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鹏飞
燕鹏飞,教师,现居山东莱芜。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创新活动的实质与核心。整个创新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激发和发展的过程。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的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学生对作者的“朋友”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鼓舞学生充分想象,想想山林中还有哪些朋友,并说一说。这样的学习,不仅解决了问题,拓展了思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发掘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机制和科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低年级的拼音、识字教学中,对同学们各自运用的奇方妙法进行识记,给予积极肯定,鼓励,并在交流汇总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参考他人的,归纳出一般方法,为以后学习提供借鉴。这样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内核。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当经常创设出能引起观察和知识探求动机的情境;应当经常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当引导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找到答案等等。其次,要鼓励求异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羊该怎样对付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设想,创新思维,各抒己见。再次,要重视实践活动。创造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活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歌唱、编故事、表演等形式来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这样,不仅能发展语言,而且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培养的最高目标。新,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中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人云亦云。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上述两种能力的培养,方法也不一而从。
1、认识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好状态。如教学26个字母时,可教学生利用唱歌的形式把它们的顺序记住,寓教于乐,激发学习的创新意识。
2、掌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现代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不能把学生牵着鼻子走,甚至搞一刀切。小语“新大纲”在揭示学生、教师和教学三者的关系时,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更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针对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见解。
3、要丰富学生的创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课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内动眼、动耳、动手,能有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能有弹、唱、演、跳、画的机会进行尝试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制作手抄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指引学生观察、了解社会动态,进行新闻采访,建立广播站;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写生活实践日记;创办文艺表演队,演出相声、小品、诗歌、课本剧等。在这些变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做到:采取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思考中因疑而思,因疑而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品词析句赏文,发展语言;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思考中拓展思维,乐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