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高考江苏地理卷看高考试卷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

2014-01-14 03:51
地理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题组试卷试题

朱 玲 殷 航

(江苏省大港中学, 江苏 镇江 212028)

从2013高考江苏地理卷看高考试卷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

朱 玲 殷 航

(江苏省大港中学, 江苏 镇江 212028)

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总结性评价方式——高考一直倍受争议,但每年的高考试卷依然是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想要最大限度的体现现存高考选拔模式的公平性,并逐步引导高中地理教学实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品一份高质量的高考试卷便是出卷人不懈的追求。高质量的试卷是出卷人综合课改目标、学术发展方向、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反复推敲后呈现出来的。每隔一段时间,高考试卷结构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专家学者对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期望,掌握这些变化对高中地理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卷就试卷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提出建议。

试卷组成结构包含试卷知识结构、试卷能力结构、试卷情感结构、试卷题型结构和试卷难度结构,其中知识、能力、情感是教学的三个分目标,彼此间体现教学目标的递进关系;知识、能力要求限制了题型,知识、能力、情感、题型又都会影响试卷最终的难度。如下图。

一、试卷的知识结构

2013江苏高考地理卷依然保持了一贯的高知识覆盖率,考查的主干知识约占教材主要章节的80%。笔者统计,试卷中自然地理的比重约为35%,相较于往年有所下降,人文地理部分约为65%,比重有所上升。一方面是因为人文地理的分析很大程度必须依据自然地理的原理、规律,学生只有在准确理解自然地理部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探讨人文地理问题,所以这样的变化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另一方面,自然地理不能像人文地理一样为命题人提供符合时代、贴近生活的新鲜素材,试题往往就知识考知识,显得比较苍白。

例如:选择题第7~8题组:

(2013年江苏卷)图3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3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7~8题。

图3

7.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8.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该题组表现出题目设问相对简单,缺少思维价值,复杂的图表只是提供了大量的干扰信息,与设问之间联系松散,考查效度较低。这必将影响高中学生对地理学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造成选学人数的逐年减少,我们期待突破自然地理命题的平面化,让高中学生能看到自然地理科学前沿,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试卷的能力结构

知识和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基本目标,能力考查更为本质。“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在江苏地理高考卷中表现的日趋明显,这是新课程改革推进在高考试卷中最明显的成效。《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将高中学生所需达到的能力确定为较低层面的认知能力,如了解地理现象、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事物等;较高层面的应用能力,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笔者统计,13年江苏高考地理卷中,考点的了解部分约占11%,理解部分约占18%,掌握部分约占27%,分析部分约占27%,归纳部分约占11%,综合应用部分约占6%。由此可见,试卷对学生各层次认知的要求相对均衡但有所侧重,对学生的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明显较高。今年的高考卷对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考查设计的量特别大,必做题中,用以提取信息的文字材料有15组,各种图像共有20幅,体现了地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常常要图文材料相结合,才能很好的把握要点,例如1-2题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题组;17-18题关于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的题组等。当然,仅仅提取出有效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提取的信息适当整合,与问题相结合,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平时积累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常常是成功解题的关键点。

例如:选择题第1~2题组:

(2013年江苏卷)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图1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 15°N,135°E B. 15°S,135°W

C. 23°26'N, 0° D. 23°26'S, 180 °

图1

2.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该题组中显示的学生地理能力要求表现如下:

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审题后首先要能发现题干中的“海轮途经图1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这句话,结合地图发现P点位于EF线上,故EF线代表的是晨线。图中晨昏线与南极圈相交而不是相切,故南半球极昼范围未能达全年最大值。

②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力。根据晨线的左侧为夜半球,即图中北京所在的亚欧大陆正处于黑夜,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图中显示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未能达全年最大值,因此太阳直射点不在南回归线上。从而得出第一小题答案选B。

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学生要能准确描述第二题选项中的每个地理事物的发生时间,江淮平原播种冬小麦的时间为每年的秋季(9、10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为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的时间是冬至日前后,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的时间为夏季(7、8月份)。根据第一题可以确定图示时期为北半球的冬半年,故选项中与该时期最接近的为C。

要想准确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则要能够准确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时间、地点、地理事物等,插图中的文字及辅助线常常也是解题的关键,如本题题干中的“P点、日出、晨昏线”,插图中的文字“北京”、晨昏线EF、虚线代表的南极圈。当然获取解读信息只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进一步还要能熟练和准确的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规律不是简单的背下来就行,就这点要求来说,学生要在高考一轮复习中学会将所学的知识构建成思维导图,将教材理解并内化成条件反射状态下即可呈现的知识点,便于在需要的时候瞬间将相关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全部展现出来。

当然,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并非仅此而已,笔者认为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想象的能力才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主要动力。由于高中选科时,选择地理学科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为了防止生源流失,在教学中往往迁就考生,放弃了最具学科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想象力要求。我们不应该用成年人成熟、固化的思维方式去武断地怀疑甚至否定学生正在生长的具有开放性、成长性和可塑性的思维方式。

三、试卷的情感结构

以往的高考试卷只是单一的重视试卷的选拔功能,重视系统的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应该呈现出怎样的态度和情感,给考生适当的价值引导。近些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情感表达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简单的知识再现类型试题越来越少,试题立意逐渐深远;另一方面,试题选择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有熟悉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例如:选择题9~10题组。

(2013年江苏卷)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冶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9~10题。

图4

9.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10.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该题组以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鸣沙山、月牙泉为试题背景,探讨了月牙泉的形成及发展趋势问题,表现出高考试题出题时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现状和未来趋势,设问选用的材料背景更加贴近生活。虽然试卷出题理念的更新还不具备颠覆性,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四、试卷的题型结构

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卷的题型平稳的延续着选择题加综合题的标准化模式,18道单项选择题和8道双项选择题共占试题分值的一半。众所周知,选择题答案的客观性大大提高了试卷批改的效率,而其选择项目的可猜度性则大大降低了地理思维的要求,因此,选择题解题技巧是老师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法宝之一。3道必做综合题按照严密的逻辑以填空或简答的形式循序呈现,教师摸索出答题模式,学生只需“照猫画虎”“举一反三”,但“山寨”总难免挂一漏万,变形走样,综合题的答题规范性就成为地理高考成功与否的关键。命题人因循传统,求实求稳的心理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倡导和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期待的是能够考查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探究类题型,如:观点性论述题、辨析性讨论题、实验类设计题,这类试题由于答案的开放性容易造成评卷困难,故一直都没有能够出现在试卷中。综观欧美的自然学科教育方法和高校选拔机制,我国地理教育理念的改变可以首先从高考试卷开始。

五、试题的难度结构

2013年高考卷的整体难度明显下降,从知识点分布看,难度较大的自然地理部分约占35%,难度较小的人文地理约占65%。从试题内容选择看,如果仅仅围绕着生产,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考查的内容就显得太抽象、空洞,加入一些时效性元素,则会增强学生的熟悉感,提高他们的兴奋度,从而减轻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紧张与焦躁不安的心理。例如与雅安地震有关的3、4题组;与国家领导人访问金砖四国有关的5、6题组等,虽然最终题目考查的依然是考纲要求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而且难度并不低,但因为题干的信息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很感兴趣的,题目的难度显得自动下降了。从试题问题设计看,难题的设问层层深入,采用递进式题组的方式,尽量考虑让每个学生都能入手,但想全部拿下又有障碍,即过关不难,但拿高分不容易。这样的设计,既可以稳定考生心理,又因为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可以不畏难题,积极性很容易被勾起。

例如综合题27题:

(2013年江苏卷)图16是我国北纬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图16

就第(1)小题来说,学生很容易从图中年平均降水量线的分布分析出结论:东部多,西部少,根据地形剖面图和东西海陆位置差异理解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到第(2)小题时,上题的答案刚好给本题作引子:由于影响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地形、日照时间等,四川盆地的降水明显多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故其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当学生回答出第(3)小题的水稻种植业时,第(4)题的拉萨河谷种水稻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很明显,两地海拔差异导致热量差异明显,拉萨河谷是不具备生长条件的。一道看似有难度的题目,其难度就在这样的阶梯设问中被化解了。阶梯设问为学生提供了完整严密的逻辑思维路径,梯度考查了学生的多项能力。美中不足的是,这样的设计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路径变窄,缺少想象的空间,答题时模仿多于创新,难以产生出创造性的思想和答案。这就为我们的平时教学提出了要求——分层教学,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直接呈现大题,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可将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采用浅入深出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但阶梯设计不能过于频密,否则用教师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成长。

总的说来,现今的高考卷越来越讲究实效性,不是以将学生“考倒”为目的,而是以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来设计题目,这样便提升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价值。同时题目所涉及的材料也讲究时效性,提醒着广大师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目光要更加广阔,要汲取更多的书本外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要学习有用的知识。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题组试卷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小学数学“题组教学策略”之管见
——例谈“体积、容积单位换算”教学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