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民
怎样把纪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把纪念专栏办得深刻诱人、撼动心灵?这是报刊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然而,只要看看《党史文汇》杂志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这个专栏,就会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这个专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文字精炼,感情真挚,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我们可以从中悟出,纪念活动必须讲好逝者包括伟人的故事,引起人们长久的回忆和认真的仿效,这样才能把强大的正能量传输给社会。
这个专栏是从2013年第7期开始的,办到年底的第12期。同时他们还正在编辑一本纪念毛泽东的增刊,除纪念文章外,还刊载新发现的未曾见诸报刊的毛泽东在“抗大”的20多次演讲等史料,也于年底隆重推出。由此可见,编者的态度是郑重认真的,举动是声色兼备的,传输的正能量必将是很有冲击力的。虽然其文章还未全部发表出来,但从发出的文字看,该专栏是特色独具,亮点鲜明的。
其一,主栏突出,多栏配合,在凸现骨干事迹的基础上显出毛泽东的多个侧面。“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是该刊的主打专栏,作为骨干,要着重推出被纪念者的主要性格和事迹。但为刊物不失“杂”的特色,避免体裁过分单调,他们就把“百年史辨”“历史的沉思”“大众论语”等专栏也拿来作为辅助专栏,以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功勋。据第7期至第11期杂志统计,发表的纪念文章有消息、故事、特写、传略、纪实文学、论文、采访记及论辩等多种体裁。主打栏目发表的文章15篇,约83个页码。辅助栏目发表的有关文章9篇,约25个页码。这5期杂志共发表有关文章就有24篇,达108个页码,平均每期将近5篇21个多页码,对于每期只有64个页码的杂志来说,所占比例是很大的,这就为全方位、立体式地表现毛泽东提供了保证。
其二,不图形式,直入主题,在时代认识的高峰上耸起毛泽东的伟岸身影。该刊不贴告示,不登启事,不摆花架子,不搞虚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东西,而是精心地作出了选题计划,郑重其事地组稿,把纪念活动搞得实实在在。专栏一见刊,就推出《毛泽东为新中国绘制蓝图》和《毛泽东与延安各级各类干部学校》两篇重头文章,显露出专栏的主题。它告诉读者,毛泽东虽然离去了,但他作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中国梦”的构建者、践行者、领导者和逐步的实现者,却似乎仍然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贡献,了解他引领党和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弱走向富强、建立繁荣昌盛新中国的丰功伟绩,由此真正地学习和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巩固”,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其三,突出创新,树起形象,在交错的矛盾中显出毛泽东的非凡智慧。正像毛泽东的道路是从矛盾与烽烟里开辟出来的一样,对于《毛泽东选集》的认识也有矛盾与斗争,该刊发表的《〈毛泽东选集〉是不是毛泽东写的?》一文,就是这场斗争的反映。大家知道,该选集是毛泽东智慧的结晶,是他探索革命、指导斗争的真实记录。然而有人却胡说“毛选”四卷的160多篇文章,毛泽东只执笔写了其中的12篇,修改的有13篇,其余全由秘书和别人代为起草。针对这一说法,一直参加中共中央档案管理工作,并参与“毛选”第四卷文献查档工作的该文作者,以查阅手稿的真实事例有力地驳斥了诋毁者的无耻谰言。它证明《毛泽东选集》里的文章全部出自毛本人之手,是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写主要著作的结集,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科学探索、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杰出贡献和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历史功绩,这种创造创新精神是任何人也诋毁不了的,其真理的光焰也同样是遮蔽不住的。《党史文汇》第9期发表的《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更反映了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尖锐复杂的环境下和错综难辨的矛盾中,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蓝图,指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分两步走的办法,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充分说明在我党在改变中国历史前进方向、实现中国社会形态大变迁中,毛泽东空前的创新精神和过人的聪明才智。
其四,深挖史料,把握角度,在系统的梳理中写出毛泽东的伟大功绩。该专栏的文章都采用了系统的史料和纵横交错的手法,来展现伟人毛泽东的历史功勋。从篇目上看出,编者是以时间为序来排列历史大事,依次写出毛泽东思考革命、探索夺取全国政权道路和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伟大社会变革的巨大业绩。《毛泽东与中国统一大业》《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大阅兵写真》等文,就是如此,让人看到毛泽东的贡献就如高耸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座巍峨山峰,令人长久地记忆,此为纵写。从内容上瞧,作者在写作某一事件或某一方面的工作时,往往用细腻的笔法来描绘背景及场景的状况,写好有关细节,以凸显毛泽东的思考、运作和贡献。《毛泽东首次访苏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毛泽东教育理念及实践的初步探索》等文,就是如此,让人像观赏一幅幅逼真鲜活的画图一样进入毛泽东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此为横写。由于编者和作者严格把握了真实这一新闻底线,就使毛泽东的形象站在了牢固的基础之上,可信,可感,可仿效。
其五,写好故事,注意文采,在流淌的激情中引出对毛泽东的深情敬仰。发表出来的《毛泽东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毛泽东广纳党外人士建言》《毛泽东的湘江情结》等,都是激情洋溢的好文章。特别是《毛泽东的故乡情怀》一文,更注意故事化、细节化,使文章散发出了浓浓的地气。如它写了毛泽东与故乡的血肉联系,写了他不用国家钱财而用自己的稿费,来资助韶山亲友和烈士遗孀、遗孤的故事。当有的亲戚要求给安排工作时,他就写信予以劝阻,并给湖南省委领导人写信要求对他的亲属“不能有任何特殊”。在韶山调研时,毛泽东又请老党员、老赤卫队员和烈士家属等几十人吃饭、说服担任省长职务的原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不要辞职等。该文还出人意外地写了毛泽东为父母扫墓这一情节,伟人不忘尽孝道,让人无不为之动容。这样就使伟人走下了神坛,变得有血有肉,亲切和善,让人敬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说,《党史文汇》开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活动,就是遵照这一指示进行和不断引深的,他们以超常的努力来讲好伟人毛泽东的故事,做好正能量的传输,其成效是可触、可感、可见的。但在全面检视这一活动时,我们感到介绍毛泽东与山西有关的文章似乎少了些,若在这方面稍有加强,那就近乎完美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