性格的因素外,儒、道、释三教融合是影响到苏轼人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正直政治上非常顺利地时期,受儒家思想影响走上仕途满怀忠君爱民之志。而在之后,苏轼在仕途上受到一连串的沉重打击,让他感到儒家学说已不能为他济世理想所用,他内心的苦闷、郁愤,只能用“了离尘去世”的佛道思想来化解。但苏轼不沉迷于任何宗教信仰,仅仅是把这些思想当做化解自己政治苦闷的工具而已。所以苏轼的思想非常活跃,不仅具有儒家的中庸之道还兼有道家的清静无为。而在经历仕途坎坷与思想转变之后苏轼提出了影响北宋绘画思想领域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士人画”说。
蘇轼在《跋汉杰画山》里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这是苏轼第一次明确的提到“士人画”的名称,并提出了“士人画”概念以区别于宫廷画院的画工画。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文人画”一词是由明代董其昌提出,我们把“士人画”就成为“文人画”,对“士人”和“文人”的解释几乎可以等同,而在宋代“文人”与“士人”的称呼是有一定区别的。文人,是专门以写诗作文为职业,相当于作家;士人,是以社会民生为职业,相当于公务员,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画画”都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把绘画作为“第二职业”的人。近代绘画大师陈衡恪曾对文人画总结时说:何为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如此,当今学界所称之“文人画”,系包括古之“士人画”和“文人画”。
文人画更注重表现精神,不追求形式。苏轼提出的“诗画本一律”便是标志性的审美态度体现。其中除了浅显地体现出画释诗、借诗评画的含义之外,更深入的指出诗与画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相通之处。诗歌注重对意境的营造感,绘画构思上同样需要;“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地体现出对于诗与画的品评欣赏法则也是相同的。以画为文,以诗为画,抒胸中之块垒,发内心之感喟,不求功力,得于自然,是苏轼论画的出发点。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宋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宋朝大力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使大批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层社会,使得官僚集团结构发生转变,科举起家的士大夫很快取代了原来世袭的世家大族,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了以文人为主的国家政权。这种机制下一方面使宋代士大夫们取得了当朝为相执政的显赫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分散官僚权利、削弱各级官府,设立了过多的官僚机构,出现了有官职无职的现象。价值朝廷中的朋党权利之争,很多人被无辜卷入,遭贬职流放。士大夫们在屡遭挫折的残酷现实面前,放下了满心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在变幻莫测的宦海风云中把注意力转向了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人格精神寻找慰藉,而文人画便是抒发个人情感最好的方式。于是宋代文人便做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
宋代文人画对宫廷绘画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也不容我们所忽视。如宋王朝的统治者宋徽宗赵佶的《柳鸭芦雁图》(卷)便是最好的证明。尽管赵佶要求宫廷画院的画家们创作出具有皇家富贵之气的作品,但他自己拿起笔时却描画出纯以水墨,风格自然明丽不知不觉渗进了“清淡闲雅”文人韵味的《柳鸭芦雁图》(卷)。到南宋时期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还是宫廷画院的作品,在风格形式上与文人所画已无艺术上的明显区别,如米芾、江参等人的山水画,梁楷、李公麟的人物画。从北宋至南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大转折的时期,文人画在与院体画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
邓椿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之极也。”此立论不仅提出了文化修养与绘画之间的关系问题,还确立了文人画的地位。宋之后文人们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苏轼为首的宋代文人以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力量为后世文人画的高度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引了整个中国绘画的格调和意境。
参考文献:
[1](宋)苏轼,龙吟译注.东坡易传[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李福顺.苏轼与书画文献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3]博慧敏.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们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