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华 何新建
(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46)
朴实无华出真知,立意新颖见能力
——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评析
孙文华 何新建
(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46)
本文通过对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近三年的纵向比较和2014年全国各地试卷的横向比较,分析了2014年全国Ⅱ卷中地理试卷的主要特点。试卷风格朴实,结构稳定,难度降低;主干知识突出,自然地理偏多;立意新颖,接近生活;图表丰富,空间定位有所加强,并对试卷值得商榷的个别题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试卷地理部分(以下简称“试卷”),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突出地理核心主干知识,以对学生最基本的地理素养和能力考查为主,总体感觉试卷比较平实,容易上手。从近三年甘肃省所采用的高考地理试卷纵向比较,难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和今年全国十几份高考地理试卷横向比较,也属于难度低的试卷之一。
1.风格朴实,难度降低
今年地理试卷秉承了往年的结构,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组成,客观题主要以选择题组的形式呈现,五个选择题组共十一道选择题(这种选择题组的呈现方式,在全国各地试卷中很常见,只有广东卷选择题主要是单题),客观题由两道必答题和三选一的选做题呈现,每道题的分值没有丝毫变化,体现了高考题结构稳定的特点,试卷内容的呈现也娓娓道来,平顺温和。
不管纵向还是横向比较,试卷难度较低。客观题十一道选择题,很难挑选出难度较大的题目,仅第七题因选项稍具干扰性,学生易受常识“植树造林”的影响而选错外,其它题目相对往年的试题来说都比较简单。主观题的设问如:西伯利亚沼泽广布的原因、河流泥沙含量的多少、农作物病虫害少的气候原因等是平时比较常见的地理问题,相信有很多高三地理教师认为,这些内容他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都讲过,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整套试卷第一次做起来,有似曾相识之感。
2.突出主干,自然地理偏多
对于必考部分,2014年考纲上列了34条内容,这每一条内容中,又包含有若干知识点,而从上面统计表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大概在上述11个知识点里出现,以此可见,高考题应该是“以点代面”而不是面面俱到,由此对于考试内容的筛选非常重要。气候的分值16分、农业的分值16分、地球上的水(洋流、水循环和水文加起来)分值18分,这三部分内容达到总分的一半分值50分,比重之大,足以彰显突出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的目的。气候、地球上的水和农业,毫无疑问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在试卷中分值高亦属合理。
表1 必答题知识点分布与分值统计表
表2 选做题知识点分布与分值统计表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来看,自然地理偏多。试卷选择题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比重相当,主观题中36题为自然地理,37题貌似主要考人文地理,但仔细看其设问,自然地理也占有一定比重,所以90分的必答题中,纯属于人文地理的题目分值大致只有34分,自然地理比重大。
3.立意新颖,有创新近生活
第42题旅游地理选做题,针对“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这道题目看似与必修二地理中传统工业区鲁尔区有很大联系,可又在考查旅游地理,并且主张独特,让人耳目一新,立意新颖又具有创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地理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道题也是很多地理教师给予高度评价的题目,可惜只出现在选做题中,有些学生可能不会选择。
第1、2题,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通过对“握手楼”的设问,以学生熟悉的城市房价为题材,显性的考查了中国城市及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与2014年中国楼市可能出现的拐点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适当反映热点问题。
第3、4、5题组的文字材料是“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这则材料以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为题材,却考查了世界地理的空间定位(第3、5题)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4题),这个材料的设计独具特色,因为试卷所有的考点中,没有工业和商业的问题,而在材料中予以体现。具有异曲同工的还有本文前面提到的旅游地理选做题,材料中也是出现了鲁尔区,但考查的却是旅游地理问题。该试题人口问题也未涉及,但是在第1、2题城市的考查中,应该隐含了人口的问题。所以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匠心独具,寓意深远。
第6、7题,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又对蓝水和绿水进行了概念界定,这个材料主要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像这种学习型的材料在以前的高考题里也有出现,但本题不仅考查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还将区域可持续发展(干旱半干旱区的发展措施)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视角广,思路活。
4.图表丰富,定位加强
今年试卷的图表总数与去年持平,共7幅图,一幅景观图,五幅经纬网地图,一幅直角坐标图,图表种类丰富,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这些图表简明扼要,地理事物表达清晰,没有选取很小的陌生区域,学生读图获取地理的思路顺畅。今年虽然没有考查等值线的内容,但是在第10、11、36题的经纬网地图中有等高线,对图中等高线的判读,影响作答的精准程度,所以也起到考查等值线的作用,并且适当降低了难度。
近几年关于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空间定位考查较少,在教学中也不再要求学生掌握高难度、“高分辨率”的空间定位,但从今年的试题来看,第3、5题的设问,对空间定位的要求又有所体现,虽第5题考查了海上航运线,但实质还是考查了空间定位。这两道题从地图的呈现和设问的方式来看比较简单,不影响学生答题,毕竟高考题具有导向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强世界地理空间定位的训练。
试卷风格朴实,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确实反映了出题者高超的技巧,但笔者经过认真揣摩和研读,觉得以下两点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1.个别题视角狭窄
第3题考查地理空间定位,问题是甲国位于哪个大洲?选项分别是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判断出该图所处的大洲,但第5题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选项分别为好望角、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这道题考查世界海上航运线,但细究其实还是世界地理的空间分布问题,这两道放在同一个题组里,感觉视觉狭窄,思路闭塞,并且若学生第3题做错,那么第5题一般来说会出错,出现连锁反应。虽然全国大多数试卷的选择题除广东卷外,大部分采用题组的形式,但选择题组更应该似“组合拳”,而不应该出成“连环腿”,不能以上一题的答案作为下一题的条件。第5题若就本题组的材料,以工业生产或商业销售为考点,既弥补了试卷无工业的题目,又可使得本题有较广的视角。
2.选做题难易有别
第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问题是“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对于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和表述,难度不大,自然原因在必修一的气候这一主干知识里也认真学习过,所以这道题最简单;第42题旅游地理,问题是“提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这道题出得非常精彩,与原有必修二的工业内容有联系又不重复,设问新颖,难度适中;第44题环境保护,问题是“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材料中主要提出了三点,一是栖息地与繁殖地,二是以鱼虾为食,三是迁徙过程中数量的减少,仅从资料的这三点信息来分析原因难度大,这是三道题中最难的一道。选做题应该尽量难度相当,以使选修的学生有一个公平的选择,如果难度差异太大,有失公允。
总体上来说,整卷质量上乘,虽有微疵,但瑕不掩瑜。在朴实无华的背后,中学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以核心主干知识为载体得以全面考查。所选材料新颖,立意独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图表丰富,对地理空间定位有所加强。难度较低,可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阶段性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校:何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