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丹宁 高郁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
籍丹宁 高郁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做出调整,以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专业设置依据,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特点,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以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形成有效对接。
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专业设置;地方经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优化结构办学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办学特色如何体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是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因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面向行业、企业设置并调整专业,突出“应用性”特点,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有效对接。
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分析省内20所应用型院校(含9所一般院校和11所民办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对比黑龙江省“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剖析应用型院校专业设置现存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求。
截至2013年7月,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有36所。黑龙江省内国家“985”“211”大学和省重点建设高校均属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而省属一般院校和民办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的应用型院校,因此本文研究对象为省属一般院校和民办院校。鉴于省属一般院校中的齐齐哈尔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重点培养医学类和体育类专业人才,专业方向性极强,故本研究中不包含上述3所院校。
根据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的分类,全部12个学科门类中,除医学因其较强的专业性而不在研究范围内、哲学在应用型高校中未开设外,20所院校开设的专业涉及其余10大门类,总体而言学科设置比较全面(见表1)。公办应用型院校的学科门类、专业类相较民办院校更加全面,其中牡丹江师范学院涵盖全部10个学科门类,哈尔滨金融学院作为财经类专业院校,涉及经、文、工、管4个学科门类。民办院校中,黑龙江东方学院7个学科门类设置30个专业,为最多。
表1 黑龙江省20所应用型院校本科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单位:个)
(二)专业布点情况
首先,对黑龙江省20所应用型院校开设的专业类、专业数量和专业布点数量进行总体统计(见表2)。其中,涵盖专业类、专业数量和专业布点数量最多的是工学,涉及24个专业类,59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四成;管理学和文学的专业数量及专业布点数量分列第二和第三位,专业数量分别为17个和16个,专业布点数量分别为93个和75个,以上三个学科门类(即工学、管理学和文学)涵盖的专业数量和专业布点数量均占总数的60%以上;而涵盖专业类、专业数量以及专业布点数量最少的是历史学和法学,其中历史学门类下只有1个专业,有3所学校开设,法学门类下有5个专业,其中2个专业各只有1所院校开设。从总体上看,以工、管、文为主的专业分布特点基本符合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对黑龙江省20所应用型院校本科专业布点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见表3)。20所院校开设的共146个专业中,一半以上只有1所高校开设,有一成的专业2所高校开设,这些专业以工学居多。但也有11个专业10所以上高校开设,以文科专业居多。例如,文学类中英语专业20所高校全部开设,艺术类中艺术设计专业和管理类中财务管理专业有16所高校开设,管理类中市场营销和经济类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各有15和14所高校开设,而理工类中只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3个专业布点数量超过10。总体特点是专业布点不均衡,专业重复与专业稀缺现象并存。
(一)涉农专业明显偏少
黑龙江作为全国产粮大省,2011年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产业也稳步增长。《黑龙江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和国家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实现由粮食大省向粮食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强省跨越[1]。这一目标的完成对我省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但在2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只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为农林类院校开设了11个相关专业,分布在理、工、农3个学科门类中,其他院校只有大庆师范学院和绥化学院开设了6个相关专业(如农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其中3个专业2011年后开设。2012年黑龙江省应用型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只有1 000余人①本文研究对象为应用型院校,故此数据不包含东北农业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毕业生人数。,不能满足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
(二)文管类专业设置不均衡
文管类专业设置不均衡体现在专业重复和专业短缺现象并存。一方面,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的专业数为49个,仅占专业总数的33.6%,而专业布点却达到254个,占布点总数的48.5%,可见较多专业重复设置。从表3可以看出,四大学科中,有9个专业在10所以上(含10所)院校开设,如英语、艺术设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学校遍及综合类、农林类、理工类和师范类院校,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增加择业困难和风险。国内重复开设率较高的专业如英语专业全国有903所高校开设,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专业分别是838、745、601所[2],更使其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与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量较少,如文化产业管理只有牡丹江师范学院开设,且是2011年新增专业;物流工程只有黑龙江工程学院开设;物联网工程和网络工程只有2所院校开设,难以满足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在黑龙江“十二五”重点学科和2011年重点专业中,仅有哈尔滨金融学院的金融学专业被列为省重点专业,其余服务类专业均未涉及,说明服务类专业不仅数量欠缺,质量也亟待提高,必须加强建设,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6]Labour unrest is rising everywhere as economic growth slows.(2016-03-19)
表2 黑龙江省20所应用型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统计表
(三)工学类专业结构不合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工学学科包括31个专业类、169个专业。黑龙江省20所应用型院校开设的工学有24个专业类、59个专业、180个专业布点,是专业布点数量最多的学科门类。虽然涵盖的专业类较多(达77%),但是专业数量只占工学专业总数的35%,说明专业分布不够广泛。原因之一是应用型院校以能力培养为主,所设工科专业多以应用型专业为主,而有些工科专业具有较强研究性质,涉及专业数量有限;二是由于20所院校中有一半是文法类、师范类或综合类院校,只有少数是以工科为主,故大多数工科专业集中开设在少数几个院校,这直接导致工学门类近一半的专业只有1所院校开设,重复开设率较高专业的只有3个。这种分布结构显然无法满足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以及“十大重点产业”对工科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表3 黑龙江省20所应用型院校本科专业布点统计表
(四)新增专业存在较多重复设置
2011和2012年黑龙江省新增本科专业数量分别是54个[3]和69个[4],其中应用型院校新增数量分别为33个和48个(见表4)。2011年33个新增专业中,复合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动力工程等10个专业与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匹配;2012年48个新增专业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等10个专业与重点发展产业匹配。可见,这些院校新增专业时未充分考虑黑龙江省未来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盲目性和短视性,甚至有些院校新增布点数量较多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对外汉语和汉语言文学等),进一步加重专业同质化现象。专业重复设置过多不仅浪费办学资源,影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困难[5]。
(一)以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专业设置依据
应用型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出发点,进行合理定位和规划,实现高校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
表4 2011—2012年黑龙江省应用型院校新增专业统计情况(单位:个)
按照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矿产经济、煤化石化、林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其中绿色食品、矿产经济、煤化石化和林产品加工业是传统优势产业,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1]。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优先考虑与上述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为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1.严格审核新增专业。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中,对非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制度,使各高校在新专业设置上有了较大自主权,但是部分高校并未有效利用,新增专业时忽略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出发点,仅为扩大办学规模或满足综合性院校建设,新设不符合自身定位和传统优势的专业,占用了有限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主管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领、监督管理,加强对省内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和约束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省内本科高校新增专业,尽量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具体审核时,除要求高校具备基本条件,如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方案、师资条件、办学经费等软硬件条件外,还应重点关注该专业是否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急需,是否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满足这一条件的专业。
2.重点发展特色专业。20所应用型院校中,有一些是行业特色院校,具有较强行业背景,在本行业相关学科领域拥有其他类型高校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6]。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农为主,黑龙江科技大学以矿业为特色,哈尔滨石油学院以石油石化专业为龙头,黑龙江工程学院以服务交通行业为特色。行业特色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与本行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依托行业背景优势,立足地方经济,重点发展特色专业(群),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应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和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开展特色专业(群)建设;黑龙江科技大学应围绕煤化产业和矿产经济相关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黑龙江工程学院应对装备制造业开展优势学科专业群的建设。
3.控制发展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20所院校开设的59个专业中,布点数量超过10的专业有12个,大部分集中在文、经、管、艺四个学科门类。其中,艺术设计、动画、汉语言文学和俄语等专业在黑龙江省“本科专业初次就业率排行榜(2011年)”均在后20位之列。对于这些过度扩张的专业,因其培养规模可能已超出行业需要,有必要进行适度压缩。其余布点数量较多的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英语等)就业率虽均在80%以上,但其在校生数量均超2 000人,亦应控制发展。而在工学门类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规模最大(在校生均超2 000人),由于目前其就业率较高且符合我省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可以维持现有规模。
4.结合学校特色设置专业方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原目录中的专业数量由635个调整为506个,进一步调整合并了一批专业,扩大了专业口径。例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括原目录的5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包括原目录的6个专业。这种专业调整策略总体上符合我国“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具体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上,有些专业口径过宽且存在多学科交叉问题,无法体现专业特色。这种情况下,各院校可依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自身办学特色、学科优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依附学校优势(特色)学科,自主确定专业方向,搭建“T”字型人才培养模式,横向上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总体趋势,纵向上突出专业的行业特色。例如,哈尔滨石油学院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结合其在石油石化领域的优势资源,开设了油田测控技术专业方向。
(三)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特点
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而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7],突出“应用性”特点,着力培养省内重点产业发展急需、服务于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中,要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必须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加以构建[8],既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复合型或创新型人才,又要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上,突出应用型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应用性特点;教学内容上,不仅要兼顾就业导向和职业需求,还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生除掌握应用性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思辨性知识。二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本位原则,通过深入研究和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除专业主干课外,可考虑开设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专业课,让学生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连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9]。实践教学体系可通过“校内实训(包括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应由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共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中,对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分级别、分层次地提出相关要求。具体而言,首先,高校应在校内建立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对已有专业定期开展自评,尤其是对新建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及时整改存在问题,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不偏离应用型方向,专业培养方案不脱离社会需求。其次,上级主管部门应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上,指标权重的分配要调整关注重心,对“专业建设能够密切联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一项给予更高权重,以引导专业建设发展方向。此外,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和企业反馈等也要作为专业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反映专业建设是否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对于就业率指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本科人才的通用性较强,毕业生就业方向可能不限于所学专业,因此会出现某个行业的人才培养过剩与该行业毕业生高就业率并存的矛盾[10]。鉴于此,就业率指标还应细化,设置二级指标(即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率区域分布等),切实体现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性和贡献率。二是合理看待就业率指标,避免矫枉过正。就业率高的专业不能一窝蜂地上,避免趋同;就业率低的专业也要避免一刀切。
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调整。应依托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增设新专业,重点发展特色专业,控制发展重置率高的专业,设置特色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保障机制。虽然目前各地政府和高校普遍重视经济发展与专业设置的协调发展,专家学者也就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和分析,但是鲜有文献专门研究应用型院校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具体研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应用型院校专业设置则更少,本研究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不足之处在于未具体分析未来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后续将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如何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更高要求。
[1]黑龙江省政府.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1-27].http://www.hlj.gov.cn/zwdt/system/ 2011/01/27/010140138.shtml.
[2]中国大学最爱的本科专业排行榜[EB/OL].[2013-09-09].http:// www.sdaxue.com/college/college_rankings.html?id=91.
[3]教育部.2010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EB/OL].[2011-03-2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4930/201103/116173.html.
[4]教育部.201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EB/OL].[2012-02-28].http://www.gov.cn/zwgk/2012-02/28/content_2078487.htm.
[5]籍丹宁,李静.黑龙江省应用型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匹配分析[J].高教论坛,2013(3).
[6]陈海利,邹树梁,王莉芬.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加强服务地方经济[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
[7]杨少华,田玉梅.试论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8]赵中岳.试论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9]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10]林道立.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基于江苏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分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G642.3
A
1672-3805(2014)01-0098-06
2013-09-26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BC1211105);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适配机制研究”(1253408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CDIO理念下服务地方经济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BC1213076)
籍丹宁(1976-),女,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国际贸易、高等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