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洪江 李岿然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八所农林院校发展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基于“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
翟洪江 李岿然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采取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从发展定位目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六个方面从对八所农林院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发展重点和趋势,进一步探讨比较研究带来的启示,以期为农林院校科学合理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农林院校;发展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任务。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愈来愈高,国内外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必然加剧对优质生源、高层次人才的争夺,使得高校快速提升抑或衰落。另一方面,高校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于外扩大办学自主权使高校有了更高自我能动性,于内采取先进发展理念和有效发展措施的高校将取得快速发展,打破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这意味着市场机制下的优胜劣汰也将出现在高校。因此,高校唯有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加快发展,提高绩效,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体现着大学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是大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管理手段,有助于保证学校高质量发展。当前各高校开始注重发展规划工作,纷纷成立发展规划机构,重视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农林院校发展规划的比较研究尚为空白,对农林院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把握农林院校发展趋势,了解农林院校改革重点,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行业院校的发展愿景和策略,为农林院校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本研究从学科门类较多、科研水平较高、具有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部分农林院校中,选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八所院校为比较对象。其中,“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3所①“985工程”院校不重复计入“211工程”院校。,一般本科院校3所;部属院校4所,地方院校4所;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网络或电话向八所院校有关部门获得“十二五”规划文本,对文本进行认真阅读和分析,选取“发展定位目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六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选择这六个指标主要基于两方面思考:一是这六方面紧密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项大学功能,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二是这六方面均是八所学校的重点工作任务,可比性较强。
(一)发展定位目标
各院校在文本中均提到学校发展定位目标,但山东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未提出“十二五”发展总目标。在学校发展定位目标上,“一流”“高水平”“农业”为八所农林院校发展定位目标的关键词,但有学者认为这些表达过于模糊和笼统[1]。
观之表1,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定位为“一流”大学,其他五所学校定位为“高水平”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定位目标,明确提出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十二五”发展目标上,中国农业大学目标最具体,“可评估性”很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目标也具有一定“可评估性”;其他院校的目标比较模糊,“可评估性”较差。
表1 八所农林院校发展定位目标与“十二五”发展目标定位比较
根据各院校自我定位,将八所院校分类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为“一流”大学,其余院校为“高水平”大学。
(二)学科建设
1.发展目标。在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上,“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明显不同。“一流”大学视野面向国际,均制定了学科发展的国际目标,如中国农业大学提出“提高已经进入ESI排名前1%的4个学科的名次,力争新增1~3个领域进入ESI前1%行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有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行列,其中1~2个学科领域论文总数排名进入前100名”。“一流”大学关注的另一个指标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学科评估排名,提出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增长目标和部分学科的排名目标。如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巩固6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排名第一的地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林学等4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前三”等。“高水平”大学则更关注国家重点学科和学科布局,提出国家重点学科的增长目标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增长目标。如东北林业大学提出新增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2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东北农业大学提出实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0个;山东农业大学提出新增国家重点学科2个,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等。
2.发展措施。各学校的发展措施主要集中于对学科建设进行规划,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制定各学科先后发展次序。中国农业大学实施“攀登计划”“提升计划”“繁荣计划”“培育计划”学科建设四大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农科创优”“工科振兴”“理科强基”“社科繁荣”“交叉发展”五大学科计划,南京农业大学实施高峰学科攀登计划、高原学科拓展计划、交叉学科培育计划、非农学科提升计划,其他院校均提出先后发展重点。
总结各院校学科发展措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与其说是“措施”,不如说是“学科发展规划”,这与学科建设工作性质有关,学科建设的重点就是做好学科规划,学科能否发展好更取决于人才队伍和科研水平与成果;二是各学校学科发展思路皆为在保持原有优势学科的前提下,注重非优势学科的发展,但发展重点还是在原有优势学科上。
(三)人才培养
1.发展目标。除中国农业大学外,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注点均在结构规模和教学成果上,未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国农业大学提出2020年教学改革目标:一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复合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立具有可操作性、以质量保障为核心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三是实现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基础精英育人目标。当前,“教学成果”能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尚待进一步研究[2],中国农业大学突破“教学成果”目标的局限而进行实质性改革,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在结构规模上,大多数院校保持现有本科生规模(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除外),八所院校均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作为目标之一。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农业院校研究生生源竞争将异常激烈。
在教学成果目标上,各院校主要关注教学名师、精品课、特色专业、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项目、规划教材等指标,且皆提出这些指标在“十二五”期间的增长数量目标。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以上,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点5~8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8门,优质资源共享课10~15门,30门课程实现全英文授课;建成10个示范性综合实验室;新建50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东北农业大学提出建设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一流”大学提出的教学成果目标高于“高水平”大学。
2.发展举措。归纳各校发展措施,以下方面值得注意:在本科生教育上,一是重视通识教育,二是注重实践及实践基地建设,三是加强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改革与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方式培养,四是注重网上教学平台建设与利用,五是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六是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在研究生教育上,一是导师遴选制度改革,从注重职称向注重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变,二是研究生资助制度改革,实施导师项目资助制,三是注重研究生招生质量,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四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中国农业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值得重点关注。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体现教育教学改革内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包括“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公共平台、实施“URP(大学资源计划)”扩展计划的建设任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开设高水平精品课程、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与共享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任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亦包括“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调整招生规模和优化专业结构、拓展双学位专业、调整转专业政策、开设新生研讨课、进行考试改革、实施领导力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实施创业与就业教育、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国际化10项改革内容,进行实质性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包括坚持硕士2年学制、改革导师选拔机制、改革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研究生奖助机制4项改革内容。此外,内蒙古农业大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十一五”期间,“英汉”双语授课发展到17个专业,引进英文原版教材近百部,聘请30余名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十二五”发展规划又将这一工程作为战略重点。
(四)科学研究
1.发展目标。各院校科学研究发展目标可归纳为平台、课题、经费、成果,但在具体设定上这几类目标繁多。例如,平台建设指标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各校关注点不同,制定的具体目标差别较大。
总体上看,“科学研究”发展目标是八所院校差异最大的指标。如在科研平台建设上,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增加国家级科研基地3~5个,“高水平”大学目标则为1~2个;在承担课题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100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0项以上,东北农业大学提出承担以上项目总和为360项;在科研经费上,中国农业大学计划截至2015年达20亿元,而内蒙古农业大学目标为5年累计7亿元;在科研成果上,“一流”大学均提出在Science,Nature等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发表论文,“高水平”大学未设这一指标。由此,科学研究目标体现了“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的本质区别。
2.发展举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皆规划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国农业大学确定了农业生命科学、植物生产研究、动物生产与动物医学研究、农业资源环境研究、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与新型交叉研究8个科技创新领域,并指出每一领域的具体研究方向,紧密贴近农业科技发展前沿。更重要的是将人才队伍与创新团队、学科群/学科/学科方向公共实验平台、实验研究基地、学科基础设施条件等4个方面整合,更系统地思考科技发展战略。其他院校“科学研究”的发展措施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衔接,科学研究规划尚未很好地支持学科发展规划;二是科研方向缺少系统规划,仍停留在“科技管理”层面,较少思考全球科技发展状况,应结合实际,提出明确的科研发展方向。
(五)人才队伍建设
1.发展目标。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各院校均聚焦于高层次人才,提出增加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创新团队(群体)、国家教学名师等数量目标。这说明“十二五”期间,各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上面临着激烈竞争。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具体目标,“一流”大学的数量指标高于“高水平”大学,如中国农业大学设定院士增加指标为2~4人,而东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要求有新增人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指标上,“一流”大学设定在10人左右,而“高水平”大学最多设定为3人。此外,各院校均提出扩大专任教师规模。
2.发展举措。各院校均采取“引进”与“培养”两条腿走路的举措,制定“引进计划”和“培养计划”,但有的院校提出了具体措施,有的院校仅提出方向性举措。注重海外兼职教授的引进,是“一流”大学人才政策的普遍趋势。同时,“一流”大学不仅注重计划的实施,更注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皆提出了人事改革措施,如中国农业大学在人事招聘制度、职务晋升聘任制度、人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人员退出机制、收入与激励制度、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等方面作出实质性改革。“高水平”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举措更倾向于“常规性”措施,改革创新性不强,难以支撑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
(六)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方面,各院校主要关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工作站(试验示范基地)”“区域农业产业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推广)”。中国农业大学没有单独列出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目标,而是将其纳入科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区域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值得借鉴,具体而言,根据陕西省农业产业,在不同区域建设苹果产业、猕猴桃产业、红枣产业、核桃板栗产业、菜叶产业、花椒产业、葡萄产业、水产产业、甜瓜产业、蔬菜产业、小麦产业、玉米产业、油菜产业、棉花产业、畜牧产业等15个产业实验示范中心站、分布式服务站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构成区域产业服务体系。
通过对八所农林院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一定共性:更关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发展定位目标定位在“一流”“高水平”上,各院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具有很多相似性。正如王义遒先生指出,“我国高校发展中存在着过分趋同的倾向”[3],这在各农林院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各校间也存在一定差别,特别是“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制定的发展目标更高、更具可行性,发展措施也更富创新精神和操作性。从以上对比研究中,得出相关启示如下:
一是体现办学理念。高校发展规划是在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有正确判断、对自身发展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的未来发展思路、目标和方案。其不仅仅是行动的目标,更是学校发展理念的体现。上述“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相较“高水平”大学而言,发展目标更高,发展措施更优化,说明二者差距不仅仅在于学科、科研等指标“数量”,更在于办学思想和理念差异。
二是要有合适的目标体系。通过对八所院校发展规划的比较,发现各院校仿若置身于“目标丛林”之中,更注重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各种荣誉与奖项。高校应按照自身发展目标、实际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制定合适的目标体系。
三是要有配套改革措施。改革措施必须能够支撑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促进高校持续发展。八所高校中,“高水平”大学发展规划的诸多方面仅设定了目标,缺少有效的改革措施,有的措施只是维持以往做法,难以实现发展目标。因此高校必须从自身发展目标出发,配套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以使发展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四是要有较强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应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支持。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4]。学科除包括一级、二级学科体系外,也包括学科研究方向、学术队伍、运行环境与运行机制[5],因此,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科学研究规划和人才队伍规划要相互协调、互为支撑。同时,各项工作根据性质不同,规划侧重点也有所差别:学科建设侧重于学科发展规划,制定各学科的发展次序和重点;科学研究规划侧重于发展方向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支持学科发展,并对人才队伍规划、平台建设等提出要求;人才队伍规划更侧重于制度的制定,广纳人才并使更多人才“脱颖而出”。协调性是大学发展规划科学性的特征之一[6],因此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各部门要充分沟通,为实现学校的总体发展系统设定规划目标。
五是重点突出。战略规划管理,是“一种重点思维,要确定优先发展的问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进行重点思考,从中找到大学发展的方向”[7]。战略规划管理本身采取的即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策略[8],因此必须更关注重点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这样才利于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样本未涉及高职类学校,比较指标未覆盖各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全部内容等,后续研究中将加以改进。
[1]王鹏,赵正洲.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办学目标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9).
[2]蓝劲松.教学激励政策的反思——对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综合考察与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3]王义遒.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4]马廷奇.试论大学发展规划及其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5]陈兴德,王萍.以学科建设为纽带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6]王连森,周金鸿.论大学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特征[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7]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C]//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二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8]葛广昌,张睿.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角度浅析高校发展规划——以华中农业大学学科建设远景规划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G642
A
1672-3805(2014)01-0104-05
2013-09-04
翟洪江(1981-),男,东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