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成都的晚秋,梧桐树金黄的叶子悬在枝桠, 满眼的菊花清雅高贵,岁月静好无声地流淌着。就是这样的日子里,我们认识了一群特别的人:他们是自发成立的志愿者公益团队,以一己之力,照顾了成百上千的老人。这支队伍成立16年,成员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去照顾年纪更大的或有困难的另一群老人。这是一个让人为之心动泪湿眼眸的故事。
2013年10月13日,又一个重阳节,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这一年正式实施。我们走近了他们,感受着他们特别的爱和慈祥,感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和撞击……
十六载热线,爱是一年一年的陪伴
一切都源于一个打错的电话。1997年,肖文星才49岁。他本是射击教练,由于一只耳朵出现问题,不得不病退在家。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苍老迟缓的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打错了,于是想挂掉。可电话那头,老人急切地说:“请不要挂,我就想找个人说说话。”原来,这位老人的孩子在国外,他一个人在家孤独寂寞,实在没办法,才给陌生人打电话,找人倾诉。肖文星和老人通话两个多小时,孤独和无奈丝丝缕缕地从电话那端传来。
这件事给肖文星的触动很大。后来和朋友们聊天时,他提议大家成立一个助老协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全国第一家义务助老社会团体在成都市成华区成立了。协会开通了热线电话(028-84319110),成为全国首个老年“110”。从此,知心热线通过电话沟通、现场接待和上门结对等方式,对需要帮助的老人实施心理慰藉、法律援助、扶贫助困等服务;协会根据老人晚年精神生活需求陆续开设了电脑班、英语班、音乐班、国画班等义务教育班;帮助孤独老人寻找伴侣;为痴呆症的老人赠送“求助卡”……这个特别的团队一坚持就是16年,而且不断有新的志愿者加入进来。
田丰美是心理咨询师,当年走进知心热线,是因为她的外公外婆。田丰美的外公外婆独自生活在重庆,所有亲人都在外地。每到中秋节、春节,就是两位老人盼着大家回去的日子。每次看到外公外婆因亲人回家而露出的笑脸,她就格外心酸。后来,两位老人在9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但老人晚年期盼的眼神总是闪在她的记忆里。她在做心理咨询时,听一位老人说:孤独猛于虎啊。这位老人整整两个星期因为找不到人说话而没说过一句话。那一刻,田丰美的眼睛里盈满了泪花。
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让她决定马上把想法付诸行动的,是她的母亲。田丰美的母亲丧偶多年。她曾鼓励母亲参加老年活动,甚至再婚,但母亲不愿意。后来她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却发现无论她怎么努力,还是不能走进母亲的内心深处。她能感到母亲心里深深的落寞。于是,田丰美把母亲也带到了知心热线,而她自己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为老年人开展心理咨询,让老年人说出心里话。她说,让年轻人的活力和积极的心态去感染老年人,让他们重焕青春,远远要比几位老年人聚在一起感叹日暮好。
81岁的吴雪舫是知心热线的老志愿者,也是一位独居的空巢老人。吴雪舫的家在成都西体路,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知心热线办公地点。好几年时间,她每天都要到知心热线值班,和大家一起聊天。很少有人想到,这位宽慰别人的老人,其实也需要关怀。吴雪舫说,有一次到银行取钱,她忘记了密码,急得不行,心都急痛了。又如,老年人做一顿饭很麻烦,却吃不了多少,很需要社区开办“老年饭店”诸如此类。老人家说:其实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一大堆问题,真的需要别人帮一把,需要整个社会的援助意识。
74岁的李婆婆,患有高血压,心脏装有起搏器。她喜欢唱京剧,巧手会竹编,是一位很热爱生活的老人。李婆婆有两个女儿,也50多岁了,喜欢唱歌跳舞,退休后参加了艺术团,到处演出,没有时间去看望独自居住的母亲。有一天,李婆婆高兴地做好饭,给女儿打电话,叫她们回家吃饭。结果两个女儿回家都抱怨母亲,她们那么忙,母亲又没什么事,还叫自己回家吃饭。女儿的话让李婆婆很伤心,女儿走后,她独自落泪,心里很是悲凉。想来想去,她拨通了老年知心热线,在电话里,和志愿者乔灵玲说着说着又哽咽起来。
那天,乔灵玲在电话中安慰了李婆婆好久。隔了两天,她还不放心,又主动打电话请李婆婆到热线来散心。参加了几次热线组织的活动之后,李婆婆渐渐快乐起来,还动手编了好几个花篮送给热线。每次来新人,乔灵玲都会告诉别人这是李婆婆编的,老人多么心灵手巧啊,每每这时,李婆婆的脸上都会浮出幸福的红晕。乔灵玲在老年知心热线已经做了十多年志愿者,被老伴“抱怨”是“电话专业户”。她有两个手机,每月的电话费至少两三百元几乎都花在和老人的通话上。
知心热线还接到过不少越洋电话,都是在国外的子女请志愿者上门照看自己的父母,慰藉老人心灵的。16年来,他们接到老人物质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少,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却不曾改变。
如今,热线常态化的志愿者有50多人,全部志愿者有1000多人,包括大学生、中小学生、上班族等等。不久前,协会重新选举,7个会长中有2个是年轻人。
“当你的手拉着我的手,团结的力量彼此感受。有方向,有决心,有节奏,一起牵着手,向前走……”每次热线组织大家聚会都会唱这首歌,而每当这个时候,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都会升腾起希望和温暖、抚慰和力量。
就算爱情黄昏时才降临,也是美好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老年人要找老伴,比上青天还难。”这是很多跑到热线来求助的孤寡老人常说的一句话。那天,在双林路55号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亲情牵手活动现场,30多位老人敞开心扉,道出自己再婚的艰难历程。牵手活动开展数年了,在此登记的有700多位老人,合法结为夫妻的却只有30多对,老年人的再婚面临尴尬境地。
喻大爷81岁,他认识了61岁的张婆婆,两人一见钟情,聊得非常开心。经过几次交往,二人产生了结婚的念头。但喻大爷的女儿坚决反对父亲再婚,还把父亲的户口本藏了起来。最后父亲到单位开了证明,把公房过户给女儿后,喻大爷的女儿才把户口本拿出来,父亲和张婆婆领到了结婚证。喻大爷随后搬到了张婆婆位于隆昌的老家去住,尽管张婆婆的儿女对他很好,生活也很开心,可老人还是很想念自己的孩子。去年春节,喻大爷和张婆婆回成都。谁知,一到喻家,儿孙们对张婆婆冷眼相对。“下水道堵了,说我是故意的。给他们做饭,他们却嫌菜不合胃口。反正是鸡蛋里挑骨头”。在喻家受尽委屈的张婆婆最终还是带着喻大爷重新回到了隆昌生活。
今年已经65岁的王阿姨很有活力,人缘也好。王阿姨有过一段让她伤感的婚姻,40多岁就离异的她独自拉扯儿女长大。50多岁的时候遇到一位比自己年长10岁早年丧偶的李先生,两人情投意合共同生活了5年,无奈李先生突然生病撒手人寰,王阿姨悲痛欲绝,然而泪水还未干,居住在外地的李先生的子女回来了,要求王阿姨从父亲的房子里搬出去。人都不在了,王阿姨当然对此已无留恋,但让她伤心的是,就连走的时候自己收拾东西,李家女儿都是盯着的,生怕她拿了什么走。“我现在只想结婚,不想同居。”这段让人心寒的经历让王阿姨对不扯证的搭伴养老失去了信心。
68岁的徐婆婆在老年知心热线亲情牵手活动中找到了晚年的幸福——当时74岁的张大爷。此后,两人相处非常融洽,难得的是双方儿女的支持,并准备在2013年中秋节结婚。面对晚来的幸福,两位老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不料,2013年5月,患高血压的张大爷在楼梯上摔了一跤后便瘫痪在床,8月份不幸去世。“本来他提出要在端午节结婚的,但因为天气太热,我没同意,推到了中秋节。”徐婆婆至今都后悔。如果端午节就在一起了,他也有个照应,就不会摔跤,也不会这么快就走了。徐婆婆对这段感情始终放不下,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张家儿女在办父亲的后事时还来征求自己的意见,“他们问我以后愿不愿意和他们的父亲合葬”。“其实我们连婚都没结”,张家儿女的孝心让徐婆婆非常感动。张大爷的儿子还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将父亲买的手镯戴在了徐婆婆的手上。
李永秀和赖文渊的故事也让很多老人感慨不已。61岁的李永秀离婚多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热线活动现场,没想到却遇到自己的小学体育老师赖文渊,那一刻,李永秀像少女一样羞红了脸:“小时候他在我心中就是高高大大的,特别英俊。”69岁的赖文渊老人幽默地说:“她来和我打招呼时,我的心都扑通扑通的。”自己老伴过世了几年,曾经也参加过其他的相亲节目寻找伴侣,在交友现场看到李永秀的那一刹那特别心动,因为儿子也鼓励自己去找老伴,那一天,他大胆对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从他们的幸福中,我们能看到通往美好的光芒。是的,如果生命没有停止,那爱情也没有极限,不管什么时候发生,就算黄昏时候才降临,也是美好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唯有祝福。
我们是包在一起的橘子瓣,
暖暖的,拥抱在一起
老年知心热线办公室里,挂着23面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其中一面写着这样两句话:“义务无息垫资维权六年献爱心,使我重归幸福家园再生感恩人。”这面锦旗是送给老年知心热线维权部李龙的,他是知心热线的副会长。77岁的李龙原本是一名铁路工人,加入热线后,凭着勤学好问,一腔热诚,帮助老年人打了不下十场官司,调解纠纷500多起。8年前,一位老人打来电话说,自己遇到了极大的麻烦,经过几番努力都没有办法解决,已经没有勇气再活下去。原来老人好心把15万元借给熟人,到了约定还款时间,借款人却翻脸不认账。李龙想尽一切办法,四处奔走,经过6年努力,终于为老人追回了部分钱款,并让借款人承诺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归还欠款。
只要一听到有老人被欺负,李龙就管不住自己的双腿,尽心竭力地为老人奔跑。知心热线的值班人员告诉记者,“他啊,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
成都新鸿社区卢大爷的邻居们都认识廖敏、程华夫妻,以为他们是老人的亲戚。卢大爷是一位孤寡老人,身体也不太好,经常犯病。廖敏、程华夫妻是成都市老年知心热线的志愿者,每周,他们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卢大爷。带上水果和精心熬制的肉汤。程华陪老人聊天,廖敏帮老人做饭,打扫卫生。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饭菜就端上了桌。看着这一切,老人感动地泛出了泪花:“你们比我的亲人还亲啊!”
几年前仲先生的老伴去世了,儿子常年在外工作,虽然经常打电话回家,但见面的机会很少,这让他倍感孤独。和其他打电话来的老年人一样,大半年过去了,仲先生已成了老年知心热线的熟客,经常来办公室转转,还开了一个博客专门记录老年知心热线的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忧愁。而为老人们送终,也是热线常做的事。家住金琴小区的孤寡老人张婆婆因病住院,志愿者们在医院一直陪着她。张婆婆爱生活,爱美丽,总把自己打扮得赏心悦目,老人最大的心愿是能安详,有尊严,漂漂亮亮地离开这个世界。不久,张婆婆离开了,志愿者们完全按她的意愿打理了她的后事。
“5·12”大地震后,热线的志愿者们又跟14名灾区老人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年5月,志愿者们都会带上礼物和慰问金前去看望他们。不知不觉间,热线的帮助对象已从老人逐渐延伸到了残疾人、孤儿等社会弱势群体。
从2004年开始,中秋节和春节就成了许多孤寡、空巢老人最盼望的时候。因为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收到知心热线的邀请,一起聚餐欢度节日。同时,他们还会收到大米、食用油等节日慰问品。这个活动的发起人是乔灵玲的家人乔雪,她在网上发帖募集志愿者,自己带头出钱,每人拿出100元请孤寡、空巢老人聚餐。每年中秋或者春节,总有一些新面孔默默地加入到这个志愿者行列中来。一位企业老板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决定每年中秋节资助3万元,用于宴请老人。
每一次聚餐的活动组织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一边要联系餐厅、预定适合老年人的菜品,一边要核查是不是每一个老人都有人负责接送,保证安全。虽然不容易,但这项活动已坚持组织了9年,成了知心热线特有的节日盛会。
老人们常说:我们是包在一起的橘子瓣,暖暖的,拥抱在一起。
两个让人难忘的志愿者——
乔灵玲的故事 乔大姐是很多老人交口称赞的另一位老人。2002年,55岁的她从幼儿园保育员岗位退休后,便加入到了老年知心热线,一做就是11年。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用11年的坚持温暖了成千上万个心灵,用单薄的身躯和一副热心肠为退休生涯画出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乔大姐第一次帮助的是一个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的“重症肌无力”病人。乔大姐组织了几名老人,送去了吃的、用的,还帮助他的女儿上学。
刘济民老人,个性倔强、说话尖酸刻薄,照顾她的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最长不到一个月,最短连半天都不到。但乔灵玲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按时去为她倒尿盆、擦身按摩,给老人女儿般的关爱。虽然也曾多次被气哭过,但是几年下来,乔大姐默默忍受,笑颜面对,最终让老人安详地走完了人生。如今,有12位老人和她结了对子,她还帮助了5名贫困学生,从退休金中省出钱来为他们提供学费和部分生活费。
“每天节约一角钱”是乔大姐倡导的长期捐助活动,十多年了,她买菜总是货比三家,挑最便宜的,家里吃一顿回锅肉,还要分成若干份,给孤寡老人们挨个送去。如今,她为老人们捐钱捐物累计已达6万元。然而事实上,乔大姐自己也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而且家庭并不富裕,她和老伴的退休金加在一起才2000余元。如今,她已先后发动60余名亲友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方鸿的故事 会长方鸿在老人们的眼里是个极其善良温润的女子,说话慢慢的,眼神里全是慈悲。她23岁那年,有一天看电视,里面正在报道一个可怜无依的孤苦老人艰难度日的故事,方鸿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第二天下班后就直接找了过去,放下包就帮老奶奶梳头、做饭、打扫房间,这一照顾就持续了4年,有时单位太忙,实在赶不过去,就委托妈妈代自己过去。方鸿照顾的第二个老人是九十多岁的蒋婆婆,老人善良知足,看到方鸿一连声地说:佛菩萨显灵了,给我送来个孩子。几年后,蒋婆婆离世了,方鸿难过了好久。退休教师李爷爷是方鸿认识的第三位老人,那时,方鸿还在电信营业厅上班。一天李爷爷来交电话费,排了很长的队,李爷爷过来问:“姑娘,你能不能给我办一下?”当时方鸿正办其他业务,看到颤巍巍的李爷爷,她马上说:没问题。办完后李爷爷高兴地走了,方鸿追了出去:李爷爷,我看您家就在这附近,这样吧,以后您老不要亲自跑来了,每月我先替您垫上,然后下班去您家取就是了。李爷爷一连声地感谢着。第二个月,方鸿去李爷爷家取钱时,李爷爷的女儿开的门,一下抱住她哭起来:爸爸前两天因心脏病去世了,临走的时候还吩咐我们把电话费给你,说你是个好姑娘。方鸿的眼泪奔涌而下,老人临走的时候还说自己是个好姑娘,可自己并没为老人做多少啊!
2000年,方鸿走进了知心热线,这里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从此方鸿的大部分心思都扑到了老人的身上。如今她已42岁,2012年当选为知心热线的会长。
采访后记——
2013年10月12日,由四川省妇联和成都市妇联联合主办的“巾帼助老,志愿有我——关爱老人‘金丝带’行动”活动上,100余名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义务助老协会的志愿者欢聚一堂,共同为老年知心热线献上了16岁的生日祝福。一曲受助老人自编自唱的《红河谷》拉开了生日会的序幕。现场的幻灯片播放着16年来全市数千位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感人故事。15位资深志愿者每人一句感言则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我们的作用就是做这些老年人的眼睛、耳朵和拐杖。我们一直都在!”当老年志愿者和年轻志愿者一起走上台举行爱心传承仪式时,很多人热泪盈眶。
是的,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群特别的人时,真的感怀不已。当社会不知不觉迈入老龄化时,当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后,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孝养自己的父母,关爱身边的老人?而16年前,这样的一群人就已把慈善和大爱付诸了行动,甚至做了很多社会和子女该做的事。有了他们一年又一年的相伴,那些老人的生活才有了生机,才有了充满尊严的幸福晚年。
父母年迈,我们还能见多少面
前不久,一篇《晒1年见父母次数》的帖子在网上盛传,“假若爸妈能再活20年,我每年平均回去一两次,跟他们在一起最多就三十来次;假若他们只能再活10年,跟他们见面的机会就只有十多次 了。这样一想,我开始惊慌失措……”该帖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
网友一:工作后天天为事业打拼,即使回家往往也只是送点东西小坐片刻,直到得知母亲身患绝症不久将离开人世,才对自己以往的不孝后悔不迭。父母养育我20年,我们能陪伴父母20个月吗?想到母亲,我忍不住掉泪。
网友二:我两年多没回家看父母了。今年国庆节回去了一趟,看到日渐衰老的母亲,感到深深的内疚。每次我离家母亲总是依依不舍。我给自己计划,每年带女儿至少回家两次,经常接父母亲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多尽孝。
网友三:好好珍惜每一次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抓紧时间孝敬父母吧!“子欲养而亲不在”那种痛真的很痛!尽量少留一点遗憾吧!
网友四: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更细心地关心、体贴、爱护父母,每封信件、每个电话、每句问候和每次相聚都是弥足珍贵的。还是那句老话:常回家看看!
网友五:与那些“晒工资”、“晒隐私”、“晒家庭”的晒客相比,“晒风”如此转变令人欣喜,动人肺腑,情真意切,我们真该为这位网友叫好!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珍惜,如何不丢弃孝敬老人这样的传统美德。
“父母年迈我们还能见多少面”就像是一根针插进我们的胸口,每个人都会感到沉重和自责。当我们用 “多少”这个词儿来标注与父母见面的次数时,才发现这份感情原来是那么的宝贵,而我们却无情地挥霍。“多少”不是多而是少,我们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实在是太少了。
该抓紧时间和父母交流了——
我们很少跟父母交心、深谈。时光飞逝,不幸的是,我们都会老去。是时候与父母进行意味深长的交流了。很多人后悔父母在世时没有抓住机会。你有这个机会,一定要好好利用。你可以问问父母下面的问题。
1跟我说说您的父母或祖父母好吗?家族史远不是族谱和影集所能承载的,故事也是家族史的一部分。一定得有些老祖宗的故事,可以传给下一代。
2.能跟我分享一下您小时候的故事吗?父母的冒险经历,希望,担心以及与其朋友和父母的关系等等往往很有趣,而且会发人深省。
3.能说说我小时候的事情么?父母肯定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趣事或糗事。以后孩子问及你的童年时,你可就能顺嘴说出来了。
4.您最想给我什么样的建议呢?父母过了一辈子,经历过许多事,你肯定能从中有所领悟。他们也许会跟你分享哲思、趣事或许傻事。不管什么,都会成为家庭谚语或神话宝典哦。
5.什么事让您最幸福、最骄傲?还是请他们谈谈生命中的好事吧:成就,快乐,还有骄傲时刻。你或许就是父母幸福或骄傲的理由。
6.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有机会,您会怎么做?这话题或许让人伤感,你宁愿不提,但是父母的回答会发人深省,会让你重新了解父母,理解以前不曾理解之事。
7.哪件事对您影响最大?或许是战争、或许是灾难,到底是什么让您记忆深刻?问问看吧,你或许能了解父母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父母的亲身经历或许会正是你以前在书上看到的内容呢。
8.您百年之后我们该怎么做?讨论包括父母过世以后的未来计划,会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但这很重要,最好讨论讨论。后事该如何处理?立遗嘱了么?传家宝该怎么处理?想要什么样的葬礼?
上面所列的几个大问题,不仅有亲情和温暖,更有父母留给你和他们的愉悦和纪念。
本刊链接——养老,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有居家养老的传统,一直以来这也是我国养老体系的基石。但随着社会发展,这样的格局正在被悄然打破。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已让许多人无暇也无力照顾老人,而老人们也需要更专业的呵护,享受更有品质的晚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会理应有更多担当。 据成都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老龄人口数据显示,成都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23万人,占总人口的19.01%,空巢老人15.7万人。而成都共有各级老年病医院3个,门诊部1个,养老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83所,床位数4万张。这表明,依靠养老机构养老还存在种种困难。2013年成都市已加快机构养老项目建设,确保全市首批20个社会化养老机构示范项目开工建设,6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在街道、城镇新建社区微型养老服务机构。无论是怎样的养老,都面临着很细致的工作:老人的生活及健康需求,老人的精神需要,老人的权益保护,如何让老人生之安然,死之有尊严,没有遗憾和牵挂……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后话:
那一年,我回到千里之外的北方看望父母,走进小区的大门,远远看到一个身形弯曲的老人蹒跚而行,如此地熟悉,却又如此地陌生。积雪堆在甬路的两边,清冷的风吹起她的白发,老人走得谨慎而小心,我突然意识到,那就是我年迈的妈妈,我的眼泪一下子奔涌而出。我跑上前去扶住母亲的手臂,不让老人看到我的泪花……那一刻,母亲欣喜地望着我,居然说不出话来。我的心里百感交集,妈妈怎么一夜之间就老成这样?
为天下的老人做这期策划,我和我的同事也是五味杂陈。父母把一生都给了我们,我们又为父母做了什么?我们的心充满了惶恐和不安。自己做了三十年的杂志,母亲几乎每期都要看,然而近一两年,母亲再也不看文字了,因为她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当母亲打电话告诉我不要再给她寄杂志的时候,自己是怎样的伤感和失落。是的,这个世界最爱我们的人老了……还有什么能清晰地表达我们此刻的心情?就让我们用最虔诚的心来感怀父母带给我们的生命和养育之恩,并尽其所能,把身边的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