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

2014-01-13 05:58孙侨兵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会秩序分类

孙侨兵

摘 要:玛丽·道格拉斯在《洁净与危险》中指出,对洁净的关注乃是处于所有社会关注中心的关键主题,她试图以洁净与肮脏来隐喻建构一种社会秩序的分类体系,并且她认为该体系具有普世性,只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不同罢了。本书对于诸多领域里的重要论争一直影响巨大,从宗教到社会理论。本文试图从其对人们为何行其所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出发,阐述其关于社会秩序分类的思考。

关键词:洁净;肮脏;分类;社会秩序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2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婚姻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此语用来比喻《洁净与危险》中的核心理论也恰到好处,这座围墙便是分割秩序的工具和标准,两个世界互相作用遥相呼应,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而又井然有序的世界。不妨把社会比喻成数学概念里的坐标,人的行为活动被横轴纵轴准确的定位和评测,做题时偏离那一点,便算作错,读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更有此感。此书出版于1966年,有人评价其为象征人类学的扛鼎之作。玛丽·道格拉斯认为对洁净的关注乃是处于所有社会关注中心的关键主题,她试图通过对洁净和肮脏关系的解释来影射社会秩序的分类。作者最典型的例子是“猪”这种生物。在《圣经·利未记》中,“猪”被列为是不洁之物的原因即是在于:猪和牛羊一样是长了蹄子的,但却不反刍。而当时的人们即认为有蹄动物应该是反刍的,“猪”不反刍,违反了常规,突破了系统,它的“位置”是不正常的,所以“猪”是不洁的,是被禁食的。

即使满大街是牛粪,印度人也不会觉得脏,用右手直接抓食物吃也不会让印度人感觉不卫生,而洗得再干净的左手也不能去抚摸小孩的头,穿着再考究的人进入寺庙之前也必须脱鞋。对于婆罗门祭司来说,牛粪是神圣而洁净的,由于我们出生以来便接受近代以来的科学和医学教育,这对我们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也正因如此,与“肮脏”相关,在“恶心”之余,我们联想到的是“卫生”、“细菌”之类的词汇,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些洁肤用品的广告也在告诉我们要讲卫生,然而,道格拉斯不是从病原学、卫生学、或美学的角度来阐释“洁净”与“肮脏”的。按照她的理解,事物的洁净还是肮脏,和它们本身的“洁”与“脏”无关,只取决于它们在人类文化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即每个事物自有其所属的位置。这些事物的本质或许并不肮脏,只是因為它们出现的位置不对罢了。

作者在书中谈到的“位置”,不只是物理空间的位置概念,还指抽象范畴中的位置。洁净代表的不是“卫生”,而是一种分类,这种分类是社会构成的基础。洁净与肮脏的对立呈现出一个本质问题,便是秩序,秩序之内即是洁净,秩序之外即是肮脏。就像中间建了一堵墙,脱离秩序的事物,便被视为肮脏或危险。通过人类对污秽的看法,玛丽·道格拉斯发现了人类思维结构的一些特点,建立了一种对污秽的象征进行分析的方法:人类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分类系统,污秽(肮脏)就是某种分类系统中之外的东西。在基督教信仰方面,污秽是《利未记》中不可食的可憎物,因为不能归入陆地、海洋、天空的动物分类系统而成为污秽;在社会系统方面,污秽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违背。而污秽意味着危险,危险就是跨越不该跨越的界限而造成的恐惧。对“脏”(危险)的清除,即禁忌的产生、对犯罪的惩罚、仪式的举行,是重新确立原有秩序、维系社会规范的手段。这是从逆向看,污秽与危险的社会功能。道格拉斯考察了肮脏及其与人类经验的其他领域相关联的卑微问题:“对肮脏的看法,包含着对有序与无序、存在与非存在、形式与非形式、生命与死亡的看法。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肮脏的观念,它都是高度结构的,对它们的分析展示了这些深刻的主题。”将肮脏作为一种基本的观念,并将它与那些抽象的和诸如存在与非存在的哲学的观念联系起来,看起来是不相干的,但却恰好能够分析出洁净规则与污染观念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作的。

通过分类框架给事物指派不同的位置,这正是文化赋予事物的意义,换句话说,事物只有处于相对应的位置时才具有意义。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洁净的体验也是基于这个基础上的:亲近的人对我们来说是洁净和安全的;陌生的人对我们来说则是肮脏和不安全的。以自我为中心,他人的位置对于划分洁净与否至关重要。但这种区分不是道格拉斯所采用传统的二元对立分析方法,即赋予事物意义的办法就是先将他们分为两组,禁忌范围的物体都是无法明确归类的,它们既属不洁净的就是危险的。

肮脏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是脏的,而是因为它不符合分类框架,违反了秩序。 扰乱文化秩序的正是由于事物出现在错误的类属或者不合适的位置上。那么,这里的系统秩序是什么呢?它至少包括两点:首先是社会的规范性法则即令行禁止它们不仅调节行为,而且更根本的,还把实在划分为类型和结构,而类型和结构的具体化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基础。其次,尽管我们往往专注于道德规定本身,但秩序的存在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层次,它独立于即先于道德评价,这就是事物的位置。道格拉斯认为我们关于洁净、肮脏的卫生观念同原始人的神圣观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使社会秩序合法化。道德秩序紧密融入我们对实在的建构之中,因此,诸如分类、整理、清扫以及一切使物归其所的活动不仅加强了社会实在的结构,而且也加强了道德情感的结构。当事物脱离原位时,社会就迫使我们重新安排事物的秩序,从而加强社会和道德秩序的结构。因此,害怕肮脏就像害怕道德越轨一样。袜子不宜放在餐厅的桌子上,直系血缘不能有恋爱关系,两者都涉及事物脱离位置的行为,它们本身是对它们位置所发源的更大的道德结构的威胁。当事物脱离原位时,社会就要采取仪式行为来重新确立该秩序。对于犯罪进行惩罚,对于肮脏则进行清除。玛丽·道格拉斯的分析素材是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然而分析角度显然是极为独特。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里,有哪些禁忌、哪些东西是不能碰、不能说、不能吃的,再好好地对比玛丽·道格拉斯的分析,也许我们会发现同一群体里的人们大致持相类似的对这个世界的分类标准,有着大致相同的“洁净与危险”观。

作者广泛吸收了她的前辈埃文斯—普里查德的研究成果,对分类体系及其象征意义提出了系统的看法。道格拉斯认为没有任何特殊的分类象征能够孤立地被理解,但当把它们与该文化中分类体系的整体结构联系起来时就变得有意义了。因此,人们对洁净的观点是更大整体中的一部分。作者试图表现关于洁净和肮脏的仪式创造了一个经验整体,通过这些手段,象征类型被创造出来并被公开地表现,在这些类型中,相异的因素被整合,零散的经验被赋予意义。

作者追求象征(心理、观念、思维)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这既关注了人本身的思维和观念结构,又关注了社会现实的结构。这里可以看到,她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思考和象征方法的运用吸收了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营养;对文化的社会功能的解释明显是受马林诺夫斯基到埃文斯-普里查德学系的影响;而从思维到功能作用的阐释又回到涂尔干的社会秩序论那里去寻找支持。因此,她的论述结合了几方的优点,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论点:分类体系的秩序建构。

我们人类从形成以后就开始建构了社会秩序,规则和标准,我们的生活世界是有据可依的。想起电影《上帝也疯狂》有句话说:人类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复杂的规则,然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这些规则。几乎每个社会,都怕秩序混乱或者动荡不安,我们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大部分人非常谨慎地在这些框架里生活。在我们国家,也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如果犯了错“杀鸡儆猴”,大家越来越害怕与众不同,或许这些规则的制定与遵守,让我们更加觉得有安全感,或者归属感。

异常物就一定危险吗?异常物是否有可能是脆弱的或者神圣的?违背秩序的被称为“异常”,被视为肮脏或危险。我们对此产生了禁忌,书中开头举出想保留一个有破损的杯子却被老师以容易感染病菌為由劝她扔掉,作者认为这种有企图的强迫认为这样说只是为了支持一个礼貌的习俗。知趣的人一般会相信打破禁忌会带来危险,只要这项禁忌支持道德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作者把我们带入一个思考,笔者想到一个例子: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老师都在黑板上画一个圈,让孩子猜是什么,越小的孩子想象力越丰富,越无所顾忌,猜太阳月亮大饼。而到了最高年级,同学们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就是圆。其实,古往今来很多超乎常规的人恰恰不是危险而是天才,因为那些不遵守常规的人往往有更加自由的思想和内心,可以超常的感受和体会现实生活。每一种秩序都只是对生活世界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对事件的一种可能的处理方式,没有哪一种能够宣称自己的绝对合法和合理。

玛丽·道格拉斯的分类思想以及对洁净隐喻的社会秩序的阐述,具有一定的普世性;通过对身体是社会结构的象征的阐述,将人们日常生活与结构秩序相联系,区分出“洁净”与“肮脏”,目的是建立和维持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时代”文学副刊》对这本书予以高度评价:

结合中国的情况来看,有些分类似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所以,这也是最后一个质疑:对分类思想功能性和应用性的质疑。不管怎样,我们要辩证对待这部作品,道格拉斯展现了人类学独特的视角,理论深刻,给人以深刻启迪;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很大的反思空间。

道格拉斯教授的著作充满智慧闪光点,而且以对理解的关注为特征。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合理还是怪异,它都呈现出一种罕见和动人的心智思考奇观。《洁净与危险》中,作者展开了巨幅世界的秩序画面,走在秩序井然的红绿灯街头,在法律与道德范围内生活,洁净对我们而言的意义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民族出版社,2008

[2]塞利格曼,费孝通.非洲的种族[M].商务印书馆,1982年

[3]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朱文斌.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对《洁净与危险》的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5]李洁.肮脏与失序——读玛丽·道格拉斯之《洁净与危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6]胡宗泽.洁净、肮脏与社会秩序——读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J].《.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总第45期)

[7]冼奕.象征人类学述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第6卷第2期,2008年2月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分类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犯罪与社会秩序——塔尔德与涂尔干争论的再考察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民间社会规范对社区秩序的构建意义