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

2014-01-17 01:05李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传媒搜索受众

李芳

摘 要:生活在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公信力问题越来越遭遇大众质疑,而无论是《杀生》中桃花源式的封闭传统社会,还是《搜索》中网络信息爆炸时代,是是非非、真真假假都无法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作评判时,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关键词:杀生;搜索;传媒;受众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1

人活在社会中总是那么身不由己,社会舆论用世俗眼光压抑着人,压抑着人的自由,压抑着人性,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一样,电影《杀生》用一种荒诞冷色调幽默调侃了这一社会现实,如叛逆孩童般發出人们内心的声音—渴望自由,活出色彩。

《杀生》中,黄渤把一个特立独行的牛结实演绎的入木三分,让人觉得置身在一个循规蹈矩的传统集体中,个人的力量无法对抗群体的压制,无论你其中有多少斗争,有多么的不屈不挠,终究要向群体性的代表屈服,甚至所谓的屈服,不一定是因为自身体力不支或是被同化,而是人在社会,总有七情六欲,总有牵牵扯扯,就像是“一人得道,仙及鸡犬”,同样,我们所有悲苦的东西,也会牵连、祸及我们身边的人,有那么多情不得以,所以不得不被同化,被认可,被沉默的螺旋,以渴望自身被认可,不再是异类,自己的亲朋好友也不会被自己所追求的独立自主式的异类行为所影响,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们不能灭亡,也不能爆发,因为我们有父母,有爱的人,有爱我们的人,谁能承受住灭亡、爆发后的惨不忍睹和悔不当初,所以我们只能反过来继续沉默,沉默是金,缄口不言,由此沉默螺旋,自我个性也就就此泯灭。所以牛结实在经历孙悟空大闹天宫式的不屈斗争后,终究还是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而相比较孙大圣的被动性,牛结实是一种为了自己的爱人,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主动地去为自己制作了一蓝色的棺材,恰是自掘坟墓,由自己去终结自己的生命,而这个终结确是另一个生命的开端,好在还有希望,牛结实的绝望中,还透露着对新生的期望。

影片中,只要是涉及牛结实的作恶场景,就是明亮的暖色调,给人一种轻松畅快的感觉,而全村人密谋集体杀生的时候,却是冷色调,暗淡的、压抑的,令人如鲠在喉,直到后部分,当医生和村长说出他所推测的真相,眼泪不可抑制的释放出来,原来一个人自我认为的善的举动,能被别人误解为恶的东西,被压抑的,被委屈的感情便顷刻爆发,正如影片宣传的那样,“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那么传说中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站不住立场了,也就真正的切入到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听到的,看到的,都不一定是事实,那么就跟着感觉走,就像哈佛所推崇的那样“质疑一切”,那么当我们每每耳闻目染东西时,都要问问我们的心,这是真的么,这个可信度有多高,所以,我们就养成不去相信任何东西的习惯,于是新闻事实,就成了新闻娱乐,所以新闻也就娱乐化,所有可信的不可信的东西都演化成一种娱乐,一种谈资,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时,其真实性也就没人再去吹毛求疵。

继《杀生》之后,《搜索》中叶兰秋的死,与牛结实的死所带来的悲痛感不相上下。牛结实之死,是由口头传播的谣言威力射伤,三人成虎,真假难辨,最后,心死;而叶兰秋,一个漂亮,有气质,有文化,有素养的白领成功人士,不过是因为在从医院得知自己癌症后期后,心情绝望之时,没给公交上的老人让座,然后有一些不受控制的过激言论,然后就被不知情的记者偷偷录制手机视频,然后上传到报刊、杂志、网络,然后爆炸式的蔓延,遭遇网络冷暴力,叶蓝秋,无力去辩白,也不屑去辩白,最终留下一种血的“清白”。

生活在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我们看央视新闻联播时,会觉得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是何等的幸福荣耀,因为我们整整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社会阶段,中国人正朝着大而美、富而强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阔步向前;而置身网络中,我们又会看见各种不能以人性定论的令人出离愤怒的血腥暴力案件。电视编制美好,而网络负责去毁灭,于是,我们就神经错乱,因为不能在做美梦的之后或同时又陷入不可自拔的恐惧中。

不管是杀生还是搜索,我所看中的不过是一群不负责任的强势群体,不分青红皂白地失真的主观地以口头传播或者大众传播的方式去谋杀一个势单力薄的弱者。由此,必谈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媒体人的职业道德感。根据拉斯菲尔的传播五W模式,媒体人作为“who”中的一个分子,是传播之源,就应该客观、真实的报道的所发生的事情,而不应该为了收视率、兴趣点等之类功利性的东西,去泯灭人性的报道一些不实的没有经过切实考证的报道,就算当时的情景确实发生了,也要考虑一下,事件本身一经报道、传播,会对当事人产生何等的杀伤力,而恰恰当事人在那个环境中,只是漫不经心的一个举止,或因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导致一个不被大众所理解的事件,于是就被媒体无限扩大,就像是叶兰秋的香消玉损。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就是受众(to whom),要是当时能不那么毫无质疑的去相信媒体,然后引发一系列的对叶蓝秋的抵抗行为,也就不会让人心寒至死,所以媒体的公信力要有多大,我们要怎样辨别大众传播的内容真伪,成为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我们是信,还是不信,最终,我能想到的只能是妥协,半信半疑,质疑一切,什么都不能给一个真实的确切地答案,因为什么都有意外,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我们允许个人抑或是传媒,有自己的视点,有自己的彩头,但不能绝对性的盖棺定论,非得给人或者事物,定上一个黑或者白的头衔,一切都是相对的,就算是真理也是有时间阶段性的。正如杀生所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可就算是当时的真相,也要弄清前因后果,不能打着眼见为实的幌子杀人诛心或者无意之中成为一个杀人犯。我们也许不能左右传媒给我们what,但是作为受众的我们可以左右其With what effects。沉默的螺旋到底只能是一个声音,意见领袖高高在上任意发挥特权,普通受众或洗耳恭听或沉默是金被动接受,循此往复,我们就只能生活在一个复制品时代,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杨华钢. 受众之王:数字时代的电视频道品牌营销战略[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09.

[2]刘琼.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辨析[J].东南传媒,2010.07.

猜你喜欢
传媒搜索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解析数字插画发展的相关因素
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
舞蹈毕业生在社会文化传媒中的作用研究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