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病毒病是长江流域油菜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根据多年实践,干旱年份油菜病毒病往往易流行危害,2013年油菜播种后很长时间,气温较高,天气持续干旱,在南方冬油菜区该病的发生率普遍上升,其发病率一般为15%至20%,严重的地方发病率达到50%左右。发病后产量下降,籽粒干瘪,含油量下降,甚至在开花结荚期即行枯死。据测算,重病区流行年份一般损失率达20%~30%,严重者达70%以上,值得引起重视 。
发病症状。油菜病毒病从苗期至角果发病期均能发生,不同类型的油菜发病症状差异很大,白菜及芥菜型油菜感病,一般从心叶的叶脉基部开始,沿叶脉两侧褪绿呈半透明状的“明脉”,以后叶脉间叶肉褪绿变黄,并有深绿色斑块出现,成花叶状。受害重的油菜植株,叶片皱缩、卷曲、畸形、株形严重矮缩,多在抽苔前或抽苔期死亡;受害轻和发病较晚的虽能抽苔,但株形矮化、苔茎短缩弯曲,花器丛集,角果瘦小,产量遭受很大损失。
甘蓝型油菜在目前栽培品种中,占的比重很大。甘蓝型油菜病毒病病株上出现系统型枯斑,老叶片发病早、症状明显,后波及到新生叶上。初发病的叶片产生针尖大小的透明斑,后扩展成直径2~4毫米大小的圆形黄斑,中心为黑褐色枯死斑,坏死斑四周呈油渍状,菜苔上出现紫黑色梭形至长条形病斑,从中下部向分枝和果梗上扩展,后期茎上病斑多纵裂或横裂。花、角、果易萎蔫或枯死,角果上产生黑色枯死斑点,多畸形,苗期感病,会导致部分植株枯死,多数虽能抽苔,但株形较矮;苗期感病轻或成株期感病,一般株形正常。
油菜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油菜芜菁花叶病毒,其质粒细长,能侵害12个科中的近40多种植物,但主要危害的是十字花科植物,由桃蚜和甘蓝蚜等传播,蚜虫得毒后几分钟便可传毒,传毒有效期不超过20分钟,属非持久性的口针传毒型。除此之外,少数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也可传毒,但所占的比重不大。危害油菜的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它只能在存活在活的寄主体。
发病规律。在终年栽培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区,病毒通过蚜虫不断从病株传到健株,引起发病。在夏季不栽培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区,油菜收获后,病毒可能在十字花科杂草如焊菜、荠菜上越夏;在春油菜区病毒很可能是在温室或阳畦栽培的十字花科蔬菜的留种株上越冬。然后再由有翅蚜从焊菜飞至油菜上传毒,成为油菜发病的初侵染源。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油菜又以子叶期至四叶期最易感病,若此时气候条件对蚜虫发生有利,则发病重,反之则轻。一般我国冬油菜区秋季干旱,气温高有利于蚜虫繁殖为害,其病毒潜育期也短。苗期病毒重,成株期可能流行;秋季雨多、气温低,蚜虫发生少,病害也较轻。病毒发生轻重也与品种类型和栽培关系紧密。一般甘蓝型油菜抗病性较强;芥菜型油菜次之;白菜型油菜则较易感病。苗床靠近十字花科蔬菜地,附近杂草丛生,病毒来源多,病害也重。苗床期加强管理,注意灌既,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可以减轻发病。播种期也可影响发病,一般冬油菜区,播种早,如长江流域,白菜型早于10月上旬;甘蓝型早、中熟品种早于9月上、中旬发病重。因早播前期温度高,油菜最易感病的苗期正逢蚜虫发生盛期,故发病重。病毒及蚜虫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若气温高、日照长、病毒在寄主体内的潜育期缩短,发病则早而重;反之,温度低,日照短,潜育期延长,发病则迟而轻。蚜虫在温暖干燥的条件下繁殖率快、活动力强,若冬季暖和、春季少雨,则死亡率便降低,存活力提高,相应地加速了病毒的侵染,使病情加剧。
防治措施。一是适期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油菜品种特性及蚜虫发生情况确定播种期,以避开蚜虫盛发期和防止迟播减产。一般南方省区甘蓝型油菜在9月中下旬播种。二是选用抗病品种。白菜型油菜早熟、易感染病毒病,产量低,甘蓝型油菜比白菜型油菜显著抗病,并且高产。 各地应积极推广甘蓝型抗病良种,压缩白菜型油菜,控制油菜病毒病。三是加强苗床管理。油菜苗床地应远离十字花科蔬菜地,要土质肥沃、排灌方便。苗床四周种植高秆作物有预防蚜虫传病的作用。苗期勤施肥,及时间苗、剔除病苗,促使油菜苗生长健壮,增强植株自身抗病性。若天气干旱,土壤缺水时,及时灌水可以减轻病毒病。四是治蚜防病。治好蚜虫是防治油菜病毒病的关键。选择远离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块作苗床,预防蚜虫迁飞传播病毒病。利用有翅蚜厌恶银灰色和白色的特性,铺银灰色塑料薄膜避蚜。蚜虫对黄色有趋性,可以在每亩油菜田插6~8块黄色诱蚜板诱杀蚜虫。油菜3~6叶期,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50%灭蚜净、功夫、20%氰马乳油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以控制传毒危害。油菜病毒病发病初期,用0.5%抗毒丰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隔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曹涤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