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
2014年7月,国际制药巨头美国辉瑞公司的万艾可(俗称“伟哥”)即将过专利保护期,中国制药行业一场“抢仿”大战即将展开。
不过,肖辉(化名)却兴奋不起来。2005年前后,其所在的公司四川阳光国际药业向国家药监部门申报的治疗男性性功能的药物迟迟未能获批。企业未能达到入驻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之时,对园区管委会承诺的税收。
再加上土地问题,阳光国际药业被园区管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这意味着该公司数年近2亿元的投资将打水漂。
这又是一家因受辉瑞万艾可专利案间接影响,而被拖累拖残的制药企业。
在肖辉看来,2014年万艾可专利保护到期,相关审批政策或许能有松动,其公司或许能获得间接机会扭转危局。
一场影响深远的专利拉锯战
近年来见诸各种报端,有“中国伟哥之父”头衔的就有好几人。然而,中国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药品主要由万艾可等进口药品占据,国产“类伟哥”产品迟迟未出。
这得从一场被外媒称为“标本”、“试金石”的专利案说起。
这场案件发生在国际制药巨头万艾可和国内一群小企业之间,耗时几年的拉锯战。直到今天它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制药业。
1991年,辉瑞公司科研团队意外发现处在研发过程中的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物,用于治疗男性勃起障碍症疗效更佳。1998年3月,以西地那非为主要成分的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药物万艾可在美国被当作处方药出售。
全球各地中文媒体普遍将“万艾可”翻译成“伟哥”。1999年,国内17家制药企业向国家药监局申报生产。
由于部分舆论担心该药物可能被作为春药滥用,国家相关部门对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以下简称ED)药物的应用方式也没有作出定论。于是,国家药监局在1999年底发文要求对伟哥的开发研究和生产销售按麻醉药品管理,同时停止受理新申报。
2000年6月,万艾可获准在中国上市。国家药监局对其严格要求,比如要求销售代理商应有二级以上资质,处方必须经县市级以上医院相关科室主任医师以上医生开出。
恰好在2000年11月,万艾可在欧洲的专利申请受挫,中国企业为此大受鼓舞,要求国家药监局尽快批准国产药品上市,并且不要批准万艾可在中国申请专利。这些诉求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呼应。2001年2月,国内十几家企业申报的“类伟哥”产品获准临床试验。
国内十余家制药企业兴奋异常,纷纷联系医院临床实验,争取作为第一批中国伟哥生产商在市场上出现。
很快,现实就证明制药企业的这种兴奋有些不现实。
2001年5月,国内十几家已投入大量资金,正热火朝天仿制“伟哥”的制药企业私下获悉,万艾可专利 申请有可能获批。一旦万艾可获得专利保护,意味着国内企业仿制项目将被迫终止,前期大量投入打水漂。当时,项目推进快的几家企业,已经开始临床研究。
眼看着到手的鸭子要飞,国内9家制药企业聚集上海组成“伟哥联盟”进行紧急商讨。后来,联盟成员扩至12家并再聚北京。
2001年9月19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公告了万艾可活性成分西地那非的用途专利。国内“伟哥联盟”的12家制药企业迅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异议,要求宣告万艾可专利无效。在此之前,此类异议曾在多国奏效。
2002年9月3日,辉瑞和十二家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第一口审大厅对簿公堂。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主任王为即是联盟企业聘请的代理人之一。
迁延到2004年7月5日,复审委以“专利公开不充分”为由裁定辉瑞伟哥专利无效。
当天,在北京一家国营招待所三楼的会议室里,人声鼎沸,“伟哥联盟”的12家企业负责人欢聚一堂欢呼胜利,后来还载歌载舞地庆祝了一番。
“当时,联盟中已有几家企业拿到了新药证书,联盟成员有意联合成立新公司共同申请生产批文,生产国产‘伟哥与辉瑞抢市场。”王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不出所料,辉瑞公司“深表失望”。《华尔街日报》当时报道称,辉瑞高管表示非常“愤怒”,并威胁将削减在中国投资。中国美国商会也立即喊话,敦促中国政府部门采取纠正性行动。外媒也在渲染贸易紧张的氛围。
辉瑞一纸诉状将复审委告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10月28日,法院正式受理了此案。当时,辉瑞在欧洲及南美部分国家也有过专利被竞争对手异议而被取消的先例。
因此,国内很多专家和行业人士都认为该专利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辉瑞翻盘无望。王为当时也认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经过长时间才作出的裁决,应该有一个不可推翻的结论。
2005年3月30日,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此案,2006年6月2日判决支持了辉瑞的诉求。戏剧之处也正在于,历时五年之后,辉瑞真的完成了绝地大反击。
这一次轮到辉瑞等跨国企业欢欣鼓舞,外媒将该判决称之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判决”、“标本式判决”。辉瑞也适时地对中国有效的专利保护环境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示“增强了在中国的投资信心”。
但是,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回首该标志性案例,王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案子可左可右,可前可后,从技术角度看,大家都有道理,但胳膊最终还是没拧过大腿。国家主管部门可能站得高看得远。”
中国药企遭受专利壁垒压制
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跨国企业和外国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国施压的“大棒”之一。此次万艾可专利案的“标本式判决”并没有赢得外界的一致好评。
2006年6月,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一项调查中,仍有41%的美国公司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甚至在2006年中国制药企业还遭遇“巴黎门”事件,在国际上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2006年11月7日,中国制药行业的几名企业代表在赴法国巴黎参加展览会期间,“糊里糊涂”地被法国内政部打击侵权假冒部门扣押。endprint
“巴黎门”之后,有评论指责中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也有人指责国际药企维权过度。知识产权争端实质是商业利益的纷争,专利药在一定时期内不仅能获取生产和销售的垄断收益,同时一般也具有定价优势。
一些创新药企业往往会在某一个治疗领域布局完善的专利网络,利用知识产权案件复杂、耗时长等特点,通过打专利官司拖住仿制药竞争对手,自身则在旷日持久的审理期间维持垄断利润,抢占市场份额。欧盟委员会就曾为此指责跨国制药公司这种行为导致新上市药品数量减少,国家医疗体系多支出巨额医药费。
跨国制药企业都是打专利战的高手。前几年,我国相关法规不健全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和风险,即便败诉一般也是利大于弊。一些竞争对手可能被拖得半死不活。比如,辉瑞在中国“万艾可专利无效案”中,“伟哥联盟”成员重庆康尔威药业破产。
江苏联环药业就是曾经的“伟哥联盟”成员之一,该公司董事会秘书潘和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即使2014年万艾可专利保护期终止之后,中国仿制药也不会有很好的作为。因为我们已经错过了抢占市场的好时机。”
近几年,王为代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主要集中在制药行业。他认为,目前中国企业一方面有侵犯外国公司知识产权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不善于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中药领域突出。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高智商的游戏,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也是公认的高难度。
2006年北京一中院对外公布的数字显示,入世之初的五年里,北京一中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增幅达三倍。2002年至2006年,北京一中院受理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中涉外案件为670余件,占案件总数的31.8%,外方当事人在行政案件的胜诉比例约为60%。
万艾可掀起的市场角逐
自1998年3月,万艾可在美上市至2002年6月,全球60多万医生为2000多万患者开出超过1.2亿张处方。在美国上市第一季度销售4.09亿美元,全世界每秒4粒万艾可被服用。
2000年7月,“伟哥”万艾可在中国上市之初,被一些媒体几乎演绎得像节日。比如,万艾可在广州上市第一天病人“蜂拥而至”,有5家医院共开出逾160粒。万艾可入沪也被写成纪实,上海首张万艾可处方于7月1日上午8点30分由龙华医院泌尿外科开出。
但是,万艾可在中国上市的前几年,由于严格的销售限制,再加上假药泛滥,辉瑞在中国只销售了不足60万张处方,虽然也占据着抗ED类药物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年销售额8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在全球年销售额16亿美元的盘子里不值一提。
2006年,业内有人士曾经估计说,市场上有近八成是假冒货。还有人估计,私下仿冒的万艾可类药品在黑市里的销售额可能达到5亿元,甚至数十亿元人民币。
治疗ED药物市场的盘子也越来做大。在万艾可全球上市之前,国际市场上只有少数几种ED治疗药,1998年万艾可上市后彻底颠覆了世界ED治疗药物市场。
1997年美国抗ED药物处方药总销售额不到2亿美元,其中注射用前列腺素E1约占70%。万艾可上市之后,曾风行一时的注射用前列腺素E1等药物的市场份额压缩至不到5%。
随后,礼来、拜耳的治疗ED化学药品也都陆续投放市场。资料显示,2006年世界性保健产品总销售额约60亿美元,其中万艾可、希爱力、艾力达3种抗ED药物占半壁江山。
据美国Kalorama信息中心测算结果显示,全球2010年性保健产品市场总销售额超过190亿美元,抗ED产品是其中增长势头最强劲的大类产品。
至于中国市场究竟能有多大的市场销量,各方测算的数据差异较大,从几百亿元到二千亿元众说纷纭。不过,中国抗ED药物市场潜力无人怀疑。但是,一方面中国治疗ED市场没有完全打开,一方面假冒药品低价抢占部分市场。
市场打不开,一方面是由于万艾可等药价太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多数中国男人将ED看作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因此就诊率较低。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中心201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男性ED患病率平均40.2%,就诊率仅为17%,同期日本ED患者就诊率在40%以上。
随着知识的普及,未来ED就诊率有望逐步提升,这也有助于打开中国ED治疗药物市场空间。辉瑞要面对的不仅是仿制、仿冒的问题,还有来自对手强有力的竞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白文俊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在治疗ED的化学药领域,万艾可、艾力达,希爱力三者合计占比市场也较大,国内没有与之类似的产品。不过,韩国已经出现了能与这三种药品抗衡的新药。”
RDPAC媒体关系总监左玉增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目前在全球市场上,希爱力的销售额增长迅猛,但是在中国市场上万艾可仍然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2014年7月,辉瑞的万艾可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期即将期满终止。这给众多国内药企创造了推进仿制的机会。有外媒称,由于在多个国家的专利保护期将满,辉瑞已提前布局。比如在欧洲市场率先推出经济版产品。不过,在中国市场上还没有采取措施的迹象。
资料显示,2012 年5 月,万艾可在韩国专利失效后,市场上一下子冒出30 多个竞争品牌,价格低至万艾可的四分之一。仅5月份,万艾可在韩国市场的销售额就锐减至原来的42%。此前在泰国的情况也与此类似。面对中国大市场,万艾可会如何应对呢?
左玉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跨国制药企业应对产品专利保护到期的常用措施,主要是推出新产品、申请新的适应证、抢先生产首仿药,甚至是收购新产品或者新公司。”
中国伟哥的希望在哪里
目前万艾可等化学药“伟哥”在中国ED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已经毋庸置疑。那么,中国“类伟哥”产品的希望在哪里?
显然不会是那些打着“纯中药、效果好”的幌子,宣称“立竿见影”的种种神药,也应该不会是非法添加、超量添加“伟哥”万艾可活性成分的保健产品。endprint
我国中医药一直就有补肾固气的传统,曾经中药补肾壮阳类药物占据我国治疗ED类药物市场较大份额。中药补肾药会是诞生中国“伟哥”的希望所在吗?
自从西洋“伟哥”万艾可等进入中国之后,中药补肾类药市场急转直下。再加上目前补肾市场炒风盛行、暧昧不清,只有少部分产品能做长久。
斯迈驰(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曾经对补肾药市场做过一次盘点,材料显示2008年中国补肾药零售市场总规模为37亿元。当时,中药补肾药市场已连续4年出现明显滞涨。但是,六味地黄丸等经典名方在补肾药市场上依然具有相对优势的市场地位。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分析显示,整个补肾类中药约有50亿元市场规模,并且市场相对稳定。但是,由于中药补肾效果不是很显著,并且同质化严重,其中中小企业仍占据补肾市场30%~40%的份额,因此目前没有一个绝对领先的品牌。
卓创医药行业分析师赵镇曾指出,目前中国抗ED药物的实际市场大概是200亿元左右,其中西药占70%,中药占30%左右。未来是否能出现与治疗ED的万艾可、希爱力、艾力达等化学药一决高下的中成药,尚未可知。
“为什么中国所谓的房中术源远流长,却诞生不了一个强势的药品?”很多人有此疑问。白文俊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所谓的房中术更强调的是‘术的层面,往往说得很悬,但是强项不是具体的药。中药讲求个体化辨证施治,不像西药可以广泛使用。”
沈敬山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中药相关药品也是有的,但是中药讲求整体考虑,不是单纯靠药物解决问题。”
中成药如此,那么2014年到来之后,国产“类伟哥”化学仿制药能有好表现吗?
曾经的“伟哥联盟”12家企业有的已经破产,剩下的企业在十年前有的已经进行了仿制药的临床准备。2014年辉瑞万艾可专利保护期终止后,可能掀起“抢仿”万艾可的高潮。
潘和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再加上一些患者可能对万艾可等已形成消费习惯,出于隐私考虑也不会轻易更换药品,因此未来仿制药销量不会很大。”
如此,国产“伟哥”仿制药要撼动目前ED 药物市场的格局将较难实现。除非有过人的销售策略和经营能力,就像希爱力相对于万艾可一样后来居上。
那么创新药又将如何呢?
辉瑞的万艾可、拜耳的艾力达、礼来的希爱力均属于PDE—5抑制剂(PDE—5是“磷酸二酯酶—5”的简写,它是导致多数男性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罪魁祸首),能迅速起效。
2013年6月25日,由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河南天方制药共同研发的治疗ED新药TPN729MA,获得国家1.1类新药的临床批件,当时曾引起资本市场一番概念炒作。
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公开的资料显示,TPN729MA为高选择性PDE—5抑制剂,可用于勃起功能障碍(ED)和肺动脉高压(PAH)的治疗,本次获批的是其ED适应证。
上海药物研究所沈敬山团队是TPN729MA的主要参与方之一。沈敬山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TPN729MA目前正在北京一家医院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后续一切都顺利的话,也至少要到2016年才能最终上市。”
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还有一个新药候选化合物TPN171也是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尚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市场对中国TPN729MA等创新药物给予较高期待,创新才是中国诞生中国治疗ED重磅炸弹级药品的希望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