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或学生犯了错误,你会怎么做?批评、训斥,还是惩罚?让我们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怎么做的。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期间,有一天,他看见操场上一个男生正要用砖头砸一个同学,便立即上前阻止,并要求男生放学后去校长室。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陶校长掏出4块糖递给男生:“第一块,你按时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我奖励你;第二块,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你很尊重我,我奖励你;第三块,我了解到,你砸人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正直,我奖励你;第四块,为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奖励你!”
陶先生的话里,没有一句批评、否定。他保护孩子的自尊,从消极面中发现积极因素,循循善诱,及时鼓励,并相信“宽容”的力量,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被这样夸过的孩子,心里会多高兴!
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意识到,批评、训斥、惩罚,不仅无益于孩子问题的解决,甚至制造出更多的问题。然而,让家长困惑的是,每天只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孩子,同样问题多多。所以,“夸孩子”是需要掌握一定原则的。
夸孩子,要尽可能具体。少主观评价,多描述事实,用赞赏的语气,向孩子描述我们所看见的和感受的东西,就会让孩子感到被爱并产生自信,他会自然地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做。而结论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例如,当孩子饭前帮你准备餐具,你夸他“太棒了”,那意味着他以后不帮着做就是“不棒”,他关注的是你的夸奖,而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如果你只是描述事实:“桌子擦得真干净,碗筷摆放得真整齐”,那孩子脑子里再现的是做过的行为,这能帮他将来做好同样的事。再比如画画,当你笼统地夸孩子画得好时,孩子会想:“画得怎么好了?是应付我吧?”而当你直接指出孩子是构图、创意或色彩好时,他不仅会确信自己的能力,还知道自己哪方面可以发扬,哪方面需要提高。
夸孩子,要尽可能夸态度和过程,不夸天赋、人格,帮孩子建立自信而非自负。例如,当你因为孩子考了好成绩夸他“聪明”时,意味着下次如果没考好,就是他“笨”。同时,“聪明”是天赋,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就比别人优秀,那还要努力干吗?这既会给孩子带来焦虑,让其不自信,不敢接受挑战,又会导致孩子忽视了,其实优秀意味着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份专注的努力,一次执著的过程,而不是对自己天赋的炫耀。不妨换一个角度夸:“爸爸很高兴看到你的努力!”“成绩提高固然让人开心,但这得益于你现在学习比以前更专注,更认真,妈妈为你骄傲。”看看,这样是不是更好?
夸孩子,要尽可能多鼓励,少表扬。鼓励,是接纳、欣赏,不带任何评判和目的,因为你对孩子和自己都充满信任;表扬,是一种显扬、宣扬,带有要求、期待、目的,传递的是你对孩子的不相信和期望。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高兴!”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总是被父母表扬,而少鼓励的孩子,往往会怀疑父母到底爱的是自己这个人,还是自己的表现,进而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同时,父母这种只关注输赢、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导致孩子输不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夸孩子,还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否则家长可能会无意间伤了孩子,适得其反。比如:“你真棒”“你太厉害了”这种空洞的夸奖,容易造成孩子骄傲,并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考进前10名,妈妈太高兴了,下次要进前3名啊”这种苛求的夸奖,是用赞美来绑架孩子,给孩子制造压力;“太好了,这次你终于没错”,这种触及孩子过去不足的夸奖,明面是夸,实质是贬;“你比同学都聪明”,比较式夸奖会让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整日生活在超过别人的骄傲和别人超过自己的恐惧中,既远离了生命的那份从容优雅,又扼杀自己的天赋特长……这样的孩子,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和自尊。
当我们掌握了夸孩子的基本原则,再学习一些夸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好孩子真的能被我们夸出来。endprint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