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朋友——徐志摩

2014-01-17 15:03李莉
青年文学家 2014年5期

摘 要: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在朋友心中是可亲可爱的。他的热情,活泼,真挚,率性,温和的性情以及他的才华和气质,在朋友心中是永不磨灭的。海内外的朋友们对他的离世充满了无限悲痛与怀念。

关键词:诗人气质;活泼热情;温存和蔼

作者简介:李莉(1974-),女,辽宁大连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02

“悄悄地,

我走了,

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在滂沱的大雨中,在迷蒙的山雾里,一个猛烈的撞击,年仅三十六岁的徐志摩,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年轻而璀璨的明星,就在这撞击中,陨落在山谷间,又似一朵云彩,消散在天空中。

出生于浙江省一个富商家庭的徐志摩,从小天性聪慧,曾考入北京大学,后赴美留学,又转至英国入剑桥大学,从此以后,弃理从文的徐志摩,便在现代文学的天空中独放异彩,这位年轻的诗人,除表现出他在文学上的独特天资与造诣外,在音乐,绘画,哲学,雕刻,建筑诸多方面都展露了他超人的才华与学识。回国后的徐志摩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辗转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地讲学,同时致力于新诗和散文的创作,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佳作。半个世纪以来,无数后人读者仍醉心地徜徉在他清新美妙的文字中。而他的一生,他的故事,特别是他的婚姻爱情,特别是他与名媛陆小曼的倾城之恋更是轰动一时,流传于世。

当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的噩耗传来时,四海内外,无不震惊。他的许多朋友,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无不扼腕痛惜,痛惜的不僅是文艺界失去了一位诗人,一颗明星,更为痛惜的是大家失去了一位最为真挚,最为可爱的朋友。

在这里,我们不谈徐志摩的新诗,不谈他的理想,就来说说朋友——徐志摩。

一、怀念——

1.诗人气质

“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页一页揭开宇宙的神秘……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限情调的眼睛”。在志摩离世三年后,梁遇春这样回忆志摩,他看志摩如同希腊人一般神秘与神奇。

梁实秋与徐志摩最初的相见是在一九二二年。徐志摩刚刚从欧洲回来。清华大学专程请来徐志摩,来做一次“艺术与人生”的演讲。在他的记忆里,诗人徐志摩飘然而至,面孔是白白的,脸型是长长的,鼻子大,下巴特长,身着一件绸面夹袍,外加一件小背心,上面缀着几颗闪闪发光的纽扣,足上登一双黑缎皂鞋,“风神飘散,旁若无人”。

这便是出身富商之家,受过最好的西方教育,聪颖过人,风流潇洒的诗人气质。

苏雪林曾出席了徐志摩在苏州二女中的演讲。那一天,诗人穿着件青灰色湖绉面的皮袍,外罩一件中国式大袖子外套,旅程的疲乏,使他那双炯炯发亮的追逐幻想的眼睛,长长地按着高高鼻子的脸,带着一点惺忪睡意。然而,演讲起来,“他那音乐一般的调子渐渐升起,升出无限抑扬顿挫,他那博大的人格,直率的性情,诗人的天分,都在那一声一韵中流露出来。”诗人的演讲,那样轻柔,那样恬静,那样飘忽,将聆听者带入梦幻的世界,久久地沉醉。

2.活泼热情

志摩的顽皮和活泼,在朋友中有太多的回忆。

郁达夫与徐志摩有着同乡兼同学的深厚友情。一九一零年的春天,少年郁达夫入杭府中学读书。初出茅庐的郁达夫,性格沉郁,又来自乡下,处处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就在这里,他结识了与他同一年级并且同在一个宿舍的徐志摩。郁达夫的记忆里,那时的志摩,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宿舍里,总是喜欢与这个说说,与那个笑笑,整天都是交头接耳,一会儿高笑,一会儿又蹦蹦跳跳,特别喜欢弄出点出其不意的奇特的事情来。令所有人惊异的是,这个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爱看小说,考起试来,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再多的一个……当成年的徐志摩与郁达夫不期而遇,在故人眼中,除了矮小的身材长大了,头还是分外的大,而笑起来的时候,还是十几年前,那个顽皮的孩子。“志摩真是一个淘气,可爱,能使你永远不会忘怀的顽皮孩子。”郁达夫在悼文里这样回忆他年轻的朋友,其实,郁达夫不过与徐志摩同年。

徐志摩的有生之年,无论在北京还是上海,与他最多往来的朋友莫过于郁达夫了。郁达夫:志摩善于交际,这使他向来成为社交和座谈的核心,凭你怎样不快,他洪亮而快乐的声音,便将你一切心事烦恼都同化了。

那一次,兴致极好的徐志摩在夜晚十一点钟左右,来看望梁实秋。只见得房门外虚掩着百叶窗,屋内有灯光从百叶窗的缝隙中流露出来。志摩便来了孩子的兴头,想要吓吓屋内的朋友。他突然的将门拉开,不料,大叫一声的是他自己,拔腿便跑。原来梁实秋早已在楼上睡了,楼下客厅沙发上坐着的是他不认识的两个年轻人,而且是一男一女,这着实让他自己受了一惊。不想,兴致不减的志摩随后逃往附近的另一单身朋友家中,他又是突发奇想,悄悄从后门径自上了楼,黑乎乎的,他又想吓人一跳,便顺手将电灯开关一拧,不觉又一次失声尖叫,原来躺在床上的不止一人,再下一跳的志摩,踉踉跄跄,一口气跑回家,乖乖的自己睡了。“以后再不敢在黑夜里闯进人家去了。”

志摩其人!

一九三零年初秋的一天夜晚,徐志摩与方令孺等朋友闲坐于梧桐树下。一席灰色的长袍尽展清雅之风,只听他娓娓道来,讲古桥的历史,讲印度的故事,那一个夜晚的交谈聆听是那样欢乐。临走,志摩指着门外的一架藤萝:冬天的夜里,你静静听这藤萝花子爆裂的声音,会感到一种生命的力——这是徐志摩对生命的兴致。

一年正当炎夏,饶有兴致的徐志摩邀友人王统照去吃黄河鲤,已是晚上九点半多了,饭后近十点半了。志摩要去逛大明湖,为的是“清明的月色”。又过了半个多钟头,已快近半夜,终于坐上小船荡舟芦苇丛中了。周围鲜有人迹了。看着眼前的志摩:卧在船上,仰看月明星疏的夜空,兴致飞扬,直让身边的友人再次感染着他的活泼与生动。

梁实秋:他的到处受欢迎,全是由于他的热情。他的到来,像一股旋风,又像一把火炬,他将所有人点燃,他时而说,时而笑,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他的这个肩上拍拍,那个脸上摸摸,有时夹本有趣的书报,有时藏一扎有趣的信札,传示于四座,使得满屋子一团和气,四座并欢。

韩湘眉:志摩的生气向来是未进门来,笑语先闻,一进门来,整个屋子都得了生气,醉人的风趣,热闹的谈笑,成为朋友心中永远的回忆。

1. 温存和蔼

徐志摩的热烈,豪爽以及儒雅,叫所有的朋友对他一见倾心,而他的温存与和蔼更是叫人不得不屈服于他的魔力之下。

沈从文:相识不过五六年,志摩先生对我工作的鼓励和赞赏所产生的深刻作用,再无一个别的师友能够代替。

郑振铎:志摩是一位最可交的朋友,他宽容,包纳一切。

据梁实秋回忆,一次志摩来寓所看望,正看见桌上有散乱的围棋,于是要求对弈。徐志摩天资聪颖,他的棋艺向来高人一筹,棋走如飞,梁实秋显然应付不来,下至中盘,已成定局,而志摩托故离席,不计胜负,他的好风度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前的友人中,何家槐是内向而忧郁的。穿着打扮的不修边幅,整个人呆板,又沉闷,总是落魄的样子。只有徐志摩不但不嫌烦,反而经常和他一道。“什么事使你这样烦闷,我看着你的样子难受。”;吃饭时,徐志摩也不忘鼓励向来拘束的何家槐,“家槐吃鱼,家槐吃火腿”,家槐仍不动,志摩一箸一箸夹到他的碗里;志摩甚至可以耐心地陪着他枯坐,这样的“陪坐”似乎给了对方安慰,从此,在最难得高兴的时候,何家槐最想找的人,只有徐志摩。

志摩的和气,可亲,慈爱,给予人人情的温暖。

志摩的可爱使他拥有广泛的朋友。他敬爱他的姑丈蒋谨旃先生,称他为“蔼然君子”,私交极厚;叶公超的伯父恭绰先生,林徽因的父亲长民先生以及蔡元培,章士钊,张宗祥等,他都是既尊敬又有友谊。

成為徐志摩家中座上客的,还有许多的外国朋友。英国的哈代,狄更生,尤其是印度的老诗人泰戈尔,同志摩的感情更为深厚。这位老人像对待儿女一样对待志摩小曼夫妇,泰戈尔介绍给印度人说,这是他的儿子和儿媳,可见,这位老人对志摩是多么的喜爱。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底,噩音传来,所有的朋友痛哭流涕,如丧至亲。谁会料到,这个活泼的生命会骤然间离去,留下无数爱他的,舍不得他的朋友。

二.永别

徐志摩生前与朋友相聚的最后一晚,是在韩湘眉张歆海夫妇的家里。

他下午来的时候,主人不在,于是晚间又打来电话,偏偏主人仍有约。于是相约十点钟,志摩来家中等候主人归来。于是,这短暂的相聚使主人无限懊悔。

一见面,韩湘眉注意到,脱掉长袍的志摩,当日穿了条半截的西装裤子,又短又小,并且腰间破了个窟窿,他不以为然,转来转去寻腰带,引得众人大笑。

不知怎么提起,志摩给大家看起手相。他指指划划,“这是主智力的,这是主生命的……”说笑间,韩湘眉担心起志摩第二天的飞行,“你怕我死吗?小曼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作风流寡妇merrywidow”,大家又笑起来。

临行时,志摩极温柔的长兄似的给了韩湘眉永诀的一吻。因为相熟,张韩夫妇并没有送出大门。这是志摩留给朋友的最后的欢乐。

而早在半年前,徐志摩与杨振声的一段话似乎预示了半年后的不幸。一九三一年六月,二人深夜漫游。“小曼来好几封信催我回去了。”

“你怎么还不走呢?”“等飞机呀!”“干嘛必须坐飞机?”“快欧!”

“飞机过济南,我在天空望你们,等着,看我向你们招手吧!”当时的有钱人都是不肯坐这种飞机的。

在他遇难之前,从北平回上海的第二天晚上,与郁达夫等许多朋友相聚,十二点过才散去,约好第二天晚上再会,但第二天郁达夫没有去,便永远失去了见他的机会。

飞机失事后,徐志摩的尸体尽管被搜寻到,但不能很快运回上海,只能临时安置在附近山间的一座破庙里。最快赶到的朋友便是在这里见到了他的遗容。

沈从文是这样描述他看到的遗体:棺木里静静躺着的志摩,戴着一顶红顶绒球青缎子瓜皮帽……露出一个掩盖不尽的额角,右额角上一个李子大斜洞,显然是他的致命伤,眼睛是微张的,他不愿意死,鼻子略略发肿,想来是火灼炙的,门牙脱尽……这时的志摩孤零零躺在又偏又冷的小庙里。谁能相信,眼前的这位曾是那个生气勃勃,永远爱热闹的徐志摩。

许多朋友这样说:只有志摩才配这样的死;只有万想不到的猛烈的充满诗意的死才配我们的志摩;这是轰轰烈烈的雪莱式的拜伦式的死。也许,郁达夫体会得更深刻些:是无理解的社会逼死了他。假如社会不那么狭隘,不那么险恶,不那么落后,不那么无情,志摩是可以活下去的。假如所有人包括他的家人都能接受他和小曼真挚的结合,那么志摩是不必死的。因为,他不必辗转劳碌,不必去搭乘那免费的,大家都认为有危险性的,而最终真的要了他的命的飞机了。然而,勇于面对艰难处境的志摩,不更是让人们看到他的热烈与诚挚吗?

鲁迅骂徐志摩“流氓”,不谈文学,大概是因为志摩在朋友中谈到的多是吃,穿,头发,玩……这是志摩的浪漫,是鲁迅不能理解的。正是志摩的浪漫随性,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他浪漫不颓废,他有理想,有创作,当然也有他的成就,而他的成就又是多少文人无法企及的。

结语:聪明,灵活,淳朴,天真,赤子之心——这便是徐志摩的人格魅力。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须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朋友们。他的影子永远留在了朋友的心里,“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永远地留在了朋友的心里,他的光亮也永远地留在了人间。

参考文献:

[1]《徐志摩与新月》梁实秋

[2]《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沈从文

[3]《志摩在回忆里》郁达夫

[4]《怀念四十岁的志摩》 郁达夫

[5]《志摩最后的一夜》 韩湘眉

[6]《北风》苏雪林

[7]《怀志摩先生》何家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