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摘 要:苏轼的“妙喻”和杨万里的“活法”,分别是两位诗人丰富生活体验和天才创造力的结晶,二者的共同点表现为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意犹未尽的诗趣,其区别点则涉及诗的总体艺术风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试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剖析这两种艺术表现方式的具体内涵,并对二者加以比较,通过归纳其异同,力求比较完整清晰地反映出它们独特艺术魅力和其对于整个宋代诗坛的意义。
关键词:苏轼;妙喻;杨万里;活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1
一.苏轼的“妙喻”
(一)何为“妙喻”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即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从而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的应用在我国文学中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苏轼笔下的诗歌兼具清雄旷放与婉约秀丽之美,其中,各式新颖而巧妙的比喻尤为出彩。苏诗中的比喻意新而不落俗套,境深而形象可见,充分显示出了一代文豪超凡脱俗的敏捷才思,被后人称为“妙喻”。
(二)苏轼“妙喻”的特点
1. 动景描写生动形象
名篇《江上看山》开篇两句“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在这里,作者将眼里快速后退的群山比作奔驰的骏马,突出了舟行的迅疾,笔墨之间营造出了一种视觉的三维立体感,使人读后顿感已置身其中,那雄悍廓大的山川仿佛已经置身眼前了。
2.构思新巧独具匠心
苏轼的《百步洪》<其一>开头四句,分别以“兔走”喻行舟轻捷;以“鹰隼落”和“骏马下注千丈坡”形容流水从高处倾泻而下的迅疾;以“弦断离柱”、“箭脱手”描绘水流的湍急;最后以“飞电过隙”和“珠翻荷”刻画流水的多种形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博喻的手法,四句里一共描绘出七种形象,将七个稀松平常的物象作为比喻的客体,新鲜生动,体现出作者新颖独特、非比寻常的构思和出类拔萃的想象力。
二.杨万里的“活法”
(一)何为“活法”
西昆体诗人对声律、对偶、辞藻的过分追求严重禁锢了诗人的思想,对此,杨万里提出:“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说明作诗时要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活泼泼的景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新鲜活泼、趣意盎然的特点,是为“活法”。
(二)杨万里“活法”的特点
1.人格化的自然山水
杨万里善于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的感情、人的情态融入到客观的自然风景中,构成诚斋体的“无理之妙”和“无理之趣”。在其笔下,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都是有灵性的,诗人在对他们的书写中,探寻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一字一句浸透着沁人心脾的美感。
2.世俗化的遣词造句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平易浅近,中有大量的俗语谣谚,然语浅意深,蕴涵着无穷的趣味。以《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的第五首为例。其中描写了诗人上山下岭的经历,用语极其简单,口语化特征明显。诗人巧妙地选取了登山这个典型的体验,起落中酸甜苦辣,世间百味俱全,让人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生活,进而生出无限感慨。
三、苏轼“妙喻”和杨万里“活法”的异同
(一)相同点
1.源于生活
无论是东坡天马行空的“妙喻”,还是诚斋清新灵动的“活法”,皆源自诗人广泛而深刻的生活经验。苏轼一生宦途坎坷,而杨万里则始终忧心于国家贫弱的局面。外在的丰富体验和内在的不凡才思赋予两位诗人诗作以独特的风采。
2.趣意盎然
宋诗的特征以“理趣”见长,即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形象来阐述一定的道理。而在品读苏轼和杨万里的诗时,我们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个特征。
(二)不同点
1.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
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笔下和很多诗句都具有磅礴的意境和气韵,诗中景物多为力量感极强的景物,诗人准确地抓住了它们的急剧变化,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将景色刻画出来,一气呵成,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相比而言,杨万里的诗歌自然清新,显得更加温婉动人。其代表作《小池》描写了明媚的初夏风光,细腻温柔,自然朴素。最后一句更是生动地描绘出荷叶月蜻蜓相依相偎的情景,“才露”和“早有”的对立间蕴藏着无限生命力的惊喜,微妙而真实动人。
2.景在眼里与心在景里
在苏诗的叙事模式中,人与景与物往往是客观的对立关系。诗人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利用自己高超的艺术功底对其进行加工,从而构成令人赞叹的艺术形象,但是人和景却没有实现情感的交流。
而在杨万里的诗歌中,诗人将自己的心灵意欲寄托在了风景中,赋予万物活泼泼的生命。在他的诗中,人与物间的距离仿佛已消失不在,二者的关系和谐而美好。
四.二者对于宋诗的意义
苏轼“妙喻”和杨万里“活法”的出现,为禁锢在词章句法的宋诗吹来一股凉爽的清风。苏诗任情挥洒,风格多姿多样,杨诗情感细腻,语言浅近明白。两位诗人虽然在形式、技巧與立意上虽不尽相同,然而均善于发现生活中倏忽变化的风景,并运用自然妥帖的技巧将自己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带有宋诗“理趣”的典型特征,不仅丰富了宋诗的表现手法、提升了宋诗的精神境界,更为后人留下无数精彩的诗篇。
参考文献:
[1](清)王文诰集注、孔凡礼校点,《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2](清)纪昀.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七).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01.01
[3](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4]熊大权.苏轼博喻浅说.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5]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
[6]祁民建.左怀远. “诚斋体”的“活法”.开封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