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的“人民”意识

2014-01-16 02:39徐春林
岁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民纯文学郭敬明

徐春林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极度的痛苦,因为我也是80后写作者。我与那些疯狂想颠覆文坛的80后作家较之悬殊,但“作家”都应该不辱使命,应该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只有这样才会写出影响时代的作品来。

我不得不说,80后作家笔下的“人民”命运是悲惨的。70后作家阿乙说,70后出不了文学大家。这说明70后作家已经有了潜在的意识,那就是文学需要的可能不只是花拳绣腿,而是要把心与人们紧贴在一起,笔下所写的人物也都是人民。实际上,文坛上早把郭敬明、韩寒、张悦然作为80后作家的标杆;之后的笛安也似乎接近成名,成为80后的代表作家。时至今日,80作家只有流行风头,没有“人民”意识非常普遍。郭敬明应该说是当今图书销售的高手,他的书出手就能拿到钱。而韩寒并不缺少钱,他是个玩手,喜欢把文字撒在汽车上。张悦然是喜欢沉默的,沉默是金。她是我最欣赏的80后作家之一,也应该是80后从事纯文学创作仅有的作家之一。笛安算是后来者,中国有句俗话叫后来者居上。她的文字应该是有着巨大潜力和爆发力的,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有着长久的巨响。

80后作家抢占风头的文字都是小说,但是小说没有忧患意识这是让人失望的地方。大家作品首先是要有大家风范,应该有社会良知和道德。好的作品应该是用心血牢筑的高墙,不应该是小故事里的大世界。郭敬明、韩寒笔下的“流行文学”最终只会畅销青春年华,最后不晓得花落知多少。

作家是需要锤炼的,只有千锤百炼才能见真金。鲁迅、茅盾、巴金等等,这些文学巨匠,他们对待文学不只是火烧自己的身躯,而是把精神放在火焰中千锤百炼。不遗余力地以自己手中的笔为人民立言,写出反映人民心声的文字。以至于文字后来成了那个时代不可缺少的产物,也成了后来人们追求的一道平静海湾。

80后作家的成长可能是处在某一个角落成熟的,兴许将来或是个念经的人,而这个人就是未来的80后大家。一个伟大的作家,首先是要有接纳人民的海量。成就一名大家是需要脱胎换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写出让时代铭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有些人说,让文坛关注了就成名了。幸灾乐祸地为了发表几篇文字而沾沾自喜,为出版了一部小说而乐呵乐呵。反问文学岂是这些看得见的收获?再好听的歌曲也就流行一个时代,而那些并不流行的经典,却能够成为时代的金色摇篮。文学也会是这样,生活会是经典的产物。

陈忠实花数年时间写一部《白鹿原》,《白鹿原》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秘史。一部好的小说不是如何虚构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思考整个时代。把人生痛苦、精神困境和道德危机在小人物的面上表现出来,最终寻找一线生机和出路。这几年80后作家甫跃辉力图在往文学大家上靠,虽然有些勉强和费力,但他已经走在了这条路上。

近些年,一些所谓的杂志和网络每年都设一个80后作家排行榜。比如2010年由华语诗人网、华夏作家网、中国文学联盟、第一站长网、百讯网、8090网娱乐频道、和谐平邑网、山东校园文学网主办的2010中国80后纯文学作家年度人物,入选的作家有陈伟军、郑小琼、施晗、刘卫东、李傻傻、罗志渊、林萧、许多余、远观、小饭。据我所知,这些所谓的实力作家除小饭之外,其余的作家没有一人登陆《收获》。《收获》始终是见证作家的一个平台,最后成就的也会是文学大家的梦想。让人苦笑不得的是,作为80后纯文学实力作家小饭却排在了末尾。我不得不怀疑这种排行榜的权威性,始终认为是个“滥竽充数”是戏台。对此,没有必要去认真,一笑了之罢了就是。

忠实地记录一个时代的命运史和心灵史是广大作家应尽的责任,80后作家应该站在重构社会道德理想的制高点上去观测未来。不要将一个小人物作为皮球在脚下踢来踢去,那样不仅无法胜出也赢得不了回味已久的喝彩。

人是需要心灵的温床的,作家也是一样。作家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有血肉的,而作家身份的区别就在于重塑灵魂的基地,在文学的路上建立一个加油站。只有倾听百姓心声,把党和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联系起来,站在百姓立场上写作,作品才会焕发出生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民纯文学郭敬明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
纯文学想象与“戏仿”经典化——论先锋小说的“戏仿”手法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